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大学》者,
中国学术之中心也。
《大学》一书,诚修己治人之要道。
《大学》的‘修身齐家’理念,为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东方智慧。
康熙
梁启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
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
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
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1.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目录
01.走近作品
02.初读感知
03.文本探究
04.总结归纳
05.课堂小练
走近作品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编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小学 “与“大学”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十五岁可入大学, 学习“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初读感知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本探究
大学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德:明,形容词,美好,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
止:至,达到。
至善: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明德
“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浙江杭州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路过的市民吴菊萍毫不犹豫地踢掉高跟鞋,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臂徒手接住了孩子。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她左臂多处粉碎性骨折,但孩子得救了。她的这一举动被网友称为“英雄之举”。
为何是“明明德”:在千钧一发的瞬间,她本能般伸出双臂,彰显了人性中最无私的“母爱”与“勇毅”。她的事迹让世人看到,平凡人身上蕴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善良。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如何理解“亲民”和“新民”?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人物:张桂梅 (华坪女高校长)
事迹:创办免费女高,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拥有崭新的人生和命运。
体现:体现的是思想与命运上的教化与革新,核心是 “改变你”。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人物:焦裕禄 (兰考县委书记)
事迹:身患重病仍走遍兰考,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查风口、探洪水,真正“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
体现:体现的是情感上的贴近与共情,核心是 “在一起”。
如何理解“亲民”和“新民”?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从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不断突破产量极限,从700公斤、800公斤到1000公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一至善的目标。
为何是“止于至善”:他的目标本身就是“至善”的。他从未满足于现有成就,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种植范围,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泽被天下”的完美境界。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她不仅致力于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更顶住压力推动立法建立莫高窟保护缓冲区,并首创了“数字敦煌”项目,让千年瑰宝得以“永存”。
为何是“止于至善”:她追求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如何“最好地、永久地”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她穷尽一切智慧和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当代人所能做到的极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本末:事物的根本与细节。
近:形作动,接近。
道:事物的发展规律。
知道要达到 “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导 入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彰明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 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扬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2.“三纲”之间的关系
教化手段
目的、根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怎样实现“三纲”?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周详
处事合宜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于:介词,在。状语后置句
齐:使动,使……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端正。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求得,获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美好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自己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律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国治:治理得好。
以至于:连词,表示范围的延申,直到。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
本:根本。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致知
格物
使天下归于太平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诚实,不自欺
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
修养自身,完善自身
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
治理国家
1.何为“八目”?其具体所指?




2.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修己)
外治(安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三纲八目
总结归纳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
学习意义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游于赤壁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自己的、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课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课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D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课堂练习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