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资源简介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班级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任课教师
课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讲课时间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本框题共设三个目: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理解:(1)联系的多样性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1)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识记问题的能力。(2)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适合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生特征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学重点
(1)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1)联系的条件性(2)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耳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教师提问: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事物是联系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新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课教学】
一、联系的含义1、联系的含义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如保护环境与气候变化有联系……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关于联系的例子?(3分钟)学生回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的联系,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地球这个最大的生物圈,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总结:看来我们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那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能不能从刚才所列举的例子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从中概括出联系的含义呢。所谓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首先,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这种联系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就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联系,老师对学生有影响,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是有影响的。2、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教师点拨: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二、联系的特点:我们知道了联系的含义,那么联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同学们刚才列举的这些联系,其中有事物内部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部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还有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到我们的宇宙间的宏观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像原子、分子、电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我们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着联系,这是一种横向的联系;另外,从纵向来看,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每一个事物与它的过去和将来也是有着联系的。所以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普遍的。除此之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联系,那么扩大到我们整个世界,它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就形成了一个联系网。所以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属于世界观的内容,世界观也决定着方法论。那么联系的普遍性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要求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探究活动: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5分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就像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和奥巴马有没有联系。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影响到奥巴马?不能吧。但是当你成为咱们的国家主席之后,就和奥巴马有联系了。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二、联系的客观性活动探究: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4分钟)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这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没有客观依据,实质上是唯心主义。联系是客观的。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指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联系,所以它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比方说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指人类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虽然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为建立的,具有“人化”的特点。但是它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之后,就会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有目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像网络技术、三峡工程等都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不能犯诡辩论的错误。4、联系具有客观性,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不是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多样性的原因和具体形式联系除了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之外,由于世界是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多样性。联系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联系巩固:(7分钟)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直接联系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3、唇亡齿寒。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4、时势造英雄。
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5、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果联系7、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9、“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引力?”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就像最后这一句话一样,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的是非本质的联系,而容易忽略本质的联系。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人们都比较容易看到,但是却往往看不到那些间接的、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所以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的方法论要求就是,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可能有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会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条件性。这是因为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主客观条件,把握好内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从三个方面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是联系的普遍性,从事物内部、事物外部和整个世界方面说明了联系是普遍的。二是联系的客观性,不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三是联系的多样性,还提到了联系的条件性。另外,这三点分别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也是需要同学们把握好的。原理内容(世界观)要求(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A、(事物外部)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B、(事物内部)事物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C、(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