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运动的水分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运动的水分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与天然循环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水的三态变化 
(1)水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__ __和__ 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 __和__ __,属于__ __变化。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都是由__ __构成的。分子质量和体积都__ __,相互之间有__ __,存在着__ __,总在不断地__ __。
知识点2 水的天然循环 
(3)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__ __,又完成了__ __。
重难突破
重难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典例】A~E分别为分子的某种特性,请选择合理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横线上。
A.分子间有间隔;
B.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
C.分子有质量,但很小;
D.分子不断地运动;
E.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1)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40 mL__________。
(2)在很远的地方可闻到酒的香味__________。
(3)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__________。
(4)碘的蒸气、碘的固体颗粒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____。
(5)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
分子的基本性质
(1)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时,只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微粒的体积不变。
【对点训练】
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2.小明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填空:
(1)过一段时间发现糖块不见了,用分子的性质解释:__ __。
(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微观解释:__ __。
第2课时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水的净化 
(1)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__ __、__ __、__ __等净化操作。
(2)__ __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__ __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有颜色和气味的杂质;蒸馏得到的水称为__ __。
知识点2 过滤操作(见“实验剖析”) 
知识点3 蒸馏 
(3)利用液体的__ __将其分离,得到蒸馏水,蒸馏水可认为是纯水。
在净化水的各种方法中,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而用氯气或漂白粉等给水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4 纯净物与混合物 
内容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4) 宏观 由__ __物质组成 由__ __物质组成
(5) 微观 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__ __分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__ __分子构成
(6)特性 __ __固定组成和性质 __ __固定组成和性质
(7)举例 __ __等 __ __等
联系 纯净物混合物
◆注意:纯净物不同于干净物或洁净物,如洁净的空气仍然属于混合物。
知识点5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 
分类 微观 微观示意图
混合物 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构成 或
纯净物 单质 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或
化合物 同种分子(分子中含不同的原子)构成 或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水的净化
【典例】目前许多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只要将它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B.滤膜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C.紫外光照射的作用是加热
D.直饮水一定是纯净物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
【对点训练】
某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③号池内可填充的物质为__ __,除去异味和色素是利用该物质的__ __性。
图2
(2)采用如图2所示装置净水,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 __;若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 __(任填一点)。
实验剖析
实验 过滤天然水
1.沉降:将天然水放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操作:
【实验操作】
      
制作过滤器
过滤操作
a.取铁架台、空烧杯、漏斗,安装过滤装置,调高度;
b.取滤纸对折成四等分;将折好的滤纸打开放入漏斗内使其口呈圆形(一边为一层滤纸,一边为三层滤纸),三层滤纸贴在漏斗下端斜口长的一侧;
c.用滴管湿润滤纸,使其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手(或玻璃棒)轻压滤纸,赶走气泡;
d.将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使漏斗下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e.将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使烧杯嘴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让黄泥水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f.使漏斗内黄泥水经过滤后,沿烧杯内壁缓缓流下,不能成滴。
【实验现象】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了,干净的滤纸颜色变暗,上面附着着一些不溶性的杂质。
实验结论:过滤能除去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注意事项】
操作 目的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加大过滤的速率
二低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
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
三靠 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
用玻璃棒引流时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防止戳破滤纸
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防止液体溅出
【分析】过滤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滤纸破损;
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对点训练】
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浑浊的河水进行过滤。回答问题:
   
图2
(1)图1中还缺少的仪器是__ __。图1中,除了上述错误外,还存在另外一处错误。请改正图1中的另外一处错误__ __。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2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__ __(填序号)。
(3)将浑浊河水静置后过滤,发现过滤速度慢,原因是__ __。
(4)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 __(答1点)。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与天然循环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水的三态变化 
(1)水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__数目__和__大小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间隔__和__排列方式__,属于__物理__变化。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都是由__原子__构成的。分子质量和体积都__很小__,相互之间有__间隔__,存在着__相互作用__,总在不断地__运动__。
知识点2 水的天然循环 
(3)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__水的自身净化__,又完成了__水资源的重新分配__。
重难突破
重难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典例】A~E分别为分子的某种特性,请选择合理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横线上。
A.分子间有间隔;
B.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
C.分子有质量,但很小;
D.分子不断地运动;
E.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1)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40 mL__________。
(2)在很远的地方可闻到酒的香味__________。
(3)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__________。
(4)碘的蒸气、碘的固体颗粒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____。
(5)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
解析:(1)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所以20 mL水和20 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40 mL;(2)由于分子不断地运动,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可闻到酒的香味;(3)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4)碘的蒸气、碘的固体颗粒,都是由同种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都能使淀粉变蓝;(5)分子有质量,但很小,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答案:(1)A (2)D (3)B (4)E (5)C
分子的基本性质
(1)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时,只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微粒的体积不变。
【对点训练】
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2.小明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填空:
(1)过一段时间发现糖块不见了,用分子的性质解释:__分子在不断运动__。
(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微观解释:__分子之间有间隔__。
第2课时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水的净化 
(1)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__沉降__、__过滤__、__灭菌__等净化操作。
(2)__过滤__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__活性炭__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有颜色和气味的杂质;蒸馏得到的水称为__蒸馏水__。
知识点2 过滤操作(见“实验剖析”) 
知识点3 蒸馏 
(3)利用液体的__沸点不同__将其分离,得到蒸馏水,蒸馏水可认为是纯水。
在净化水的各种方法中,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而用氯气或漂白粉等给水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4 纯净物与混合物 
内容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4) 宏观 由__一种__物质组成 由__多种__物质组成
(5) 微观 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__一种__分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__不同种__分子构成
(6)特性 __具有__固定组成和性质 __没有__固定组成和性质
(7)举例 __水、二氧化碳__等 __矿泉水、空气__等
联系 纯净物混合物
◆注意:纯净物不同于干净物或洁净物,如洁净的空气仍然属于混合物。
知识点5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 
分类 微观 微观示意图
混合物 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构成 或
纯净物 单质 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或
化合物 同种分子(分子中含不同的原子)构成 或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水的净化
【典例】目前许多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只要将它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B.滤膜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C.紫外光照射的作用是加热
D.直饮水一定是纯净物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A正确。滤膜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B错误。紫外光照射的作用是杀菌消毒,C错误。由题意,直饮水机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则直饮水不是纯净物,D错误。
答案:A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
【对点训练】
某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③号池内可填充的物质为__活性炭__,除去异味和色素是利用该物质的__吸附__性。
图2
(2)采用如图2所示装置净水,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若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即可)__(任填一点)。
实验剖析
实验 过滤天然水
1.沉降:将天然水放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操作:
【实验操作】
      
制作过滤器
过滤操作
a.取铁架台、空烧杯、漏斗,安装过滤装置,调高度;
b.取滤纸对折成四等分;将折好的滤纸打开放入漏斗内使其口呈圆形(一边为一层滤纸,一边为三层滤纸),三层滤纸贴在漏斗下端斜口长的一侧;
c.用滴管湿润滤纸,使其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手(或玻璃棒)轻压滤纸,赶走气泡;
d.将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使漏斗下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e.将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使烧杯嘴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让黄泥水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f.使漏斗内黄泥水经过滤后,沿烧杯内壁缓缓流下,不能成滴。
【实验现象】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了,干净的滤纸颜色变暗,上面附着着一些不溶性的杂质。
实验结论:过滤能除去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注意事项】
操作 目的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加大过滤的速率
二低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
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
三靠 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
用玻璃棒引流时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防止戳破滤纸
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防止液体溅出
【分析】过滤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滤纸破损;
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对点训练】
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浑浊的河水进行过滤。回答问题:
   
图2
(1)图1中还缺少的仪器是__玻璃棒__。图1中,除了上述错误外,还存在另外一处错误。请改正图1中的另外一处错误__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__。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2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__③①②__(填序号)。
(3)将浑浊河水静置后过滤,发现过滤速度慢,原因是__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__。
(4)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滤纸破损(合理即可)__(答1点)。
(1)图1操作中缺少玻璃棒引流,还存在的错误是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2)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成一个扇形,即③→①,然后打开中间,使其中一边是3层,一边1层,其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①②。(3)将浑浊河水静置后过滤,发现过滤速度慢,原因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4)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