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023级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历史学科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姜寨遗址第一期文化中,发现陶纺轮15件,骨梭12件。在不少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布纹的印痕。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阶级分化与国家的产生 B.先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
C.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形制 D.旧石器时代的纺织技术
2.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要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墨家把“私利”作为人的自然权利:“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商君书·刑法》说:“民之欲富贵也,其阖棺而后止。”材料反映了( )
A.追求功利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B.经济发展促使观念更新
C.平民利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
D.国强民富成为共同追求
3.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神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夫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这( )
A.揭示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完成
C.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价值取向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北宋前期,描写都市生活、关注女性内心情感的“柳词”曾风靡一时,后苏轼以雄奇奔放的豪放派词风一改此势。南宋,辛弃疾将豪放派进一步发扬光大,忧国忧民、抒发爱国情怀成为宋词的主要内容。宋词的发展变化( )
A.推动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B.促进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
C.体现了理学影响力的扩大 D.提高词作在科举考试中的比例
5.明人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颁布《乡甲约》规定:如遇民间纠纷,“如事情稍重及不服处断者,不问告何衙门,约正、副分别是非,补呈子一张,递于问官,以凭从公究处”。这一规定说明( )
A.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职能
B.基层治理体系化的发展趋势
C.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并存
D.政府倡导民众加强自我管理
6.西汉前期,冶铸技术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师徒相传,冶铸技术传播较慢。西汉中期后,在政府强制力推动下,先进的冶铸技术得以快速传播,冶铸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这一变化( )
A.说明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反映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的需求 D.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7.1922年,李立三在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期间自编教材,结合工人受剥削压迫的现状,通俗地讲解马列主义。同年,一批进步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据此可知,当时党的活动( )
A.激励了工人投身国民革命 B.注重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C.旨在推动工人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的“变态”而已,它来自皇权政治,最终必然回归于皇权政治。该时期的“门阀政治”(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是特定条件下皇权政治的异化
C.改变了皇权专制的模式 D.是对封建贵族政治统治的回归
9.1901年7月,刘坤一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该主张( )
A.冲破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B.顺应了近代教育理念
C.扫清了新政实施的障碍 D.开辟了新的选官途径
10.1979年开始,中央把一些属于中央部委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许多原来中央直属的企业也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此后,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吸引外资等方面获得更多自主决策权。这( )
A.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B.调动了地方政府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C.推动中央直属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D.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11.宋代服饰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服饰精华,使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服饰:在外观上即完美、厚重、朴素;在设计构思上注重平稳均衡、减少传统的对称,凸显出厚重大方的气质美。据此可知,宋代服饰的变化主要由于( )
A.政治体制的优越 B.纺织技术的提高
C.审美观念的改变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2.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三级普选,选举结果如下表,据表可知( )
数量与比例 边区议员总数 共产党员 国民党员 救国会员 无党派人士
数量(单位:人) 170 61 19 1 89
所占比例 100% 35.88% 11.18% 0.59% 52.35%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人民民主专政已建立
C.中共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各阶层利益获得保障
13.如图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该园林选址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山坡,以几何线条进行分区,拥有宽敞的房间、舒适的阳台,五个洞府般的壁龛中以丰富的水景和塑像描绘出神话般的场景。这种设计体现了( )
A.神权至上观念的隐喻表达 B.改造自然的理性主义意蕴
C.突出感官震撼的审美倾向 D.追求现世幸福的世俗精神
14.盛泽镇地处太湖东南之滨,靠近大运河且又处于两大丝织巨镇——苏州、湖州之间,南北往来的商人都从这儿经过。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盛泽镇的商业有很好的发展环境,最终成为一座商业巨镇。据此可知,盛泽镇的发展( )
A.带动了城市格局变化 B.推动了交通运输发展
C.得益于优越地理环境 D.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15.恰塔尔·休于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人口可能有5000—10000人。除房屋外,还有神庙之类的建筑。一些建筑的墙上有描绘狩猎的壁画。城内的居民主要是农民,饲养牛羊,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由此可知,恰塔尔·休于遗址时期( )
A.社会分工初步发展 B.游牧经济占据主导
C.文明国家已经形成 D.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16.徐州的余家大院由左(西)、中、右(东)三路院落和两座花园组成,整个大院以中路院为轴心,左、右平铺展开,空间序列严谨、布局对称,沿轴线空间等级递进,整个院落自成一系统;在后院开辟花园栽养花木、宁静养心。由此可知,余家大院这一布局( )
A.渗透儒道互补的思想 B.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
C.彰显建筑水平的高超 D.利于邻里关系的和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史墙盘的铸造者为史官“墙”,属微氏家族(商遗民),世代掌管周王室史册。盘内铭文有18行284字,分前后两段,采用四言韵文,文体类《诗经》。前段称颂文、武、成、康、昭、穆诸先王及其业绩,如文王之“匍有上下,迨受万邦”,武王之“通征四方”,昭王之“广楚荆,唯南行”等,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高度吻合。后段则是叙述微氏家族的家史,其高祖原居于微,及武王既灭商,其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令周公舍寓于周,至墙为第六代,世代为周之史官。但《史记》中未见此家族记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墙盘蕴含的历史信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墙盘的历史价值。(6分)
18.(12分)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
《唐六典》详尽规定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官员编制、职掌权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一系列制度,这使得全书虽然规模宏大,但却条分缕析,纲目清楚;此书首次把官员分为文官、武官、内官、外官四大类,详尽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并规定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一经确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任意更改;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焦利《〈唐六典〉唐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美呈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六典》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六典》的史料价值并作合理解释。(6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救助思想与当时充满矛盾而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逐步兴起,以地方乡绅和商贾为主的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传承互帮互助的救济美德,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慈善家,如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经元善等。这些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并开创或参与慈善事业。其中经元善提出“救急不如救贫”,熊希龄重视灾后孤儿安置、创办香山慈幼院,这些举措扩大了慈善救助的影响,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曹述蓉、侯国凤《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材料二 张謇慈善公益思想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是将慈善事业纳为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视之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一项活动。这种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张謇认为,慈善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等各项致强救亡的举措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03年他从日本考察回国以后,就开始将其以往所主张的村落主义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强调地方自治必须与发展慈善、实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社会救助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项重要制度。
如表
提出时间 表彰对象 代表人物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新中国具有主人翁地位,取得光辉成就的劳动者;在新中国建设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孟泰、李凤莲、赵占魁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 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造先进生产定额的生产者;掌握和推广先进技术的代表。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多来自工业系统。 孟泰、华罗庚、林巧稚、钱学森
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大会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在生产技术革新、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四个现代化”的先驱。 陈福汉、袁隆平、陈景润、申纪兰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时代先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进城务工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姚明、刘翔、钟南山、谢海宝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的敬业奉献、锐意进取、忘我拼搏、敢为人先的先进模范人物。 廉玉波、隋少春、文照辉
——摘编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及以上时期对新中国劳动模范表彰制度及其演变进行阐释。(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三历史8月答案
1.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
六千多年(中国)。根据材料“发现陶纺轮15件,骨梭12件。在不少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
布纹的印痕”可知,陶纺轮、骨梭属于生产工具,陶器属于生活工具,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
究先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和公共权力等信息,
无法体现阶级分化与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与题干无关,排
除C项;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
战国(中国)。据题干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要统治
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可人们对富贵的追求,也希望统治者
能顺应民众的这种需求;据题干“墨家把私利作为人的自然权利:‘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直接肯定了个人追求私利的正当性:据题干“《商君书·刑法》说:
‘民之欲富贵也,其阖棺而后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思是民众对富贵的渴望直到
死亡才会停止,也反映出民众对富贵的不懈追求。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的
社会背景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富贵等利益的追求被更多地提及和讨论,这促
使了观念的更新,B项正确。因为题干只是部分思想家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主流价
值,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对平民追求富贵这一现象的看法,没有体现出对平民利益
的广泛重视,排除C项;国强民富成为共同追求在题干中也没有充分体现,排除D项。故
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描述
中提到,“尊神”、“敬天”的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神从原本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变得处于
人的附属地位,这体现出了一种重视人的本位的思想,即“民本思想”,“夫民,神之主也”,
“神,依人而行”这句话直接反映了这种思想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周天子权力
答案第1页,共9页
旁落,但没有涉及西周的灭亡,且天命观的变化,并非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项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到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天命观的变化,并非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C
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
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强调“家国责任”,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突破“儿女情长”,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正是理学“家国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反映
理学对士大夫创作的影响,C项正确:北宋柳词描写都市生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而
非词作“推动”商品经济,南宋豪放词聚焦爱国,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北宋柳词虽
反映市民文化,但宋代社会主流仍是士大夫的儒家文化,“市民文化成主流”不成立,排除
B项;宋代科举考儒家经义、格律诗,“词”是文人休闲创作,从未纳入科举内容,不存在“比
例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乡甲约》是明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由吕坤创
立,旨在通过结合乡约和保甲制度,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乡甲约不仅继承了乡约制度的
道德教化功能,还加入了保甲制度的组织力量,形成了“教民”和“治民”两种功用,C项正确;
乡约并不具备司法职能,排除A项;《乡甲约》规定说明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并存,未体现
基层治理体系化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乡甲约》规定说明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并存,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
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垄断盐铁的生产和
销售,因此当时先进的治铸技术得以快速传播,使得治铸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说明该变
化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汉中期后治铁技术的传播情况,
无法直接得出治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结论,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治铸技术的传播与政府经费
需求得到满足的关系,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7.B
答案第2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