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 史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表所示为学者对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的分析。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大汶口文化 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男性本位埋葬形式表明夫权制确立良渚文化 浙江瑶山和反山墓葬玉琮、玉钺并葬现象表明集军权与神权于一身的人物出现屈家岭文化 湖北荆州阴湘城、荆门马家垸等城址的发掘表明大型聚落具有防御意识马家窑文化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青铜刀的出土表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大地湾文化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轴线”上两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原始宫殿”建筑房址的发现表明公共权力的集中A.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形成 B.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C.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态势2.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如孔子批评“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致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出当时A.集权政治尚未树立 B.封建等级秩序已然崩溃C.诸子思想趋于融合 D.敬宗保民观念成为共识3.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南方楚地后不久,苍梧郡攸县发生反叛事件。事件平息后,攸县官吏并未严格落实“荆新地令”,他们或将“新黔首去北案”推诿给受委托的南郡调查,或上疏为新黔首减罪,县令甚至希望以过往判例“上论夺爵令戍”作为此案的执行标准。这折射出当时A.司法制度亟待完善 B.暴政统治引发不满C.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D.律令条文细密严苛4.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全面梳理了五帝谱系,指出从黄帝、颛顼、帝喾到尧、舜都具有亲缘关系,也在其它篇章中构建了夏、商、周三朝帝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吴、越、楚、秦等与黄帝的亲缘关系。司马迁的叙述A.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风貌 B.旨在维护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C.反映了“夷夏之辨”民族思想 D.构建起牢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5.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江东垦田面积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永兴(今浙江杭州)地方精耕细作的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江东A.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B.生态环境持续恶化C.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民众生活日渐富足6.开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路过汴州(今河南开封)时,“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下令“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这可用于佐证A.统治者强化商业经营管理 B.城市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治国政策的根深蒂固 D.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壮大7.唐德宗贞元年间,某地县令在给皇帝的上疏中写道:“近岁推行两税,贫者产以充赋,而富室占田累万,输赋反轻。民多弃乡逃徙,恐非长久之安。”据此推知,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A.户等评定不实加剧土地兼并 B.以货币折算税额引发了货币危机C.分次征税增加基层行政成本 D.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导致农民逃亡8.下图为《晋书·何曾传》中的相关记载。这折射出当时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何)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A.儒家思想遭遇挑战 B.士族阶层的腐朽没落C.礼乐制度存在缺陷 D.礼法之争的历史现实9.南宋名将岳飞之死历来存在不同记载。元代《宋史·岳飞传》载:“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而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称:“飞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俱以三十岁除节度使,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敌犯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当斩。”两则记载对岳飞死因的侧重点不同。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不同史书体例导致历史叙述差异 B.政治环境深刻影响历史书写选择C.官方档案比私人著述更具可信度 D.运用二重证据方能确定历史真相10.《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辽朝)称萧氏丈夫祖先为黄帝后裔。西夏自创文字却以“圣文”自称;金朝不仅尊孔子为帝,更以“中国”自称,这些政权还都推行科举、设立国子监。这些做法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A.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努力 B.争取中原王朝认可的明确诉求C.构建正统法理的政治文化策略 D.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积极尝试11.南宋学者叶适指出:“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诗人王柏也说:“农夫资巨室之土,巨室资农夫之用,彼此自相资,有无自相恤,而官不与也。”这揭示出当时A.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B.土地私有受到保护C.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D.土地兼并得到缓和12.下图——《捶丸图》所示的运动A.体现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 B.折射出妇女儿童地位的提高C.反映封建等级秩序的嬗变 D.蕴含着世俗社会生活的情趣13.明武宗时,太监崔杲奏乞盐引(销售凭证),皇帝命内阁草敕,大学士刘健等人表示如“坐视不言,依阿顺旨”,那就“不惟负先帝面托之重,亦且亏皇上新政之明”。随后,五府、九卿、科道等官亦上疏论其不可,最终皇帝妥协。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受到弹性约束 B.社会危机日益显露C.宦官专权矛盾激化 D.内阁势重权倾朝野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1984年出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朱庐执刲”银印(如表所示),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赐印。该银印的出土可以实证汉朝“朱庐”在汉朝属合浦郡,一说在今海南琼山东南。“执刲”,本为楚国爵名,汉初沿袭以封功臣。A.对海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B.南部边疆治理得到了强化C.楚文化在海南占主导地位 D.民族之间的交融不断加强15.曲阜孔庙古建筑群,以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共分九进院落,第六进院落之后分左、中、右三路布局,从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杏坛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到大成殿达到建筑空间布局的高潮。对孔庙建筑布局的合理解读是A.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B.意在引导世人的参观和祭祀C.侧重展示传统儒家文化 D.是中国政治伦理的物化呈现二、非选择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骑兵逐渐成为各国主力兵种之一。因武器多为击刺性兵器或弓、弩,杀伤力较小,骑兵多充当军队“耳目”。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步兵)和白登之战(匈奴以骑兵围困32万汉军)后,汉朝统治者不惜重用匈奴降将,以训练统御骑兵。汉政府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厩”“苑”负责军马的繁殖、饲养、训练,并鼓励民间养马。环柄长铁刀、钩镶、手戟、铩等武器出现,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格斗能力。至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后,中国古代骑兵最终完成了向战略兵种的转变,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车兵逐渐被淘汰。——摘编自汪翔等《论战国至西汉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建立》材料二汉末,公孙瓒坐镇幽州期间,创建了一支精于骑射、又擅长冲击的精锐骑兵部队,因战马毛色多为白色,故称“白马义从”。下表为《后汉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关于“白马义从”的描述。史 书 简 介《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三国志》 裴注(裴松之·南朝宋)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趁着)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时期骑兵成为战场主导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关于“白马义从”记载的不同之处,并就其合理性谈谈你的认识。(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材料二 唐代均田制规定:“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三 宋太祖诏令:“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仁宗时,规定“能劝民开垦荒田者,县令加一阶。”——《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到唐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鼓励垦荒政策的影响。(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心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引自《传统心态与行为》(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我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客观存在着明显的内聚性。由内聚性还派生出融合性和变革性。融合包括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变革包括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这二者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内聚性,促进统一。这种内聚性在统一时期自然存在,表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王权控制力,不过分裂时期的内聚性,在分裂动乱的对比下,更加显得突出。正是这种强大的内聚吸引力,才使中华民族聚而不散、越聚越牢。——王大华《论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的内聚性》根据材料,围绕着中华文明的“内聚性”,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答案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A C A A C A A B C B D A【解析】1.材料中列举的大汶口文化夫权制、良渚文化军权神权结合、屈家岭文化防御性聚落、马家窑文化青铜冶炼及大地湾文化公共权力集中,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甘肃等不同地域,各具特色,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多个区域文化并行发展,相互独立又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源头,佐证了多元发展态势,故选D项;早期国家形态如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形成,材料中城址、权力集中仅为部落联盟特征,未出现统一王权、官僚系统等国家要素,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玉器、宫殿反映阶层分化,但重点在于文化多样性而非贫富差距加剧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大汶口夫权制体现父系社会存在,但良渚、马家窑等未明确相关特征,且父系氏族社会在更早时期如仰韶文化晚期已开始,材料仅佐证其发展而非进入时期,排除C项。2.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士子可相对自由地批判时政,各学派代表如孔子批评“苛政”,墨子怒斥“王公大人”,老子谴责“圣人”,韩非子抨击现实,正是这一环境的体现,故选A项;封建等级秩序虽受冲击但未彻底崩溃,孔子仍主张恢复周礼,且材料中批判针对社会混乱而非等级已灭,排除B项;诸子思想分歧显著,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材料中各家批判立场各异,无融合迹象,排除C项;敬宗保民观念主要为儒家倡导,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3.材料中攸县官吏在反叛平息后未严格执行“荆新地令”,推诿给南郡调查、上疏减罪、欲用判例“上论夺爵令戍”处理,反映秦统一初期对新征服楚地控制薄弱,地方官吏规避中央法令,削弱中央权威,表明中央集权需强化以巩固统治,故选C项;秦司法制度如云梦秦简所示已较完备,问题在于执行不力而非制度本身缺陷,排除A项;暴政统治虽可能引发反叛事件,但官吏行为表现为包庇新黔首减罪,不直接折射暴政引发不满,排除B项;律令条文细密严苛是秦法特点,但材料焦点在官吏未落实法令,非条文特性,排除D项。4.据材料“全面梳理五帝谱系……具有亲缘关系”可知司马迁的五帝谱系中将各朝帝王及诸侯与古代帝王联系起来,表明黄帝是其共同祖先,大家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符合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风貌,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宗法等级制度是西周时期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相结合以维护贵族地位的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夷夏之辨”是指区分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区别,材料中司马迁的五帝谱系强调的是共同的血缘认同,排除C项;据材料司马迁构建的五帝谱系有助于将中华大地各民族联系起来以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但不能说已经构建其牢固的意识,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构建和巩固的,排除D项。5.从材料中东吴时期江东垦田面积从东汉末年400万亩增至900万亩,且永兴精耕细作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能看出江东不仅开垦土地增多,单亩产量也提高,这意味着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生态恶化具体表现,如水土流失或灾害频发,且农业发展本身需要一定生态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有江东地区情况,无北方农业发展水平相关信息,不能得出超过北方的结论,且当时的经济重心还是北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民众生活需结合赋税、人口、消费等因素,材料未提供直接证据,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渐富足,排除D项。6.材料中隋文帝因汴州商业繁荣而厌恶,下令"禁游食,抑工商",限制居民临街开门、强制船客定居城外、驱逐侨民回乡,这体现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自战国商鞅变法以来长期延续,隋文帝此举强化农业、抑制工商业,反映了传统治国理念的根深蒂固影响,故选C项;统治者政策核心是压制而非管理商业,"抑工商"等举措旨在削弱而非强化商业活动,排除A项;隋文帝干预城市布局如禁止向街开门,破坏商业功能,表明城市功能被主动改变而非稳定,排除B项;材料针对流动人口和商业控制,未涉及地方豪强,隋文帝时期推行均田制等措施实为抑制豪强势力,排除D项。7.材料提到“贫者产以充赋,富室占田累万,输赋反轻”,说明两税法实施过程中,户等评定不实,导致富室少纳税,贫者为凑税赋出售产业,进而加剧土地兼并,故选A项;两税法虽以钱计税,但实际征收常折纳实物,且材料未提及货币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赋税不公,未提及征税次数对行政成本的影响,且两税法减少了征税的次数,排除C项;两税法以资产而非人丁为征税标准,排除D项。8.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这与儒家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理念相悖,而当时却存在这种现象,说明儒家所维护的传统礼俗受到冲击,儒家思想遭遇挑战,故选A项;士族阶层的腐朽没落多指其政治特权丧失或生活奢靡,而材料侧重思想层面的冲突,阮籍放诞属个人行为而非整个阶层的衰败,排除B项;材料批判的是个人违礼而非制度设计问题,礼乐制度存在缺陷的说法与何曾维护礼法的立场不符,排除C项;礼法之争特指东汉末至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辨,材料中何曾与阮籍的冲突属于礼教内部执行问题,并非礼法两种治国理念的对抗,排除D项。9.元代《宋史·岳飞传》侧重秦桧幕后操作致岳飞死,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强调岳飞自身言行罪责,两宋之际与元代政治环境不同,南宋为维护统治弱化秦桧责任,元修史立场不同记录存区别,体现政治环境影响历史书写选择,故选B项;《宋史》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体例差异并非导致叙述差异的主因,排除A项;官方档案与私人著述可信度不能一概而论,南宋记载亦不都是官方档案,排除C项;运用二重证据不一定就能确定历史真相,说法绝对,排除D项。10.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认黄帝为祖先,以“圣文”“中国”自称,推行科举等举措意在借助华夏文化正统要素,构建自身统治的正统法理,稳固政权统治,故选C项;封建化侧重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向封建社会转变,与材料侧重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侧重构建正统地位相悖,排除A项;“争取中原王朝认可”不合史实,与材料金朝等以“中国”自称相悖,排除B项;“多元文化融合”不合题意,与材料围绕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突出自身正统性相悖,排除D项。11.题干中南宋叶适指出“授田之制亡矣”,说明均田制等土地国有制度瓦解,民间“私相贸易”土地成为常态,官府职能转变为管理土地交易的契约并收取税费,这从侧面印证了政府对土地私有权的认可,王柏所述“巨室资农夫之用”反映了地主与佃农间的租佃关系,而“官不与也”进一步说明政府不再干预土地流转,默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结合宋代“不抑兼并”的史实,可知土地私有制在政府保护下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农民起义或阶级对抗,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A项;官府收取契税属于常规行政职能,无法推导出财政危机,排除C项;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加剧土地兼并而非缓和,排除D项。12.从《捶丸图》及相关描述来看,“捶丸”运动老少皆宜且涉及不同阶层,体现出宋元时期大众日常娱乐方式,蕴含着世俗社会生活的情趣,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相似,但未表明二者有文化交融,排除A项;妇女儿童参与其中不代表他们社会地位提高,古代妇女儿童一直受封建礼教等束缚,地位较低,排除B项;封建等级秩序强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与秩序,材料只说平民与贵族都喜爱这一运动,未展现封建等级秩序相关变化,排除C项。13.明武宗时太监崔杲奏乞盐引,皇帝命内阁草敕,刘健等人以负先帝托、亏皇上新政明为由反对,五府等官亦上疏论其不可,最终皇帝妥协,这表明君权并非不受任何限制,能受到臣下基于一定理由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故选A项;材料中无农民起义、财政崩溃等社会危机描述,事件性质属朝廷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B项;崔杲虽为宦官,但材料未体现宦官专权与文官集团的激烈对抗,且最终皇帝妥协反而凸显文官的力量,排除C项;内阁在明代仅为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材料中需联合其他部门才实现了目的,说明其未达到“权倾朝野”的程度,排除D项。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题号 14 A B C D 15 A B C D答案 3分 1分 0分 1分 0分 1分 1分 3分【解析】14.1984年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出土了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朱庐执刲”银印,这直接证明了汉朝政府对海南地区有实际的管理行为,包括设置官职等,说明汉朝对海南地区实行了有效管辖,故A项正确,为最佳选项;海南地处南部边疆,银印的出土表明汉朝在海南地区有一定的治理举措和官员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部边疆治理得到了强化,但相比A选项,其针对性和直接性稍弱,故B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从银印本身只能看出汉朝对海南地区的管理,虽然可以推测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但银印出土并不能直接实证民族之间的交融不断加强,故D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题干仅提到执刲本为楚国爵名,汉初沿袭以封功臣,也就是提到银印曾经的用途,但根据 “朱庐执刲” 银印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朱庐县守官的赐印以及 “朱庐” 在汉朝属合浦郡等信息,并不能表明楚文化在海南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排除C项。15.曲阜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其建筑以中轴线布局,突显庄严与秩序,这种布局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政治伦理观念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故D项正确,为最佳选项;引导世人参观祭祀只是孔庙建筑布局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阐释其布局深意,故B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展示传统儒家文化虽与孔庙相关,但布局主要是通过空间形式强化更深层次的政治伦理,并非侧重文化展示本身,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孔庙主要是祭祀孔子之地,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排除A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其中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16.(1)有利条件: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战争形式的复杂化;统治者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西汉主要战争对象的变化;马政建设逐渐完善。(8分,任答四点即可)(2)不同之处:“白马义从”的规模:《后汉书》为数十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数千人。(2分)认 识:“数十人”和“数千人”的记载都合理,这反映的是公孙瓒军事实力的增强。《后汉书》记载合理,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马匹颜色难以统一,数千人规模的白马军队难以组建。《三国志》裴注记载合理,公孙瓒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其精锐军队规模不可能只有数十人之少。(4分)【解析】(1)据材料一“汉朝统治者不惜重用匈奴降将,以训练统御骑兵”可知,统治者和有识之士的推动为骑兵发展提供了人才与策略支持;据材料一“汉政府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厩’‘苑’负责军马的繁殖、饲养、训练,并鼓励民间养马”可知,马政建设逐渐完善,保障了骑兵所需的军马供应;据材料一“环柄长铁刀、钩镶、手戟、铩等武器出现,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格斗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生产力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新型武器的出现增强了骑兵战斗力;据材料一“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步兵)和白登之战(匈奴以骑兵围困32万汉军)”“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可知,战争形式的复杂化及西汉主要战争对象(如匈奴)的变化,推动骑兵战术成熟与地位提升;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为骑兵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的集中调配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也为骑兵规模扩大奠定基础。(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后汉书》“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自号‘白马义从’”和《三国志》裴注“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可知,核心差异是“白马义从”的规模,《后汉书》记载为数十人,《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为数千人。第二小问认识,结合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可知,两处记载均具合理性,这反映了公孙瓒军事实力的增强:《后汉书》记载“数十人”合理,因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统一毛色(白色)的战马难以大规模获取,数千人规模的白马军队难以组建;《三国志》裴注记载“数千人”合理,公孙瓒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其精锐军队规模不可能只有数十人之少,随着其势力扩张,“白马义从”规模扩大符合实际需求。17.(1)变化:从秦汉的土地私有制发展到唐代的均田制。(2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税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点6分)(2)影响: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但也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点7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 “除井田,民得卖买” 和材料二 “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听卖永业田……并听卖口分(田)” 可得从秦汉的土地私有制发展到唐代的均田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安得不困” 可得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均田制传统,试图通过国家分配无主荒地稳定小农经济,保障国家赋税来源;据材料二 “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可得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据材料三 “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可得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据材料三 “能劝民开垦荒田者,县令加一阶” 可得政府将垦荒成效与官吏考核挂钩,激励地方推行垦荒,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人口增长加剧人地矛盾,垦荒政策吸纳无地农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 “不抑兼并” 政策与垦荒并行,富户通过经济优势抢占新开垦土地,垦荒政策客观上加速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分化。18.(1)特点:隐为仕服务(仕主隐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4分)因素:政治环境;儒家社会责任感;士人的探索反思;佛道思想的融合。(4分)(2)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指的是亦官亦隐,与现实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中唐时期政治环境恶化、国力衰弱的背景之下士人吸收传统仕隐思想和佛道思想的产物。(2分)。调和了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为后世文人心态的成熟作了铺垫,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2分)弱化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促使士大夫价值观庸俗化发展。(2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要从整体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去找答案,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虽然仕和隐之间面临两难的抉择,但是最终还是倾向于“仕”,因为在传统儒学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仕”是目的,“隐”是过程,可得以“仕”为主,“隐”为辅的结论。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可知有汉代至唐朝,人们对于“仕”和“隐”的观念发生过调整和变化,说明这种观念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即要先说明“中隐”思想的具体内涵,然后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述”得全面,“评”得到位。首先述,说明“中隐”思想是什么,它指的是在“仕”和“隐”之间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追求在仕途上的卓越成就,也不愿意彻底的归隐与世无争,结合所学可知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治环境较为恶劣,且由于长时间的变乱,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冲击,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仕”方面发展的空间有限,且唐朝时期正值三教并行,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造成了冲击,佛道的淡泊思想冲淡了士人的名利观,因此形成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即追求现实政治中“仕”和“隐”的平衡,是中唐动乱后国力衰微和文化冲击的产物。评价要从两个方面,从积极的角度,“中隐”思想实则是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不倾向于任何一个极端,追求平衡,有利于缓和长期以来“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有利于“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内涵起到了丰富和充实的作用。消极方面,“仕”观念的削弱则不利于提升士阶层的社会责任感,游离在现实政治边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长期发展,还会使得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发生畸变,日益庸俗化。19.示例:论题: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阐释: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地方割据隐患,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使地方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汉初虽一度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强化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唐朝在地方设立道级监察区,宋代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分属不同机构,元朝则开创性地推行行省制度,行省辖区辽阔且权力受中央节制,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范本。这些地方制度的变革,始终围绕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展开,既保证了地方治理的灵活性,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大一统的空间格局得以维系。综上所述,地方制度的演进是中华文明内聚性在空间治理上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动态平衡,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地理框架。其他论题如: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内聚性;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内聚性的包容力。【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其主旨是中华文明的“内聚性”。在此基础上,自拟一个论题,如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或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内聚性;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内聚性的包容力;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以“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为例,可以按时间顺序列举秦、汉、唐、宋、元时期的地方制度及作用,论证主题时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最后,总结时要围绕中华文明内聚性展开,并升华自己的论题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