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__分散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均一__的、__稳定__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2)特征:具有__均一__性、__稳定__性,属于__混合__物。
(3)组成: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__溶剂__;被溶解的物质叫作__溶质__。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__固__体、__液__体或__气__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__溶剂__,但溶液中只要有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__溶剂__。
知识点2 溶解时的热效应 
(5)一些溶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__氢氧化钠、浓硫酸__溶于水,其中__生石灰__遇水发生反应放热;有的最终表现为吸收热量,如__硝酸铵__溶于水。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溶液的形成
【典例】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分子与离子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③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④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分子与离子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②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降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上升,正确;③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各部分性质相同,正确;④溶液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错误。
答案:A
溶液的常见误区
(1)误认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辨析: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不是溶液,它们是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2)误认为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辨析:澄清、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纯净物不是溶液。
【对点训练】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B.氯化钠晶体易溶于水,说明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易于扩散,所以氯化钠即使在空气中也会因扩散而逐渐挥发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D.氯化钠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植物油,是因为水分子与油分子对钠离子、氯离子作用不同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该溶液中没有水,A错误;氯化钠晶体易溶于水,并不能说明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易于扩散,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运动速率加大,B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始终在不断运动,C错误;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氯化钠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植物油,是因为水分子与油分子对钠离子、氯离子作用不同,D正确。
实验剖析
实验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操作】①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50 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②分别取一药匙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上述两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③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④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实验现象】
溶质 溶解前水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硝酸铵 19 8
氢氧化钠 19 31
【实验结论】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微观解释】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热(Q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热(Q2)。①若Q1>Q2,则溶
解吸热,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②若Q1【对点训练】
如图,利用密闭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引起气球的变化来判断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吸放热情况:固体物质是硝酸铵,溶解时气球__膨胀__(填“膨胀”“缩小”或“不变”),溶解时__吸收__(填“吸收”“放出”或“无明显吸放”)热量。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浸入气球内,使气球膨胀,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梳理
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__温度__下,向__一定量水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不能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__继续溶解__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__增加溶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__。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对于大多数溶质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对于氢氧化钙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是稀溶液;饱和溶液__不一定__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__一定__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均填“一定”或“不一定”)
◆注意:某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仍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重难突破
重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典例】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的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均填字母)。
(2)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解析:(1)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由图示可知A和B中都有固体溶质的不溶物,所以都为饱和溶液;由于C中没有固体溶质的不溶物,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C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D中也没有固体溶质不溶物,按常规考虑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因为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C中可能饱和或不饱和,D中溶质比C中少,则D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固体、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答案:(1)AB C (2)加入硝酸钾固体等
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对点训练】
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该温度下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④加入该固体物质;⑤增大压强。
其中正确的方法有( D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①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而言,降温可减小其溶解度,因此降温可使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符合题意;②升高温度,根据方法①的分析,不符合题意;③向不饱和溶液中加饱和溶液不能改变溶液的状态,不饱和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④加入固体物质使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至不能再溶,而成为饱和溶液,符合题意;⑤增大压强,不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2.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的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D )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概念
溶质质量分数指溶液中__溶质质量__与__溶液质量__之比。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__×100%__。
溶液的质量=__溶质__的质量+__溶剂__的质量。
◆注意: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则20 ℃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约为26.5%,此时为20 ℃时NaCl的饱和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NaCl也不能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会再增大。
(2)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__不变__。
知识点2 溶液的配制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见“学生实验3”)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典例】有w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溶剂的
B.加入w g的硝酸钾
C.蒸发掉 g溶剂
D.加入w g的硝酸钾
解析: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w g-x)×10%=w g×5%,x= 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y,(w g+y)×10%=w g×5%+y,y= g。
答案:C
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两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
【对点训练】
1.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稀释到10%,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 C )
A.20 g B.80 g
C.100 g D.50 g
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 g×20%=(100 g+x)×10%,x=100 g。
2.某实验小组想要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有如下几种方式:
(1)由氯化钠固体和水来配制:需要氯化钠__10_g__,需要水__90_g__。
(2)由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来配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多少?需要水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由1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者由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水来配制。计算需要加入多少氯化钠或者需要蒸发多少水?(写出计算过程)
(2)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20%=100 g×10%
 x=50 g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 g-50 g=50 g
答: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方程为50 g,需要水的方程为50 g。
(3)设需要加入的质量为y,180 g×5%+y=(180 g+y)×10%,y=10 g。
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z,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 g×10%=(200 g-z)×5%,z=100 g。
答:需要加入10 g氯化钠或者需要蒸发100 g水。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__ 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 __的、__ __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2)特征:具有__ __性、__ __性,属于__ __物。
(3)组成: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作__ __;被溶解的物质叫作__ __。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__ __体、__ __体或__ __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__ __,但溶液中只要有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__ __。
知识点2 溶解时的热效应 
(5)一些溶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__ __溶于水,其中__ __遇水发生反应放热;有的最终表现为吸收热量,如__ __溶于水。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溶液的形成
【典例】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分子与离子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③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④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溶液的常见误区
(1)误认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辨析: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不是溶液,它们是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2)误认为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辨析:澄清、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纯净物不是溶液。
【对点训练】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B.氯化钠晶体易溶于水,说明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易于扩散,所以氯化钠即使在空气中也会因扩散而逐渐挥发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D.氯化钠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植物油,是因为水分子与油分子对钠离子、氯离子作用不同
实验剖析
实验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操作】①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50 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②分别取一药匙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上述两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③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④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实验现象】
溶质 溶解前水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硝酸铵 19 8
氢氧化钠 19 31
【实验结论】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微观解释】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热(Q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热(Q2)。①若Q1>Q2,则溶
解吸热,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②若Q1【对点训练】
如图,利用密闭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引起气球的变化来判断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吸放热情况:固体物质是硝酸铵,溶解时气球__ __(填“膨胀”“缩小”或“不变”),溶解时__ __(填“吸收”“放出”或“无明显吸放”)热量。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梳理
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__ __下,向__ 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 __时,所得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__ __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__ __。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对于大多数溶质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对于氢氧化钙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__ 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 __是稀溶液;饱和溶液__ __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__ __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均填“一定”或“不一定”)
◆注意:某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仍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重难突破
重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典例】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的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均填字母)。
(2)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对点训练】
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该温度下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④加入该固体物质;⑤增大压强。
其中正确的方法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2.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的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概念
溶质质量分数指溶液中__ __与__ __之比。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__ __。
溶液的质量=__ __的质量+__ __的质量。
◆注意: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则20 ℃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约为26.5%,此时为20 ℃时NaCl的饱和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NaCl也不能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会再增大。
(2)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__ __。
知识点2 溶液的配制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见“学生实验3”)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典例】有w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溶剂的
B.加入w g的硝酸钾
C.蒸发掉 g溶剂
D.加入w g的硝酸钾
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两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
【对点训练】
1.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稀释到10%,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 )
A.20 g B.80 g
C.100 g D.50 g
2.某实验小组想要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有如下几种方式:
(1)由氯化钠固体和水来配制:需要氯化钠__ _ __,需要水__ _ __。
(2)由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来配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多少?需要水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由1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者由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水来配制。计算需要加入多少氯化钠或者需要蒸发多少水?(写出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