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六年级 语文(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看拼音,写汉字。(8分)一排排相等距离的 dēng zhǎn( ),照亮了城楼左右两边的 shí lán( ),给 huì jí( )在广场上的群众队伍带来了光明。小王马军检查,只见 píng tǎn( )的地面上,一匹匹马就像等待 jiǎn yuè( )的士兵,精神抖擞。万丈 xuán yá( )边,一道 shān jiàn( )飞流直下,砸在下面的石头上,发出 lōng lōng( )的响声,令人心惊胆战。二、选择题。(23分)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 逶迤(yí) 电钮(niǔ) 距(jù)离 佛腾B. 矜(qín) 围歼(jiān) 瞻(zhān)仰 爆发C. 沉着(zhuó) 黑魆魆(xū) 屹(yì)立 慷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2分)A. 考试时要沉着镇定,不要(慌张)。B.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平静的神州大地顿时(安静)了起来。C. 终于脱离了危险,我们虽感到悲痛,但也为失去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而感到(兴奋)。D. 分散在四面八方的群众,此时(汇集)在天安门广场,焦急地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下面的词语中,比喻情况万分危急的是( )。(2分)A. 排山倒海 B. 气壮山河 C. 千钧一发 D. 粉身碎骨选词填空。(2分)毛泽东的(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大江南北。A. 宣布 B. 宣告 C. 宣读 D. 宣传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B.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横七竖八来的群众队伍。C.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D.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选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4)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 )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里。(3分)(1)“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3)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 )A. 动作描写 B. 语言描写 C. 神态描写下面句子句式转换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班长马宝玉激动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B. 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感动。改为反问句: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怎么会令我们感动?C.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千万盏灯照耀着建筑。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B. 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C. 云南省聚居着壮、瑶、侗……等少数民族。D. 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B. 演讲就是说话,只要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语气、语调、姿态在演讲中可有可无。C. 课文《灯光》中的主人公是马宝玉。三、单元内容回顾。(13分)《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的顺序记叙的。我想用“( )、( )”等成语赞美他们。《七律·长征》中高度概括“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 ),( )。诸葛亮用“( ),( )”表达对国家的忠心。某些国家一直觊觎我国的钓鱼岛,对于这一做法,我们发誓:“祖宗疆土,( ),(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壮举,让我想到诗句“( ),( )。”四、阅读感悟。(25分)(一)课内阅读。(12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接着,升国旗。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3分)“一齐”这个词语在选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5分)如果你是一个参加开国大典的小记者,要你采访一位参加庆典的观众,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再想象观众如何回答。(4分)记者问:观众答:(二)课外阅读。(14分)群众也在淋雨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他那清瘦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o zha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寒,暖暖身子。”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画“√”。(2分)把句子写成带有“说”的句式。(2分)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4分)五、习作。(30分)课文《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请你选择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来写。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场景写清楚,写具体,题目自拟。试卷答案一、看拼音写汉字灯盏 石栏 汇集 平坦 检阅 悬崖 山涧 隆隆二、选择题CBCBB(1)比喻 (2)夸张 (3)反复 (4)设问(1)B (2)A (3)CBAA三、单元内容回顾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视死如归 英勇无畏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四、阅读感悟(一)课内阅读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次 突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与自豪,体现人心所向。示例:记者问:“大爷,此时此刻您最想说什么?”观众答:“终于当家做主了!这红旗是用多少烈士的血换来的啊,俺要记住这一天,记住共产党!”(二)课外阅读chán zháo周总理转过头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他怎么不能呢?”体现周总理对群众的关心,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彰显崇高人格。点面结合,既展现群体氛围,又突出个人细节,使场景更生动,情感更真挚。周总理 突出总理与群众心连心,体现他爱民如子,是文章核心线索。五、习作(注:习作需按要求评分,无固定答案。)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