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距今的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一些地区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元谋人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北京人遗址中具有明显的用火痕迹C.姜寨遗址中存在多人合葬墓 D.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及各种礼器2.孔子的学生身份多样,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有“家累千金”的商人子弟子贡,也有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这体现了孔子( )A.“学思结合”的学习主张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上述措施( )A.瓦解了士族阶层 B.推动了民族交融C.减少了改革阻力 D.维护了华夏正统4.隋文帝时期,政府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于当地造仓积蓄。上述措施旨在( )A.缓解经济压力 B.维护社会稳定 C.完善社会救济 D.促进农业发展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历朝历代不断进行调整。下面能够反映唐朝中后期赋役制度变化的史料是( )A.“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B.“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D.“滋生人丁,永不加赋”6.下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的这一安排是为了( )A.细致分割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B.完善监察体系,抑制武将权力C.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D.收夺地方财权,充实中央财政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城建设融合了汉族都城的传统和本民族的传统元素,分为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设有官署与皇富;南城则是汉人聚居地,称为汉城。材料描述的都城应是( )A.辽上京 B.西夏兴庆府 C.金中都 D.元大都8.元朝在治理西域时,积极修筑驿道、疏浚渠道、开辟商旅之路,大力发展商业贸易。这些举措( )A.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C.完成了元朝对北方的统一 D.构成了全国驿路交通网9.明朝时期一位思想家以“致良知”为核心,认为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该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10.据《清太宗实录》载:“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紧,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据此可知,清朝( )A.农民起义促进政策调整 B.政治腐败加剧贫富分化C.人口剧增带来资源危机 D.土地兼并冲击统治秩序1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恩格斯曾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这一评价( )A.肯定了中国民众的抵抗 B.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C.认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赞许清政府的积极抗战12.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改变了晚清的社会性质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13.1895年,严复指出:“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 )A.洋务新政持续推行 B.变法自强思潮涌现C.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D.革命运动广泛开展14.《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为应对此危局,清政府( )A.发起洋务运动 B.支持戊戌变法 C.组织东南互保 D.推行清末新政15.下图中两幅图片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A.科学与愚昧的较量 B.改良与革命的碰撞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统一与分裂的矛盾16.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济南吕家磨坊和天桥一带的铁业工人同时罢工,并积极地联合行动,抵制日货。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工人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 D.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壮大17.下表为某高一学生按时序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③处应填( )①南昌起义 ②八七会议 ③______ 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A.秋收起义 B.土地革命 C.红军长征 D.遵义会议18.下图为某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幅地图。该图表明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的形势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19.抗日战争时期,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海外华侨也捐款捐物甚至回国参战。这些壮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沿海经济走向衰落C.有利于南北文化的均衡 D.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20.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取得对国民党军队优势地位的局面始于(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辽沈战役胜利结束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渡江战役全面打响21.下图是连环画《证券大楼的战斗》中的一幅插图,描绘了1949年6月上海民众响应和声援市政府查封证券大楼的场景。这表明当时中国( )A.稳定经济秩序是重要任务 B.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C.国家财政得到了根本好转 D.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2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一主张( )A.推动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B.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C.有利于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D.表明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23.下图是发表于1956年的宣传画《农村妇女们,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争取合作社的农产丰收》。该作品(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土地改革 B.说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导力量C.表明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24.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面对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的现实问题,王进喜带领1205队钻井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这体现了当时劳动者( )A.勇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B.敬业守信的优秀品质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25.十四大报告中,用“国有企业”概念替换了“国营企业”概念,意味着由“全民所有、国家授权经营”改为“国家所有、企业独立经营”。这一变化( )A.适应了深化改革的需要 B.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拓宽了对外开放的领域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图2 汉武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合材料一中秦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饮茶风尚材料一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代指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蔡絛《铁围山丛谈》材料二图1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描绘了北宋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当时,茶坊在街头比较常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材料三图2 釦银描金黑漆托盏图中器物出土于南宋黄涣(朱熹弟子,31岁中进士,为官地方时勤政亲民)墓,系宋代茶具,其作用是饮茶时可承托茶盏,防止烫手。(1)作为研究宋代饮茶风尚的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分别指出三则史料的类型。(2)依据三则史料,说明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原因。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少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9.李富春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以下是他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发展国家的重工业,是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只有建设国家的重工业,即发展五金、燃料、电力、机械、基本化学、国防等工业,才能保证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摘编自《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对中国援助问题的报告》(1953年)材料二 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的方针,争取农业丰收,特别是争取粮食的丰收。同时,对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争取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协调,使生产和建设的质量得到显著的进步。——摘编自《关于安排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1961年)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李富春先后持不同经济主张的认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B B C C A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D C C A B D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C D D A26.政治制度的创立体现了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下,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有利于解决分封制造成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并适应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观需要。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制衡丞相为首的外朝。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拥有较大权力。为削弱相权,汉武帝任命一些亲信、侍从建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步演变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并适应了汉武帝想要加强皇权的主观需要。所以任何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有其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既有外在的需要也有内在的用意。27.(1)史料一:文献史料;史料二:图片史料;史料三:实物史料。(2)宋代皇室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发展;商品经济法发展,茶坊较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茶具工艺的进步和实用性增强。28.变化:从崇尚西方文明到反对照搬西方文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原因:民国建立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出现较大的落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弱点。29.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初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国际环境极为严峻。同时,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相关技术人才也极为匮乏。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新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尽快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国家落后的工业面貌,提升国家实力。李富春的经济主张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不仅保证了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还为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跃进”等运动带来的经济困难。这些运动忽视了经济规律,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资源的巨大浪费。面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李富春等领导人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使生产和建设的质量得到显著的进步。综上所述,李富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经济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