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 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 型 新上课时间 主备人 执教老师教学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朝代更迭的风向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查阅王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了解奴隶制王朝的发展的概况;通过介绍利簋及其铭文中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认识文献与文物能够相互印证。(史料实证)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分封制。(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家天下”;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难点:王朝兴衰的规律;分封制的影响。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预学题 二次备课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_________,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2)意义: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由 ___________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2.世袭制的确立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________变成家天下 3.夏朝的统治 (1)夏朝建立军队,制定 _______ ,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2)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_____________遗址。 4.夏朝的衰亡 导学二: 商朝的统治 1.商朝建立 概况:约公元前 ____________年,商汤,都城亳。 2.商朝的发展 (1)盘庚迁殷: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2)统治措施: 3.商朝的衰亡 导学三:西周的兴衰 1.周朝的建立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 ________ 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ao4)京,史称西周。 3.分封制 (1)目的: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2)依据: ___________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等级: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___________、士。 (4)评价: 积极作用(前期):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有相当大的 _____________,不利于集权,最终走向地方割据。 4.西周的灭亡教学过程(活动预设)课堂导入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东,王纲坠。 指导学生朗读,并提问:三字经里提到了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去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新课讲授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意义。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展示材料: 材料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启曰“吾君帝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教师提问:禹本想将王位传给益,但最终启继承了王位。这意味着王位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展示材料: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教师提问: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 提示:①“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这里指代禅让制。②“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私有,这里指代世袭制。 4.展示材料: 材料 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教师提问: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设立了哪些国家机构?提示:夏朝出现了军队、政府、监狱等国家机构,并制定了刑法。 5.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河南偃师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6.教师讲述: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 1.教师提问:商朝是如何建立的? 提示: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逐渐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以毫为都城。 2.教师讲述: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教师提问: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与此相反,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实行暴政,有哪些表现? 提示: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 1.教师讲述:商朝晚期,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2.教师提问:西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提示: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教师补充:利簋(guǐ)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分组讨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周王依据什么来分封诸候?被分封的诸侯需要向周王履行哪些义务?分封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①原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②依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③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并服从周王调兵。④影响:a.积极方面: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b.消极方面: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5.图解助记: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的关系。 6.教师讲述西周的衰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大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7.合作探究: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①共同原因: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②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执政为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更替的规律。一个朝代的建立和巩固,要有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达标检测题1.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2. 下图是“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的对象都是同姓家族的宗亲成员 B.天子与下属关系类似西欧的封君封臣 C.卿大夫是分封贵族等级中的最低一层 D.平民等阶层曾对天子发动过国人暴动 3.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行暴政 B.长期对外征战 C.地方势力膨胀 D.治国理念落后 4. 结合信息,判断以下制度符合其释义的是( ) 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