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 (1)

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1 世界的物质性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识记物质定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提醒: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探究升华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费米伽马射线天文望远镜以最新数据证实了宇宙存在着反物质。无独有偶,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婴儿期”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这打开了物质元素世界“立体几何”研究的大门。
(1)从哲学的角度看,反物质和山川湖海、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2)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这些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是否喜欢、是否感受得到,反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
名师点拨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1)区别: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状态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是有生有灭。
(2)联系: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典例1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 D
解析 荀子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B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引文内容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体现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D项符合题意。
方法指导:引文型选择题一般是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道理。引文型选择题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第二种是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第三种是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引文,要求学生找出与题干包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
适用这种方法的引文型选择题一般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解答时,需提炼引文的中心意思,并分析各个题肢,选出相符合的题肢;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等引文,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说法绝对化的题肢加以排除;以引文为背景材料,根据设问规定的行为主体,选择与其行为相符合的题肢,排除不符合行为主体的职能或行为以及说法错误的题肢。
探究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提醒: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探究升华
材料一 据科学发现,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即使是真空,也并非空无一物。真空中,即使没有实物粒子,也存在引力场和充满热辐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天文观测发现,在整个宇宙空间(包括真空)始终存在着3K微波背景辐射。
材料二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又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材料二中人类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名师点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典例2
(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错误,答案选A。
新闻播报
十八大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深度思考
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
答案 (1)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依据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定。依据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A符合题意。
2.19世纪中叶,当人们还未发现珠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质(  )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C.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
D.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材料强调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故选A。C项表述不准确;B、D两项不符合题意。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段论述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物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选B。
4.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④与题干毫无关系,舍去;选①②③,即C。
5.在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应该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这一巧妙的设计给我们什么启示?试用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 (1)这一巧妙的设计启示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所以,人类只能根据自然界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答案 B
解析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是客观的,是因为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故选B项;A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舍去。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 B
解析 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外延。
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①《汉语言文学》 ②抗震救灾精神 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 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③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②④属于意识范畴。
4.下列能够说明材料中观点的是(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应选①②③,即A。
综合提升
5.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入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6.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故选B。
7.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太空真空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缓步类,也被称作水熊。不仅仅是太空,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说明(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生物的存在与神灵有关 ③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自然界是客观的,①③符合题意。②本身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8.材料一 由于连年超载放牧,我国草原草本植物由上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现面积已达2.55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天然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工程区植被状况明显好于非工程区,进一步证实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草原生态功能、提高草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联系?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客观性的现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了巨大成效。
(2)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原因。正是由于材料一中人们无视自然界客观性才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才有材料二中人们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做法。材料二中人们的正确做法有助于改变材料一中的现象,使人们免受其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