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菜根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3.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孟子》思想仁政思想“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公孙丑章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 滕文公》救民 无敌 民心归服《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章句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 尊贤使能《孟子》思想性善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孟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价值意义的性。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即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关于《孟子》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历史背景研习文本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解题明确字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于)掌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施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表因果,……的原因突然惊骇,恐惧同“纳”,结交求取厌恶这样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假使,如果表因果,……的原因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介词,到同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谦逊,推让判断句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之:补充音节,无实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萌芽,发端取独这就像判断句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与生俱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表转折名作动,伤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宾语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补充:所以①所以:·····的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所以: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①“腰”。《荀子·礼论》“量要而带之。”②通“邀”。邀请。《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③中途拦截。《书博鸡者事》“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④相约。《孙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⑤威胁。《狱中杂记》“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yào①重要。《冯婉贞》:“筑石寨土堡于要隘。”②想要。《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一部分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提出什么论点?你认为孟子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文本解读明确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证。仁心仁政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思考探究:分析开篇的推论第二部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思考探究 :如何看待“孺子”举例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第三部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指人类的同情心。正是有了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才有可能去使人去爱人。孔子的义:服从等级秩序的言行。孟子的义:敬人。不只是下对上的尊奉,也值下对上的尊重和爱护。把义和仁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义的概念。依照羞恶之心,不去做不当做的事就是义。孔子的礼:礼节仪式、周制、谦虚恭敬有礼貌孟子的礼:主要指谦让、有礼貌和礼节仪式、源于人的恭敬之心,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是非之心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善恶的道德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做还是不做,选择恰当的价值目标定向。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四心: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第三部分“四心”的现实意义: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第三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本段有何作用?思考探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扩而充之问题探究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1)不矛盾。(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主题归纳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论辩思路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可行不忍人之政课堂小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四心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四端扩充“四端”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行 仁 政艺术特色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了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递进。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有力。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比较探究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学习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论语》十二章 孔子 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大学之道 曾子 讲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 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表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不会体会王道。正如孟子所说,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同情,对奋斗者的怜悯体恤,对弱者及强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刚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温良的基因已经早早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总结升华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