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晓雨摘选下面语段作为“读书会”活动开幕的致辞,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旅途中,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不论是澄( )清的水,还是粗guǎng( )的雨,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醇美;徜( )徉于亲情世界,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也让我们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回望名人的学习经历,无论是奋进的精神,还是谆谆教诲,都让我们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喜悦……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 ;又可以走进自然, ;还可以体察亲情, ;更可以了解社会, 。背一篇离骚,丘壑苍茫;诵一本诗经,唇齿留香;观一本史书,穿越古今。书海泛舟,听世界声音。
1.(3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澄清( ) ②粗guǎng( ) ③徜( )徉
2.(3分)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③②①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3.(3分)晓雨在学习活动中,还辑录了一副学习对联:书以常读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请你确定上下联,并将这副对联写在下面。
上联: 下联:
4.(3分)重音,指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请参照示例,帮助晓雨为下面语句标注两处重音,并简述理由。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理由:“瞧去”读重音,强调欢欣之情;“满是的”读重音,强调春草的蓬勃旺盛。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理由:
5.(8分)同学们在活动中辑录了一组关于“故乡”的古诗,请你帮他们填写完整。
故乡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望着北归的大雁,古人感叹“① ?② ”(王湾《次北固山下》);走在深山,看到秋色萧条,诗人悲鸣“③ ,④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家乡遭遇战乱,诗人感慨“⑤ ,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漠孤烟,笛声悠悠,征人遥叹“⑦ ,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观 沧 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2分)《观沧海》中作者借“观沧海”以“咏”其“志”,请概括诗人所咏之“志”。
7.(2分)《咏雪》一文中,与“撒盐空中”相比,“柳絮因风起”描摹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更具美感。下面诗句也写出了雪花飘舞之美的一项是( )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白雪却嫌春色晩,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2分)下面对《陈太丘与期行》一文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C.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 ⑵相委而去 ( )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⑷元方入门不顾( )
10.(2分)下列关于两篇短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C.小小的元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11.(3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3分)两篇选文都为我们塑造了聪慧机智的少儿形象,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7分)
秋 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②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③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④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⑤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⑥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全然无动于衷。
⑦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须参与,不必留恋。
⑧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⑨“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萧,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⑩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作者:罗兰,选自《广州日报》)
13.(2分)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色秀逸而又意蕴深远。本文描写秋景,具体描写了秋林、落日、 、
、 等景物。
14.(2分)第⑧段引用古诗句“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有什么作用?
15.(3分)请用“我喜欢第___段中的句子……,因为……”的句式,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语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12分)
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穿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原文有改动)
16.(2分)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叙述了父亲种苦瓜、炒苦瓜和摘苦瓜的全过程。
B.第④段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辛苦一生,强调了父亲与苦瓜紧相连的情结。
C.苦瓜的本质是“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这就如同父亲一样。
D.第⑦段中加点字“渗”富有表现力,简洁写出苦瓜熟透后清香纯正的甜。
17.(3分)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
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从修辞角度赏析)
18.(3分)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9.(4分)文章以《父亲和苦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四)整本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8分)
名著导读: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告诉我们,学习有三重境界:知,好,乐。不禁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因何而乐,为何而乐呢?带上问题,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的选段。
【甲】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节选自《五猖会》)
【乙】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节选自《琐记》)
20.(2分)下列《朝花夕拾》的篇目中,最“乐”的是( )
A.《父亲的病》 B.《范爱农》
C.《阿长与<山海经>》 D.《二十四孝图》
21.(2分)两篇选文均描述了“我”读书学习的经历,请你分别简要概括两篇选文的主要内容。
22.(2分)【甲】文中的父亲和【乙】文中的“我”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3.(2分)结合整本书内容与作者生平,你认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因何而乐,为何而乐呢?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4.(5分)同学们步入初中的大门,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请写一段文字送给自己,激励自己。要求80字以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5.(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1)同学们,一个多月前,我们迈进中学的大门,在这些日子里或许是一个特别的人,或许是一件触动心灵的事,或许是一处让你流连的风景……让你在心底惊呼:多幸运遇见你!
请以“多幸运遇见你”为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2)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金色的秋阳下有累累的果实,有凌霜的秋菊,有漫山的红叶……这学期,我们学了许多描写秋的诗句,也听史铁生讲述了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常有一些事让我们内心温暖而又丰盈,你的记忆中也有发生在秋天,令人难忘的故事吧?
请以“金秋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chéng 犷 cháng 2.C
3.【答案】 上联:书以常读乃及远 下联:山因直上而成高
4.【答案】“欣欣然”读重音,强调万物苏醒的欢欣;“张开了眼”读重音,强调万物苏醒的状态。
5.【答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答案】6. 诗人所咏之“志”是:通过对沧海雄伟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以及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B 8.D 9.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舍弃 相比 回头看 10.A 1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2.①《咏雪》侧重赞赏人物的聪慧有才辩;②《陈太丘与友期行》侧重写元方的品性正直,懂得为人的道理,强调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答案】13.闲云(秋云) 秋风 秋水。(答《秋院》也可) 14.突出表现秋水明澈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15.答案不唯一,可从用词、修辞、句式、哲理、内容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1:我喜欢第②段中的句子“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因这它写出了秋叶的美丽不仅表现在颜色上,更体现在“那临风的飒爽”上。这是一种风度,是秋的风度。这种风度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自信。
示例2:我喜欢第 段中的句子“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因为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烘托出秋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秋天、赞颂秋天的思想感情。
【答案】16.A 17.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苦瓜以人的特点,把露出红果肉的苦瓜比作一朵美丽的红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苦瓜熟透之后可爱漂亮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熟透了的苦瓜的喜爱之情。 18.①从父亲一生清苦,为儿女付出,像苦瓜一样为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苦瓜一样的君子,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②从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乡下,精心。种植苦瓜,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实;③从父亲给“我们”炒苦瓜并风趣地教育“我们”“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可以看出父亲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④从父亲“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可以看出父亲甘于平淡,愿为子女守得苦尽甘来。 19.①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②以父亲和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③用若瓜象征父亲的品格,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与赞美;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20.C 21.甲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乙初次接触《天演论》等新鲜知识的兴奋。 22.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我”则充满了求知欲望,对探索世界,追求真理充满热情。 23.示例:以学习新知识,反抗传统糟粕,追求真理为乐;以洞察社会问题,肩负社会责任为乐。(言之成理即可)
24.【答案】示例:踏入初中这方崭新天地,我宛如一颗蓄势待发的种子,深埋希望的土壤。尽管前路或有荆棘,风雨可能肆虐,但我不会退缩。我要像勇敢的海燕,在知识的海洋上无畏翱翔,冲破重重迷雾,让梦想之花在努力与坚持中绚烂绽放,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