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化学反应的表示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化学反应的表示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1)用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2)意义:①表示 、 、 。
②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 ,即各物质之间的 。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微观粒子的 ,即 之比。
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书写原则
①必须以 为基础;②必须遵循 。
(4)书写步骤
①写: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
②配:在化学式前面加上合适的 ,使反应前后每一种元素的 相等;
③注:注明化学反应 ;
④标:若反应中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在该化学式的右边注“ ”或“ ”符号;如果反应物也有气体或不溶性固体,则无需标明。
重难突破
重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典例1】回答下列问题
(1)179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通过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金属镁,将海水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得到纯净的氯化镁,电解氯化镁可制得镁和氯气(Cl2),请写出该步的化学方程式: 。
(3)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发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错误
(1)误认为条件“点燃”可写作“燃烧”
警示:“燃烧”是一种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一般认为有燃烧现象产生的,要把反应条件标注成“点燃”。
(2)误认为“点燃”“加热”“高温”是一回事
警示:“点燃”指物质在燃烧时所必需的温度条件;“加热”指引发和维持反应的温度范围(500 ℃左右),一般用酒精灯作热源;“高温”指当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不足以发生反应,而需用酒精喷灯(800 ℃以上)加热。
(3)误认为有气体生成标注“↑”,有固体生成标注“↓”
警示:只有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气体才能标注“↑”;溶液中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沉淀,沉淀后才能标注“↓”。
【对点训练】
1.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污染的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污染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O2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科学家研究得出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学肥料尿素[CO(NH2)2]和水,既能缓解温室效应,也能给庄稼提供氮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重难点2 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典例2】中国“智”造的“中国芯”在各领域应用广泛,它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单质硅。如图是工业制取高纯硅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SiH3Cl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D.该反应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微观示意图题的解法
微观示意图题大多以球形或其他符号(每种代表不同原子)构成模型,根据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回答相关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以下几点:
(1)会判断物质的类别:纯净物(一种模型)、混合物(不同模型混合);单质(同种球构成的模型)、化合物(不同种球相连构成的模型)。
(2)会判断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3)根据模型写出化学式或反应表达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4)根据模型图得出相关信息(如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等)。
【对点训练】
3.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既可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 (填“分子”或“原子”)发生了变化。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1)用 化学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2)意义:①表示 反应物 、 生成物 、 反应条件 。
②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 质量关系 ,即各物质之间的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微观粒子的 数量关系 ,即 化学计量数 之比。
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书写原则
①必须以 客观事实 为基础;②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
(4)书写步骤
①写: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化学式 ;
②配:在化学式前面加上合适的 化学计量数 ,使反应前后每一种元素的 原子总数 相等;
③注:注明化学反应 发生的条件 ;
④标:若反应中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在该化学式的右边注“ ↓ ”或“ ↑ ”符号;如果反应物也有气体或不溶性固体,则无需标明。
重难突破
重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典例1】回答下列问题
(1)179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通过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金属镁,将海水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得到纯净的氯化镁,电解氯化镁可制得镁和氯气(Cl2),请写出该步的化学方程式:        。
(3)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发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2MgO2Mg+CO2↑。(2)电解氯化镁可制得镁和氯气(Cl2),化学方程式为MgCl2Mg+Cl2↑。(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答案:(1)C+2MgO2Mg+CO2↑ (2)MgCl2Mg+Cl2↑ (3)Fe+CuSO4===FeSO4+Cu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错误
(1)误认为条件“点燃”可写作“燃烧”
警示:“燃烧”是一种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一般认为有燃烧现象产生的,要把反应条件标注成“点燃”。
(2)误认为“点燃”“加热”“高温”是一回事
警示:“点燃”指物质在燃烧时所必需的温度条件;“加热”指引发和维持反应的温度范围(500 ℃左右),一般用酒精灯作热源;“高温”指当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不足以发生反应,而需用酒精喷灯(800 ℃以上)加热。
(3)误认为有气体生成标注“↑”,有固体生成标注“↓”
警示:只有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气体才能标注“↑”;溶液中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沉淀,沉淀后才能标注“↓”。
【对点训练】
1.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污染的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污染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N2+2CO2 。
2.CO2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科学家研究得出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化学肥料尿素[CO(NH2)2]和水,既能缓解温室效应,也能给庄稼提供氮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H3CO(NH2)2+H2O 。
重难点2 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典例2】中国“智”造的“中国芯”在各领域应用广泛,它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单质硅。如图是工业制取高纯硅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SiH3Cl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D.该反应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解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SiHCl3与H2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SiHCl3+H2Si+3HCl。由图可知,1个甲分子中含有1个硅原子、3个氯原子和1个氢原子,则化学式为SiHCl3,A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B错误;丙的化学式为Si,属于单质,C正确;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D错误。
答案:C
微观示意图题的解法
微观示意图题大多以球形或其他符号(每种代表不同原子)构成模型,根据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回答相关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以下几点:
(1)会判断物质的类别:纯净物(一种模型)、混合物(不同模型混合);单质(同种球构成的模型)、化合物(不同种球相连构成的模型)。
(2)会判断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3)根据模型写出化学式或反应表达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4)根据模型图得出相关信息(如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等)。
【对点训练】
3.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既可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发生了变化。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CH3OH+H2O 。
(3)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 22∶3 (填最简整数比)。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2)甲为CO2、乙为H2、丙为CH3OH、D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3)结合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6×2)∶(1×2×3)=2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