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课堂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大学校训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
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学习目标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Cultural common sense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礼”。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礼记》
作品介绍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
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
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了解编者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解读题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翻译课文
Translate texts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任务三:理解经典与分析结构
重点字词: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形作动,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性。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读文本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详。
(5)得:处事合宜。
重点字词:
(1)定:志向坚定不移。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4)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5)致其知:获得知识。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读文本
状后 = 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读文本
状后 = 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普通百姓
一律,一概
本源、根本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深入思考
think deeply
“三纲八目”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回答问题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回答问题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回答问题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先后
本末
终始
回答问题
2.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步骤






近道
回答问题
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
回答问题
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更多知识
意念诚实不欺
去除私心杂念
具有良好修养
处理好家族间关系
治理好国家
彰显美好品德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回答问题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己以安人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4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4拓展探究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之道
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4拓展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
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认同观点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4拓展探究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默写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蚓无爪牙之利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或自己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引出动作关联对象和范围。故选B。
随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