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5秋)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共30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25秋)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共30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1张PPT)
科学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岩石碎屑和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等形成。土壤能给植物提供养分,没有土壤,人类就没有粮食,许多动物也无处安家。
孕育树木
生产粮食和蔬菜
滋养牧场
给动物提供住所
你认为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哪些贡献?
除上图所示,还能想到其他作用吗?
提供建筑材料、过滤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讨论
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许多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它。有很多科学家专门研究土壤。
我们可以到田野间、花圃或池塘边等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去研究。
去户外必须有成人陪同!
观察
我们可以去哪里收集土壤?
在土壤中可以看到颗粒大小不同的小石头、沙子、泥土等;还能看到一些小动物的活体,如蚂蚁、蚯蚓等;还能发现动植物的残骸,如腐败的树叶、蜗牛壳等。请在下列两张图中圈出不属于土壤的东西。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发现纸巾湿了,说明土壤中含有 水分 。
实验步骤:
(2)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空气 。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土壤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 浑浊 ,水中飘着一些黑色物质。
(4)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杯中有沉淀物,沉淀物有分层,大颗粒(如沙子)在 下 ,小颗粒(如黏土)在 上 。
(5)把土壤放到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土壤有 烧焦的味道。
实验记录及结论: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推测土壤中含有什么成分
用纸巾保住土壤握一握
将土壤放入水中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
加热土壤
纸巾上有水印
水分
空气
有气泡冒出
土壤分层,上面是黏土,下面是沙子
沙子、黏土
有烧焦气味
腐殖质
观察营养土,和你挖来的土壤比一比,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作业
水分
空气
沙子
黏土
腐殖质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放大镜下的土壤颗粒会有大小的不同。有的颗粒不能用手指捻碎,有的颗粒可以用手指捻碎成更小的颗粒。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察
土壤颗粒有大有小,有大颗粒的砂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砂粒含量较多的叫作砂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砂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质土。
较大颗粒的砂粒,砂粒间空隙较大。
细小颗粒的黏粒,黏粒间空隙比较小。
三种颗粒的含量 差不多,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小适中。
用多种方法比较砂质土、黏质土和壤质土。
实验
砂质土比较粗糙, 黏质土比较细腻, 壤质土粗糙程度适中。
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黏质土成团不易散,壤质土成团易散,砂质土不易成团。
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条。
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黏质土成条且弯折不断,壤质土成条易折断,砂质土不易成条。
渗水最慢,渗水性最差
渗水速度中等,渗水性适中
渗水最快,渗水性好
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
实验记录: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阅读卡片,了解水稻、草莓和仙人球的生长习性,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应哪种土壤?
草莓
喜阳光充足、温度适中,需要肥沃、渗水性好、透气性好的土壤。
水稻
喜高温,耐水淹,对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能力要求较高。
黏质土
壤质土
仙人球
耐高温、干旱、贫瘠(jí),不喜潮湿。
砂质土
讨论
查资料,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的植物的名称。
作业
砂质土
黏质土
壤质土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为什么两块地里的青菜长势不一样?
观察
这两块地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的哟!
两块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导致两块地里青菜长势不同。
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就越深,土壤也就越肥沃。
土壤中的小动物在腐殖质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土壤的“功臣”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土壤的“功臣”,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表层土
下层土
常见的土壤动物
蚂蚁、蚯蚓、蜘蛛、鼠妇、马陆、蚂蚱、
蜘蛛、蜗牛、蛞蝓……
阅读
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吗?
山体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黄土本身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肥力不很高;地面没有林草,植被覆盖率低,制造有机物少。
不是
讨论
从古至今,人们如何增强土壤的肥力?
千百年前,先民就知道用动物粪便和动植物残体沤制有机肥来改良贫瘠的土壤。
后来,科学家发明的化肥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补充土壤因作物的不断收获而逐渐缺失的养分。化肥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
但是,长期施用化肥也会带来副作用——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壤不利于空气、水分的储存,也就不利于小动物的生存和作物的生长。
为了避免土壤板结,我们又应该如何提升土壤肥力?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多施农家肥
收集落叶、果皮等制作有机肥
阅读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入土壤、碎果皮、碎菜叶等。
(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
(3)把塑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并经常翻动。
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动手
观察塑料袋中的变化(如体积、颜色、温度、气味等),做好记录。
想一想,为什么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
作业
表层土
下层土
腐殖质

肥沃
蚂蚁、蚯蚓、蜘蛛、鼠妇、马陆、蚂蚱、蜘蛛、蜗牛、蛞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需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面临流失和沙化的危机。
实验材料:水槽、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无植被覆盖的土壤、水壶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无植被覆盖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一段垫高的托盘中。
②往两块土壤上以同样的方式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③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实验结论:
植被可以 保护土壤 ,防止 水土流失 。
实验现象:
①有植被土壤积水较 少 ,水流比较 清澈 ,浇水前后土壤变化不大。
②无植被土壤积水较 多 ,水流非常 浑浊 ,浇水后土坡变“矮”变“长”了,还留下了“沟壑”。
在很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降水量小,土壤中的粉粒、黏粒容易被风吹走,久而久之就造成土壤沙化。此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会破坏植被,使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也会造成土壤沙化。
乱砍乱伐
土壤沙化
过度放牧
造成土壤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整理?
讨论
原因 措施
过度开窑烧砖导致土壤的直接减少。 禁止无节制扩张砖窑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容易流失 植树种草,保护土壤
…… ……
保护土壤的措施:植树造林、宣传环保、修筑梯田、轮作或休耕、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保护蚯蚓等。
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在防沙治沙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运用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铺设草方格沙障
光伏治沙
“神奇胶水”变沙为土

清澈

浑浊
保护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牛奶、油和蜂蜜都是液体。
交流
在地球上,水是最常见的液体。像水这样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称为液体。你还知道哪些液体?
观察下面的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探究
把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的容器中,你有什么发现?
把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的容器,液体的形状随容器的形状变化。
把装有液体的瓶子用各种方式摆放,你有什么发现?
把装有液体的瓶子用各种方式摆放,待瓶内液体静止后,液面都与地面平行。这样的液面叫水平面。
量杯
量筒
测量液体的体积
(3)略倾斜量筒,使烧杯口紧挨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
(2)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
用注射器抽取20毫升液体,然后堵住注射器的针筒口,推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液体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液体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液体有确定的体积,不能被压缩。
1.用量筒分别量取20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
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要在电子天平的测量范围内。
测量前,可以使用“归零”键去除空杯子的质量。
液体的共同特征是: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
拓展
取蜂蜜、食用油、水各20毫升,依次倒入同一个量杯,你有什么发现?
没有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像木块、铅笔、尺子这样,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的物体就是固体。
固体的形状可以划分为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
移动这些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探究
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
食盐
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
移动食盐,食盐颗粒形状不会变化。
这是显微镜下的食盐,移动它们,颗粒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改变固体的形状,观察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用电子天平称量粉笔、纸张、蜡烛、橡皮泥的质量,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它们的形状。
切碎蜡烛
压扁橡皮泥
敲碎粉笔
剪碎纸张
重新称量它们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
在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但构成它们的物质并没有改变,质量也没有改变。
这个固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橡皮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厘米)
(2)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测量形状改变后固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固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橡皮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固体有确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沙子和盐可以堆起来吗?液体可以堆起来吗?
沙子和盐可以堆起来,液体不能堆起来。
固体的共同特征总结
为什么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
讨论
绝大多数物品如水杯、椅子等在使用时都需要保证有确定的形状且不易变形,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因此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


形状
大小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交流
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会发生变化吗?
不同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不变。
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三者的质量之和,因为固体的质量一定,三种固体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混合物的质量又全部来源于三种固体,所以混合物的质量等于三种固体的质量和。
不同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可能改变。
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三者的体积之和,因为不同固体的颗粒的大小不同,颗粒之间有空隙,不同固体颗粒之间相互填充,使得混合后的固体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
在量杯里混合后,再倒入量筒,不要压实。
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将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体分离出来?
交流
分离铁钉与木屑
分离小麦与麸皮
作业
煮饭时用到的大米、小米来自成熟的谷穗。采摘一束谷穗,观察它的构造,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出米粒,并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先摘下谷穗上的稻谷,然后将稻谷晒干后放入石磨中碾压,将稻谷变成稻米和稻壳的混合物,最后再对着风扇扬撒混合物,稻壳因为质量轻杯风吹走,只留下米粒。
不会
变小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生活中需要混合固体与液体的情况
交流
冲奶粉
制盐水
和面
冷水
热水
冷水
热水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吗?
冷水
冷水
冷水
冷水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搅拌有关。搅拌会加快盐的溶解。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吗?
冷水
冷水
冷水
冷水
粗盐
细盐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盐颗粒的大小有关。盐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盐颗粒的大小有关吗?
冷水
冷水
冷水
冷水
60g食盐
60g白糖
其他条件相同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量大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
20 ℃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约36克盐。
20 ℃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约208克白糖。
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生活中需要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情况
交流
晒盐
抄纸
(1)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给瓶盖打孔。
(2)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进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球,制成一个过滤器。
(3)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泥沙被留在过滤器中,有比较清澈的水流出来。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动手
自来水厂会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杂质。把自来水厂采用的分离杂志的办法补充在图中括号里。
阅读
( )
( )
( )
( )
混凝
沉淀
过滤
消毒
作业
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就可以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
把盐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会发现黑纸上留有白色的细小食盐颗粒。
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我们吃的盐大多是通过晒海水结晶得到的。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河流
湖泊
池塘
水库
下图中,哪个是河流?哪个是湖泊?那个是池塘?哪个是水库?
交流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的水体。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之间的区别
(1)用太空沙在盆里塑造一条河道和一块湖泊凹地。
(2)在模拟地形上空“降水”,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用太空沙塑造地形,就是在做实物模型。
模拟现象 我的做法
让“河道”“湖泊”蓄水 制作模型时“河道”“湖泊”低于周边地形
让“河水”流向“下游” 制作模型时“河道”具有从上游到下游,坡度逐渐变低的变化
让水量有大有小 用漏水孔疏密程度不同的水壶洒水,或用不同的洒水方式泼洒不同的水量
用模型解释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也会汇入河流与湖泊。寒冷的高山地区常年被积雪覆盖,积雪年复一年地堆积、压实,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冰川是冻结起来的淡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也是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
许多地区都建有水库,你认为这些水库可能有哪些用途?
交流
山谷水库
平原水库
山谷水库是通过拦河坝截断河谷形成的水利工程,此类水库需在流域规划基础上确定防洪、灌溉、发电等工程任务。
平原水库是指为供水、灌溉等目的,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进行蓄水的工程设施。
中国大运河
阅读
人工开凿的可以通航的河流叫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绵延3200千米左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2500多年来,大运河给人们带来了运输的便利,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地表水与地下水
大自然中地下水的形成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模型。
由于地表土壤疏松多孔,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碎石的孔隙中,当被不易渗透水的岩层和黏土层阻挡时,便聚集起来形成地下水。
探究
探究井水形成的原因
猜一猜,井里的水是怎么来的?
察看水井时,注意安全!
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水井模型。
渗透层
含水层
不易渗透层
雨水花园和透水地面
地下水是有限的,过度开采又不及时补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等。为此,人们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铺设透水地面,使雨水经植物、沙土净化后渐渗人土壤,补充地下水。
作业
1.为什么水井里总有水?
2.观察你家附近的地面停车位的路面,推测它是否有利于补充地下水。
地表水

水位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这是一张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蓝色区域是海洋。与陆地相比,海洋的面积大得多,其总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的水量比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等淡水的总量多得多。
(1)用滴管分别取1毫升淡水和1毫升模拟的海水,滴入两把金属勺中。
“海水”
淡水
(2)将它们分别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
“海水”
淡水
(3)观察两个勺子,蘸取少量勺中的物质,尝一尝。
“海水”
淡水
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使海水又苦又咸。除此之外,海水中还含有很多细菌且未经过消毒,因此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海水里的盐类物质有些来自陆地,观察陆地水体模型图,说说这个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讨论
①往盆里倒人温热的模拟海水,中间放一只小碗。
②用保鲜膜蒙住盆口,在小碗正上方的保鲜膜上放一个石块。
③一段时间后,依次品尝保鲜膜内侧的水、小碗里的水和盆里的模拟海水,依次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保鲜膜内侧、小碗里的水味道一样,且与淡水类似;盆里的水味道发咸。
温热的模拟海水代表被阳光晒热的海水。
海水淡化的过程
海水淡化技术
阅读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有低温多效蒸馏、多级闪蒸和反渗透。
多级闪蒸:先将海水预处理后加热,引入第一级闪蒸室,其中一部分海水以闪电般的速度蒸发然后冷凝成淡水,另一部分进入下一级闪蒸室,重复以上步骤,便可持续产生淡水。
盐类
蒸发
凝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淡水有哪些用途?
在世界范围内,超过60%的淡水被用于农业——农田灌溉、渔业养殖、给牲畜提供饮用水……
淡水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工农业生产也需要它。
工业上,从酿造酱油到缫丝、印染,从发电到化工生产、高炉炼钢,都离不开水。
酿造酱油
发电
化工生产
(1)在容器中装入1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
(2)从容器中分别取21毫升、6.5毫升、0.5毫升的水装入三个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的总量。
(3)容器中余下的水代表咸水。
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
动手
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少部分的水是淡水。
(1)在盆中装半盆水,代表某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1名供水者每用小勺向盆中加水1 次,2~3名用水者根据需求从盆中取水 1~2次。
(3)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盆里的水取完。
供水者代表一个地区可利用淡水的补充,像降水、调水等
用水者指的是各种用水活动,像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
体验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人口数量增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都会造成用水量增加
淡水
咸水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分布
冰川,冰盖
地下水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冰川中的大部分水,地下水中占大部分的深层地下水,沼泽、土壤中的水,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直接利用,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更加稀少。
讨论
从供水者角度来看,为什么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
陆地水体模型图帮助我们了解了淡水资源的种类、分布和来源;体验活动帮助我们了解了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及原因。
体验活动和陆地水体模型图,对你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分别有什么帮助?
节水方法
农业节水:地表滴灌是利用地面管道上的小孔,对植物根部的土壤进行灌溉。痕量灌溉是将管道埋入植物根部土壤,根据植物生长需求提供水,使根部土壤“润而不湿”。
阅读
工业节水:采用能够节水的生产方法及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漏损的供水设施。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重复使用,实现节约用水。
家庭节水:购买卫浴产品时,根据中国水效标识,选择耗水低的产品,淋浴、用生活废水冲马桶、不用水时关闭水龙头等。
作业
查资料,写出家庭中不同场合节约用水的方法。
地下水
冰川
河流与湖泊水
咸水
淡水
可利用淡水资源的总量
降水
调水
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等方式都可以制造风。
动手
自然风的形成与上面的造风方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
(1)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罩住点燃的蜡烛,发现火苗被吹动,向挖孔的反方向倾斜。
(2)捂住小塑料瓶的喇叭口,观察到火苗竖直向上,过几秒后松开手,火苗继续向挖孔的反方向倾斜,并且火苗变旺。
(3)将点燃的线香放在小塑料瓶的瓶口,观察到线香的烟先进入大塑料瓶内,然后向上飘动。
上述实验中,火苗变歪说明有风吹过,捂住喇叭口火苗变正说明风从喇叭口吹进来。从烟的流动路线可知,冷空气从瓶外流到火焰周围,变成热空气,从上方瓶口跑到瓶外。
将烟充满冷瓶,横放后把瓶口与盖着玻璃片的热瓶瓶口对接;抽掉玻璃片,借助烟的流动观察冷空气的运动。
观察冷空气水平流动的现象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地表温度升高。由于地表各处受热情况不同,温度升高情况也不同,于是地表附近有了冷热不同的空气。当热空气上升时,冷空气就会向热空气原来所在区域流动,从而形成风。
结合下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
向右
倾斜
变旺
向右后向上
冷空气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1.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水平平衡。
平衡杆的中间用线悬挂,两端挂气球后把平衡杆调整到水平平衡。
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
3.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发生了倾斜。
左侧气球放气前,细长棍水平平衡。左侧气球放气后,右侧低,左侧高,说明左侧变轻了。由此推断,空气有质量。
(1)在“0”的状态下,将瘪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
(2)用打气筒向皮球内充入20筒空气,每充5筒气后记录此时皮球的质量。
皮球情况 瘪皮球 充5筒气 再充5筒气 再充5筒气 再充5筒气
质量/克
-
=0.64克
(3)充完气的皮球质量减去瘪皮球的质量就是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57.62克
58.26克
讨论
为什么皮球变圆了还能再充入空气?
为什么每组的测量结果不完全相同?
因为空气很容易被压缩,皮球变圆后继续充入空气可以让空气压缩。
空气的质量非常轻,5筒空气的质量微乎其微,且称重时皮球的摆放也会对示数产生影响,所以每给皮球充5筒空气后,皮球的质量都增加了,只是电子天平的示数可能增加很少甚至没有增加,也可能突然大幅增加,测量结果不稳定。
伽利略称空气
在皮袋中装入水,用皮带口套紧玻璃瓶瓶口,把水全部挤入玻璃瓶中。
把瓶口松开,让空气跑出来一些,再套紧瓶口。
称出
组合体质量
再次称
组合体质量
组合体质量减少。
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瓶口松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后来,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立方米空气的质量约为1.3千克。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即为1立方米。
阅读
在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17世纪,伽利略做了如下实验: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热气球是一种飞行器,可用于气象观测、旅游观光等活动。
(1)点燃一支蜡烛,用下端开有凹槽的粗纸筒罩住点燃的蜡烛。
(2)将塑料袋撑开后倒扣住纸筒,让蜡烛火焰加热袋内空气。
(3)待塑料袋鼓起后松手,塑料袋上升到空中。
要及时熄灭蜡烛。纸筒壁应与火焰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热气球”的上升可能是空气加热后上升引起的。
(1)取一只250毫升的集气瓶,瓶口朝下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瓶子和瓶内冷空气的总质量。
(2)点燃蜡烛,将集气瓶瓶口朝下,置于蜡烛火焰上方,加热瓶内空气约1分钟。
(3)迅速将装有热空气的集气瓶倒立在电子天平上,称出瓶子和瓶内热空气的总质量。
冷空气:184.65克
热空气:184.58克
结论:同体积的热空气的质量小于冷空气的质量。
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和学过的有关液体的知识,试着解释为什么热热气球会上升。
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水小的液体会浮在水面。同理,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更小的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被热空气带动而上升。
这种通过液体相关知识推理空气上升原因的方法就是类比推理。
构成空气的微粒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它们彼此距离较远,能向各个方向运动。空气受热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变大;空气遇冷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变小。
空气受热后,由于同体积的热空气略轻于冷空气,因此会上升。
观察冷空气的运动特点,探究热气球下降的秘密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段时间后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时移走线香,并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3.将冷瓶和热瓶按以下两种方式摆放后,抽走玻璃片,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热空气在冷瓶内受冷又下降,形成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试着用你的结论解释热气球是如何安全下降的
作业
想要降落时,停止点火装置,热气球内空气仍具有一定温度且汇聚于热气球顶部,随着热气球内空气温度渐渐降低,热空气提供的上升力一点点减小,当上升力不足以支撑热气球的重力,热气球开始缓缓下降,但球内空气相对于外界空气还有一定温度差,这可以让热气球内仍有上升空气留存以保持气球形状安全下降。
没有
上升
循环
上升
下降
循环流动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等方式都可以制造风。
动手
自然风的形成与上面的造风方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
(1)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罩住点燃的蜡烛,发现火苗被吹动,向挖孔的反方向倾斜。
(2)捂住小塑料瓶的喇叭口,观察到火苗竖直向上,过几秒后松开手,火苗继续向挖孔的反方向倾斜,并且火苗变旺。
(3)将点燃的线香放在小塑料瓶的瓶口,观察到线香的烟先进入大塑料瓶内,然后向上飘动。
上述实验中,火苗变歪说明有风吹过,捂住喇叭口火苗变正说明风从喇叭口吹进来。从烟的流动路线可知,冷空气从瓶外流到火焰周围,变成热空气,从上方瓶口跑到瓶外。
将烟充满冷瓶,横放后把瓶口与盖着玻璃片的热瓶瓶口对接;抽掉玻璃片,借助烟的流动观察冷空气的运动。
观察冷空气水平流动的现象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地表温度升高。由于地表各处受热情况不同,温度升高情况也不同,于是地表附近有了冷热不同的空气。当热空气上升时,冷空气就会向热空气原来所在区域流动,从而形成风。
结合下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
向右
倾斜
变旺
向右后向上
冷空气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