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1. 隋朝建立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满足中央政府的需要。为巩固政权,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隋炀帝( )A. 统一币制 B. 开通大运河 C. 三征辽东 D. 设置进士科2.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B. 虚心纳谏 C.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D. 知人善任3.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一诗句是对唐朝工具筒车的描述。由此可知,筒车有助于( )A. 促进茶叶的推广 B. 提高织布的效率 C. 提高农业的效率 D. 防范涝灾与干旱4. 它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描写其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A. 辽上京城 B. 唐长安城 C. 北宋开封 D. 元大都5. 下图所示壁画可直接用于研究唐朝( )唐墓壁画客使图A. 农民起义 B. 民族关系 C. 经济布局 D. 对外交往6.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表述,说法正确的有(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药典②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③出现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④柳宗元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A. 打破了世家大族世袭特权 B. 提出了诚信考核指标C. 完善了考试的程序与形式 D. 扩大了考试录取人数8. 下表呈现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A. 抑制土地兼并 B. 增加政府收入 C. 提高军队实力 D. 加强社会管控9.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建立西夏的党项族首领是(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成吉思汗 D. 元昊10. 下图人物一生“精忠报国”,率军所过之地“秋毫无扰”。南宋中、后期,人们在他生前生活与战斗过的地方兴建了纪念祠庙。人们建“祠庙”纪念岳飞是因为他( )A. 远涉天竺,弘扬佛法 B. 力劝真宗,主张抗辽C. 身先士卒,率军抗金 D.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11. 元朝的制度建设在继承中国历代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元世祖忽必烈命人修撰《元一统志》,力图强化华夷无别的概念。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政权稳定 B. 推动儒学发展 C. 加快汉化进程 D. 实现民族平等12.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一地区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A. 新疆 B. 台湾 C. 渤海 D. 云南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图B(1)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宪宗迎佛骨至宫中供奉,__________(人物)上表反对,甚至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材料一图A是__________(人物)的代表作,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图B是吴道子的代表作《__________》的局部摹本。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仅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诗人李白和杜甫的美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识。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步辇图》(局部)年份 事件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材料二 北宋与辽、西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和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三)》材料三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行政管理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元朝统治者能够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与措施,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值得充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为后代管理西藏地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摘编自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时,签订的盟约的名称,简述“三次和议”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并简述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历史意义。15.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外重内轻】材料一 这些节度使不仅囤积了大量常备军,战斗力非常强劲,而且天宝以后,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相比之下,内地防卫非常薄弱,除长安的一些禁军之外,基本上没有常备军可言,内地百姓已多年不闻干戈之声。本末倒置的战略格局,为盛世的终结埋下祸根。——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祸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集权稳政】材料二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历史上藩镇割据之教训,采纳了重臣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以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央从兵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三方面着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有效防止了地方藩镇官僚乱权现象的发生。——摘编自孙春蕾《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初探》(2)材料二中宋太祖“鉴于历史上藩镇割据之教训”采取了哪一治国方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治国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制其钱谷”的举措。【统一管制】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题答案】【答案】(1) ①. 大唐西域记 ②. 韩愈 ③. 柳公权 ④. 送子天王图(2)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美誉: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3)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14题答案】【答案】(1)方式: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意思相近即可)(2)盟约:“澶渊之盟”。意义:使得双方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或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措施: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府,屯驻军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意义:从此,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为历代后世政府管理西藏地区奠定基础,并提供借鉴经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5题答案】【答案】(1)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影响: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治国方针:崇文抑武。影响: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举措: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3)职能: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历史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行政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演变的过程,核心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