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期末全真金卷】期末质量检测全真金卷(A3、A4、答题卡、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期末全真金卷】期末质量检测全真金卷(A3、A4、答题卡、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七年级地理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期,随着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归来,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他们在太空中的使命,更携带回了在微重力环境中培育的“太空种子”,为未来的科技农业开辟了新天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空种子”的培育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太空环境 B.航天员数量的增加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育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中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贡献中国版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我国东风着陆场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风着陆场的地理位置最接近( )
A.41°S,100°E B.41°N,110°W C.41°N,100°E D.41°S,110°W
4.航天员返回当天,地球运行到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着陆当天,东风着陆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昼
海面之下的海底地形高低起伏。等深线是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它可示意海洋的深浅,其疏密状况也可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图1示意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示意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1中甲观测点所处的海底地形对应图2中的( )
A.洋盆 B.洋中脊 C.大陆坡 D.大陆架
7.关于甲、乙观测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观测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67米 B.甲观测点比乙观测点的海底坡度大
C.乙观测点的经纬度大约为(30°N,123°E) D.乙观测点位于甲观测点的正西方向
图1为世界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图2为该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空间差异看,该区域( )
A.1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小 B.7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
C.1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D.7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9.该区域( )
A.地处北半球,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 B.地处南半球,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
C.大部分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气温变化小 D.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全年寒冷,气温变化小
第29届和33届夏季奥运会分别在中国北京(40°N,116°E)和法国巴黎(49°N,2°E)举行。下图中甲、乙分别为“两城市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巴黎,降水变率较大 B.图甲为北京,冬季气温较低
C.图乙为巴黎,阴雨天出现少 D.图乙为北京,气温年较差小
11.两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
A.板状根系发达 B.叶片退化成刺 C.群落结构简单 D.季相更替明显
传统村落所传承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上甘棠村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布局紧凑,依地形地势修建寺庙、民居、宗祠等。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天井式布置,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图左示意上甘棠村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上甘棠村天井庭院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村落与昂山的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
A.40米 B.50米 C.69米 D.78米
13.该地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布置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御外敌 B.排水防涝 C.御寒保暖 D.通风采光
14.修复古村遗址遗迹主要是为了( )
A.还原传统景观 B.文化传承与保护 C.提升生活品质 D.便于休闲和祭祀
某同学得知,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70亿,为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她绘制了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从该同学所绘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澳大利亚东南部人口稀疏
C.欧洲西部人口增长率高
D.非洲北部人口增长率低
1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影响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地理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走遍世界,寻访特色民居”的模拟旅游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次模拟旅游活动( )
A.途经了七个大洲 B.起点位于大洋洲
C.跨越了高中低纬度 D.跨越了地球的五带
18.居住在乙地的人们( )
A.多信仰佛教,属于黄色人种
B.多信仰犹太教,属于黑色人种
C.多信仰基督教,属于白色人种 D.多信仰伊斯兰教,属于白色人种
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图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北半球
B.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中高纬度
C.APEC 成员国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其余大洲均有分布
D.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美洲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20.本届APEC会议以“赋能、包容、增长”为主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亚太发展》的重要讲话。下列不利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的行为是( )
A.坚持单边主义,进行贸易保护 B.发展绿色经济,共享实践经验
C.倡导区域一体,缓解紧张局势 D.加强南北对话,深化贸易合作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南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每年总有那么一天的正午时分,日影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的圆管,投射在地台中央,形成“立杆不见影”的奇观。“自然之门”现在已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打卡地。
材料二:下图为南澳县等高线地形图和“自然之门”景观图。
(1)“自然之门”出现“立竿不见影”现象是在 节气,描述南澳县当天的昼夜长短情况 。
(2)判断南澳县政府所在地的地形类型 。
(3)南澳县政府计划在长山尾炮台和山顶A之间修建缆车,说出缆车的大致走向 及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 。
(4)游客从南澳县政府前往“自然之门”,有①和②两条步道,你会选择哪条步道? 。请从难度高低、路程长短、沿途景观等方面任选其二,说明所选路线的特点 。
22.【主题学习】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专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主题学习一:气候的判读主题学习四:气候与人类活动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报告发现,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将面临全球变暖2.5~2.9℃。
(1)读图2,以此为例归纳分析气候的方法:
①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该地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在0℃以下;最热的月份出现在 月,在20℃以上;由此得出该地气温特点为 。
②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的干湿状况。该地降水量最多的2个月份是7、8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该地降水量较少的月份集中在冬季且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由此得出该地降水特点为 。
③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状况,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 。
主题学习二:气候的分布
(2)季风气候一般是指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读图1,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
主题学习三:气候的影响
(3)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推测,图3三种水果中(苹果、香蕉、油橄榄),在图1中的③地能盛产的水果最可能是 。
(4)图1中,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是 教(宗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战争频发的热点地区。该地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图4),仍有骆驼商队在行走,骆驼是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请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说明原因 。
(5)如图所示亚洲东南部热带某地区地区的传统民居(图5),多为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请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地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6)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请列举一条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
23.探究世界的人口,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7月11日,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8亿。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其他问题也渐渐显现。因此,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据统计,德国自1975年以来出生率基本低于死亡率,据推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会从现在的8200万人下降到7080万人。
(1)A和D所在的地区其地形类型都是平原,但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A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D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2)B和C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B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原,高寒缺氧;C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3)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其产生的问题有哪些?(两点即可) 。
(4)资料中的德国会产生哪些人口问题?(一点即可) 。
试题 第7页(共8页) 试题 第8页(共8页)
试题 第1页(共2页) 试题 第2页(共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七年级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近期,随着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归来,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他们在太空中的使命,更携带回了在微重力环境中培育的“太空种子”,为未来的科技农业开辟了新天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空种子”的培育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太空环境 B.航天员数量的增加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育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中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贡献中国版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我国东风着陆场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风着陆场的地理位置最接近( )
A.41°S,100°E B.41°N,110°W
C.41°N,100°E D.41°S,110°W
4.航天员返回当天,地球运行到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着陆当天,东风着陆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昼
海面之下的海底地形高低起伏。等深线是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它可示意海洋的深浅,其疏密状况也可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图1示意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示意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1中甲观测点所处的海底地形对应图2中的( )
A.洋盆 B.洋中脊 C.大陆坡 D.大陆架
7.关于甲、乙观测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观测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67米 B.甲观测点比乙观测点的海底坡度大
C.乙观测点的经纬度大约为(30°N,123°E) D.乙观测点位于甲观测点的正西方向
图1为世界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图2为该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空间差异看,该区域( )
A.1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小 B.7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
C.1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D.7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9.该区域( )
A.地处北半球,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 B.地处南半球,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
C.大部分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气温变化小 D.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全年寒冷,气温变化小
第29届和33届夏季奥运会分别在中国北京(40°N,116°E)和法国巴黎(49°N,2°E)举行。下图中甲、乙分别为“两城市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巴黎,降水变率较大 B.图甲为北京,冬季气温较低
C.图乙为巴黎,阴雨天出现少 D.图乙为北京,气温年较差小
11.两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
A.板状根系发达 B.叶片退化成刺 C.群落结构简单 D.季相更替明显
传统村落所传承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上甘棠村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布局紧凑,依地形地势修建寺庙、民居、宗祠等。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天井式布置,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图左示意上甘棠村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上甘棠村天井庭院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村落与昂山的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
A.40米 B.50米 C.69米 D.78米
13.该地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布置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御外敌 B.排水防涝 C.御寒保暖 D.通风采光
14.修复古村遗址遗迹主要是为了( )
A.还原传统景观 B.文化传承与保护 C.提升生活品质 D.便于休闲和祭祀
某同学得知,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70亿,为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她绘制了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从该同学所绘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澳大利亚东南部人口稀疏
C.欧洲西部人口增长率高 D.非洲北部人口增长率低
1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影响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地理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走遍世界,寻访特色民居”的模拟旅游活动。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特色民居及寻访特色民居旅游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次模拟旅游活动( )
A.途经了七个大洲 B.起点位于大洋洲
C.跨越了高中低纬度 D.跨越了地球的五带
18.居住在乙地的人们( )
A.多信仰佛教,属于黄色人种 B.多信仰犹太教,属于黑色人种
C.多信仰基督教,属于白色人种 D.多信仰伊斯兰教,属于白色人种
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图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北半球
B.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中高纬度
C.APEC 成员国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其余大洲均有分布
D.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美洲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20.本届APEC会议以“赋能、包容、增长”为主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亚太发展》的重要讲话。下列不利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的行为是( )
A.坚持单边主义,进行贸易保护 B.发展绿色经济,共享实践经验
C.倡导区域一体,缓解紧张局势 D.加强南北对话,深化贸易合作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南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每年总有那么一天的正午时分,日影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的圆管,投射在地台中央,形成“立杆不见影”的奇观。“自然之门”现在已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打卡地。
材料二:下图为南澳县等高线地形图和“自然之门”景观图。
(1)“自然之门”出现“立竿不见影”现象是在 节气,描述南澳县当天的昼夜长短情况 。
(2)判断南澳县政府所在地的地形类型 。
(3)南澳县政府计划在长山尾炮台和山顶A之间修建缆车,说出缆车的大致走向 及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 。
(4)游客从南澳县政府前往“自然之门”,有①和②两条步道,你会选择哪条步道? 。请从难度高低、路程长短、沿途景观等方面任选其二,说明所选路线的特点 。
22.【主题学习】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专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主题学习一:气候的判读主题学习四:气候与人类活动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报告发现,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将面临全球变暖2.5~2.9℃。
(1)读图2,以此为例归纳分析气候的方法:
①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该地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在0℃以下;最热的月份出现在 月,在20℃以上;由此得出该地气温特点为 。
②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的干湿状况。该地降水量最多的2个月份是7、8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该地降水量较少的月份集中在冬季且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由此得出该地降水特点为 。
③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状况,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 。
主题学习二:气候的分布
(2)季风气候一般是指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读图1,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
主题学习三:气候的影响
(3)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推测,图3三种水果中(苹果、香蕉、油橄榄),在图1中的③地能盛产的水果最可能是 。
(4)图1中,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是 教(宗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战争频发的热点地区。该地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图4),仍有骆驼商队在行走,骆驼是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请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说明原因 。
(5)如图所示亚洲东南部热带某地区地区的传统民居(图5),多为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请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地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6)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请列举一条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
23.探究世界的人口,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7月11日,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8亿。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其他问题也渐渐显现。因此,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据统计,德国自1975年以来出生率基本低于死亡率,据推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会从现在的8200万人下降到7080万人。
(1)A和D所在的地区其地形类型都是平原,但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A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D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2)B和C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B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原,高寒缺氧;C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3)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其产生的问题有哪些?(两点即可) 。
(4)资料中的德国会产生哪些人口问题?(一点即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七年级地理·答题卡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5.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贴条形码区
准考证号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0123456789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A] [B] [C] [D]2 [A] [B] [C] [D]3 [A] [B] [C] [D]4 [A] [B] [C] [D]5 [A] [B] [C] [D] 6 [A] [B] [C] [D]7 [A] [B] [C] [D]8 [A] [B] [C] [D]9 [A] [B] [C] [D]10 [A] [B] [C] [D] 11 [A] [B] [C] [D]12 [A] [B] [C] [D]13 [A] [B] [C] [D]14 [A] [B] [C] [D]15 [A] [B] [C] [D]
16 [A] [B] [C] [D]17 [A] [B] [C] [D]18 [A] [B] [C] [D]19 [A] [B] [C] [D]20 [A] [B] [C] [D]
1 [A] [B] [C] [D]2 [A] [B] [C] [D]3 [A] [B] [C] [D]4 [A] [B] [C] [D]5 [A] [B] [C] [D] 6 [A] [B] [C] [D]7 [A] [B] [C] [D]8 [A] [B] [C] [D]9 [A] [B] [C] [D]10 [A] [B] [C] [D] 11 [A] [B] [C] [D]12 [A] [B] [C] [D]13 [A] [B] [C] [D]14 [A] [B] [C] [D]15 [A] [B] [C] [D] 16 [A] [B] [C] [D]17 [A] [B] [C] [D]18 [A] [B] [C] [D]19 [A] [B] [C] [D]20 [A] [B] [C] [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14分)(1)(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2分)________________ (3)(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18分)(1)(6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分)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
(4)(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
(1)(6分)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
(4)(2分)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理科综合 第4页(共6页) 理科综合 第5页(共6页) 理科综合 第6页(共6页)
地理 第1页(共3页) 地理 第2页(共3页) 地理 第3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七年级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近期,随着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归来,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他们在太空中的使命,更携带回了在微重力环境中培育的“太空种子”,为未来的科技农业开辟了新天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空种子”的培育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太空环境 B.航天员数量的增加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育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中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贡献中国版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特殊的太空环境是“太空种子”培育的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得益于的因素,因为需要技术手段将种子送入太空并进行后续研究,A错误。航天员数量增加与“太空种子”培育无直接关联,B错误。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使得“太空种子”培育成为可能,C正确。育种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是培育的动力,而非主要得益于的因素,D错误。故选C。
2.目前,人类尚未发展太空生物,所以目前对于人类来说太空中生物资源并不丰富,①错误。太空探索意义重大,太空中有特殊的物理环境,可利用其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能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依据;我国太空探索也能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②③④正确。故选B。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我国东风着陆场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风着陆场的地理位置最接近( )
A.41°S,100°E B.41°N,110°W
C.41°N,100°E D.41°S,110°W
4.航天员返回当天,地球运行到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着陆当天,东风着陆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昼
【答案】3.C 4.B 5.B
【解析】3.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纬度应该是北纬,即41°N。从图(a)中可以看到,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东风着陆场的经度在100°E附近。所以,东风着陆场的地理位置最接近41°N,100°E,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航天员返回当天是2024年11月4日。秋分是9月23日前后,冬至是12月22日前后,所以11月4日处于秋分和冬至之间,更接近②位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着陆当天是11月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的地区在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昼短夜长,东风着陆场位于北半球。所以东风着陆场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海面之下的海底地形高低起伏。等深线是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它可示意海洋的深浅,其疏密状况也可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图1示意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示意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1中甲观测点所处的海底地形对应图2中的( )
A.洋盆 B.洋中脊 C.大陆坡 D.大陆架
7.关于甲、乙观测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观测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67米 B.甲观测点比乙观测点的海底坡度大
C.乙观测点的经纬度大约为(30°N,123°E) D.乙观测点位于甲观测点的正西方向
【答案】6.D 7.A
【解析】6.根据图中等深线分布可知,甲海域靠近陆地,水浅且等深线稀疏,坡度缓,对应图2中的大陆架,D正确;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和洋底的陡坡区域,水深急剧增加。洋盆是深海平原,地势相对平坦,水深较大。洋中脊位于海底山脉,通常位于板块边界,是海底扩张的中心,排除ABC。故选D。
7.读图1可知,甲点等深线位于100米以下,乙位于400米等深线上,甲、乙观测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67米,A正确。根据图中等深线分布可知,甲海域靠近陆地,水浅且等深线稀疏,坡度缓,为大陆架,乙海域水深且等深线密集,坡度大,为大陆坡。故甲观测点比乙观测点的海底坡度小,B错误。乙观测点的经纬度大约为(30°N,128°E),C错误。图中甲乙位于同一条纬线,乙观测点位于甲观测点的正东方向,D错误。故选A。
图1为世界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图2为该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空间差异看,该区域( )
A.1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小 B.7月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
C.1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D.7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
9.该区域( )
A.地处北半球,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 B.地处南半球,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
C.大部分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气温变化小 D.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全年寒冷,气温变化小
【答案】8.C 9.A
【解析】8.读图可知,图1为1月等温线分布图,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A错误;图2为7月等温线分布图,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B错误;图1中1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高于亚洲大陆,C正确;图2中7月同纬度条件下,太平洋上气温低于亚洲大陆,D错误。故选C。
9.读图可知,该区域被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属于北半球,1月为冬季,气温低,7月为夏季,气温高,A正确,B错误;该区域被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因此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四季分明,气温变化大,CD错误。故选A。
第29届和33届夏季奥运会分别在中国北京(40°N,116°E)和法国巴黎(49°N,2°E)举行。下图中甲、乙分别为“两城市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巴黎,降水变率较大 B.图甲为北京,冬季气温较低
C.图乙为巴黎,阴雨天出现少 D.图乙为北京,气温年较差小
11.两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
A.板状根系发达 B.叶片退化成刺 C.群落结构简单 D.季相更替明显
【答案】10.B 11.D
【解析】10.图甲气温曲线显示冬季气温低(1月气温低于0℃),降水集中在夏季,符合北京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B正确;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图甲降水变率大,夏季多、冬季少,不是巴黎,A错误;图乙降水均匀,是巴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但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不是“阴雨天出现少”,C错误;图乙气温年较差小(曲线平缓),是巴黎气候特征;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图甲曲线起伏大),不是图乙,D错误。故选B。
11.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季相更替明显,春季发叶、夏季葱郁、秋季落叶、冬季枯萎,D正确;板状根发达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适应湿热气候,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无关,A错误;叶片退化成刺是热带沙漠植被的特征,减少水分蒸发,不符合两地植被,B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复杂,有乔木、灌木、草本等分层,不是“结构简单”,C错误。故选D。
传统村落所传承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上甘棠村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布局紧凑,依地形地势修建寺庙、民居、宗祠等。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天井式布置,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图左示意上甘棠村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上甘棠村天井庭院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村落与昂山的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
A.40米 B.50米 C.69米 D.78米
13.该地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布置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御外敌 B.排水防涝 C.御寒保暖 D.通风采光
14.修复古村遗址遗迹主要是为了( )
A.还原传统景观 B.文化传承与保护 C.提升生活品质 D.便于休闲和祭祀
【答案】12.C 13.D 14.B
【解析】12.观察等高线图可知,等高距是10米。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村落所在区域等高线数值在230-240米,昂山的海拔是290-300米。最大相对高差是昂山海拔最大值减去村落海拔最小值,即300 230=70米,最小相对高差是昂山海拔最小值减去村落海拔最大值,即290 240=50,所以相对高差范围是50-70米,可能是69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防御外敌一般是通过修建城墙、堡垒等设施,天井式布置对防御外敌作用不大,A错误;排水防涝主要依靠排水系统、房屋坡度等,天井式布置不是主要为了排水防涝,B错误;该地位于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较温暖,不需要特别御寒保暖,C错误;天井式布置可以让室内获得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体现人地和谐,D正确。故选D。
14.还原传统景观是修复的一个结果,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传统村落的遗址遗迹承载着地域文化,修复它们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与保护,让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延续下去,助力乡村振兴,B正确;复遗址遗迹对提升生活品质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便于休闲和祭祀只是修复后的部分功能,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某同学得知,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70亿,为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她绘制了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从该同学所绘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澳大利亚东南部人口稀疏
C.欧洲西部人口增长率高 D.非洲北部人口增长率低
1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影响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A 16.C
【解析】15.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人口稠密,A正确,B错误;图中无法看出人口增长问题,CD错误。故选A。
16.读图分析可知,人口数量过多,使居民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①错误;人口数量过多,造成水资源短缺,水井越挖越深,②正确;人口数量过多,使地球不堪负重,③正确;出生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负担加重,④错误。综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地理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走遍世界,寻访特色民居”的模拟旅游活动。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特色民居及寻访特色民居旅游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该次模拟旅游活动( )
A.途经了七个大洲 B.起点位于大洋洲
C.跨越了高中低纬度 D.跨越了地球的五带
18.居住在乙地的人们( )
A.多信仰佛教,属于黄色人种 B.多信仰犹太教,属于黑色人种
C.多信仰基督教,属于白色人种 D.多信仰伊斯兰教,属于白色人种
【答案】17.C 18.D
【解析】17.读图可知,旅游路线途经了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没有经过南极洲,所以并没有途经七个大洲,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起点位于北美洲,B错误。旅游路线跨越了高中低纬度,C正确。旅游路线跨越了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未跨越南寒带,所以未跨越地球的五带,D错误。故选C。
18.读图可知,乙地位于亚洲西部,这里的居民多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属于白色人种,D正确。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犹太教主要是犹太人信仰;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ABC错误。故选D。
2024年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图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北半球
B.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中高纬度
C.APEC 成员国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其余大洲均有分布
D.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美洲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20.本届APEC会议以“赋能、包容、增长”为主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亚太发展》的重要讲话。下列不利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的行为是( )
A.坚持单边主义,进行贸易保护 B.发展绿色经济,共享实践经验
C.倡导区域一体,缓解紧张局势 D.加强南北对话,深化贸易合作
【答案】19.A 20.A
【解析】19.读图可得,图中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赤道以北的北半球,A正确;大部分成员国分布在中低纬度,B错误;APEC成员国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非洲外,其余大洲均有分布,C错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北美洲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D错误。故选:A。
20.由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绿色经济,共享实践经验;倡导区域一体,缓解紧张局势;加强南北对话,深化贸易合作,有利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BCD不符合题意。坚持单边主义,进行贸易保护,不利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发展,A 符合题意。故选:A。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南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每年总有那么一天的正午时分,日影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的圆管,投射在地台中央,形成“立杆不见影”的奇观。“自然之门”现在已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打卡地。
材料二:下图为南澳县等高线地形图和“自然之门”景观图。
(1)“自然之门”出现“立竿不见影”现象是在 节气,描述南澳县当天的昼夜长短情况 。
(2)判断南澳县政府所在地的地形类型 。
(3)南澳县政府计划在长山尾炮台和山顶A之间修建缆车,说出缆车的大致走向 及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 。
(4)游客从南澳县政府前往“自然之门”,有①和②两条步道,你会选择哪条步道? 。请从难度高低、路程长短、沿途景观等方面任选其二,说明所选路线的特点 。
【答案】(1) 夏至 昼长夜短
(2)平原。判断依据:南澳县政府所在地海拔低于200米,且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3) 东西走向 384.8-584.8米
(4)①步道;穿过的等高线少,地形平坦,难度低;沿海岸线,风景优美;路程较长。
②步道;②步道线路路程较短,节省时间;沿途需要爬坡、下坡,有挑战性,难度较大;经过山顶,观景视野较好等。
【解析】(1)北回归线从南澳岛穿过,而自然之门就建造在北回归线之上,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自然之门”出现“立竿不见影”现象。此时,昼最长夜最短。
(2)由南澳岛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可知,南澳县政府所在地海拔多低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故地形以平原为主。
(3)在经纬网上,经线指向南北,纬线指向东西,由长山尾炮台和山顶A在图中的位置可知,缆车的大致走向是东西走向;相对高度是相邻两个地点的海拔差,A山海拔是584.8m,长山尾炮台海拔0—200m,长山尾炮台的海拔高度和山顶A相对高度:384.8—584.8米之间。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选①步道,理由:①步道所在地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坡度变化小,比较省力,难度较低;沿海岸行走,景色宜人等;但路程较长。
选②步道,理由:②步道线路较短,节省时间;沿途需要爬坡、下坡,有挑战性,难度较大;经过山顶,观景视野较好等。
22.【主题学习】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专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主题学习一:气候的判读主题学习四:气候与人类活动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报告发现,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将面临全球变暖2.5~2.9℃。
(1)读图2,以此为例归纳分析气候的方法:
①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该地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在0℃以下;最热的月份出现在 月,在20℃以上;由此得出该地气温特点为 。
②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的干湿状况。该地降水量最多的2个月份是7、8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该地降水量较少的月份集中在冬季且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由此得出该地降水特点为 。
③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状况,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 。
主题学习二:气候的分布
(2)季风气候一般是指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读图1,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
主题学习三:气候的影响
(3)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推测,图3三种水果中(苹果、香蕉、油橄榄),在图1中的③地能盛产的水果最可能是 。
(4)图1中,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是 教(宗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战争频发的热点地区。该地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图4),仍有骆驼商队在行走,骆驼是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请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说明原因 。
(5)如图所示亚洲东南部热带某地区地区的传统民居(图5),多为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请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地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6)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请列举一条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
【答案】(1) 7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炎热) 冬季干燥,夏季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2)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3)油橄榄
(4) 伊斯兰教 当地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全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5)由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气候湿热,双层木楼或竹楼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6)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尽量少用、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解析】(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在0℃以下;最热的月份出现在7月,在20℃以上;由此得出该地气温特点为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炎热)。该地降水量最多的2个月份是7、8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该地降水量较少的月份集中在冬季且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由此得出该地降水特点为冬季干燥,夏季多雨。由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得,该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在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季风气候分布广,分别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读图可知,图1中的③地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结合材料可知,油橄榄喜光照、晚冬早春生长阶段需水较多,因此该气候区盛产的是油橄榄。
(4)由材料可知,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其位于热带,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全年炎热干燥,在传统运输方式上,该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5)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当地传统民居墙体较薄可以通风散热,斜屋顶可以在雨季的时候排水,双层木楼或竹楼可以避免潮湿。
(6)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节约用电,从而减少煤炭等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同时出行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少乘私家车,也可减少碳排放;还可以少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3.探究世界的人口,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7月11日,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8亿。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其他问题也渐渐显现。因此,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据统计,德国自1975年以来出生率基本低于死亡率,据推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会从现在的8200万人下降到7080万人。
(1)A和D所在的地区其地形类型都是平原,但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A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D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2)B和C人口稀少,请分析各自原因:B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处高原,高寒缺氧;C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3)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其产生的问题有哪些?(两点即可) 。
(4)资料中的德国会产生哪些人口问题?(一点即可) 。
【答案】(1) 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
(2) 地处热带沙漠,终年高温少雨
(3)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4)人口老龄化
【解析】(1)读图可知,A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高,气温低,气候严寒,人口分布稀疏;D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地处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人口分布稀疏。
(2)读图可知,B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氧气稀薄,人口稀少;C处位于非洲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为全年高温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气候过于干旱,人口分布稀疏。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统计,德国自1975年以来出生率基本低于死亡率,据推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会从现在的8200万人下降到7080万人,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会产生的问题是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