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1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1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掌握必备知识,了解新诗、作者、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赏析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注意意象、修辞、句式等。
4.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主题。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
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
弃医从文。
01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作者介绍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
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
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押韵自由,语言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真实情感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代表诗人:郭沫若、徐志摩、艾青、戴望舒 。
2、新诗的特点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提笔写下这首“力的赞歌”。
01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02 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并标出节奏和重读。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鲜明、喷薄
热烈而忧伤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题目解读
1、“立” 动词“站立”
2、“在地球边上” 介宾短语点明地点
3、“放号” háo or hào?
hào:名称、号角 ×
háo:大声喊叫、呼喊
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地球

洪涛
无数、怒涌(拟人)
壮丽
无限、推倒地球(拟人)
被推倒
滚滚的
气势磅礴
宏大、
阔远、
雄奇、
气势磅礴
内容赏析
1、作用:
①由景入情的过渡句,承接上文壮丽的景,引出下文豪迈的情。
②进一步突显了海面上的洪涛汹涌,暗指局势波诡云谲。
2、象征意义: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而言,正足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本诗的第四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有何作用?如何理解“滚滚的洪涛”的象征意义?
象征:
概念: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印象深刻,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温馨提示: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可以用于一句话的表意抒情,也可用于整篇,当象征用于整篇立意时,它其实就变成了托物言志。
理解“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毁坏”: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
“创造”:新社会、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
“努力”:新青年不断努力争取
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三个“不断”表明巨人力量之大、之持久。毁坏”“创造”“努力”层层递进,体现了巨人(诗人/新青年)的自我觉醒,以及改变世界的步骤。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既是从多角度描绘力的内涵,也是巨人之力所创造的新世界的色彩、形态、神韵、声音的展开描绘。诗人从多角度展现力,描绘力,歌颂力,正如歌颂新青年和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一般。(歌颂五四精神、新青年)。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内容赏析
思考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横跨两大洋、勾连天地的巨人。巨人目光遍及广阔的天地并发出热烈而富有激情的呼唤。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主人公高大的形象,窥见其强大的内心,感受到其高涨的热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的怒潮唤醒的新青年的共同特征。
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就宏大的意象。
(2)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
拟人: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 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象征: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大壮丽的景象。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涌、海的洪涛,诗中反复歌颂的“力”以及我们说的“巨人”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本诗主旨
拓展阅读
《天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