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学习用品中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D )A.钢笔 B.化学练习本C.塑料直尺 D.课桌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食品的研究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C )A.食品的营养成分 B.食品的保存方法C.食品的包装图案 D.食品的存储期限3.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4.非遗,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融合着经典与时尚。下列陕西非遗项目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D )A.西秦刺绣 B.定边剪纸C.凤翔泥塑 D.耀州陶瓷5.用60 mL的试管加热液体,下列液体的体积符合加热要求的是( A )A.15 mL B.25 mLC.30 mL D.35 mL6.小明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C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C.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D.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7.下列仪器,既能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D )A.烧杯 B.集气瓶C.锥形瓶 D.试管8.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C )A.导电性 B.腐蚀性C.不助燃 D.沸点高9.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10.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是( C )A.在实验室吃零食 B.在实验室追逐打闹C.穿实验服和戴护目镜 D.将试剂带出实验室11.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12.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C )A.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B.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干净,再放回原试剂瓶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D.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有及时盖瓶塞13.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D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用湿布盖灭14.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D )A.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安全C.每次实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D.实验后,可以把剩余试剂随意拿出实验室1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C )A.利用化学方法研制新材料,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C.露天焚烧秸秆以增加肥效D.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以保护环境1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能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是( B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白醋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到杯底,其表面有气泡开始附着,过了一会儿,鸡蛋开始慢慢上升,产生的气泡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小明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A.形成假设 B.设计实验C.反思与评价 D.形成结论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同时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B.化学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C.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D.用水彩笔给图案涂上颜色,产生了变色的现象,因此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1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D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 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逸散 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0.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C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21.(11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Ⅰ.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防止试剂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C.防止燃烧爆炸 D.防止烫伤(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__B__;(2)胶头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A__;(3)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__C__;(4)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稍低于试管底,__B__;(5)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__D__。Ⅱ.试管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在不同实验中,试管的放置方法不同,最常见的放置方法有如下六种。 那么,在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试管的放置方向分别是:(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__C__;(7)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__E__;(8)往试管里滴加液体__A__;(9)往试管里倾倒液体__D__;(10)往试管里加入块状固体__F__;(11)洗涤后的试管晾置__B__。22.(5分)下面是某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提出问题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形成结论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的__形成假设__环节。(4)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哈气,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获取证据__环节。(5)“这个实验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反思与评价__环节。23.(5分)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几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进行练习:他想从暖水瓶中倒一杯开水。(1)先取下瓶塞__倒__放桌面上,暖水瓶口与水杯口__紧挨着__,将开水__缓慢__倒入水杯中。(2)倒完后,立即__盖上__瓶塞,把暖水瓶__放回原处__。24.(5分)下列是有关酒精的叙述:①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③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作消毒剂;④易燃烧;⑤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⑦用含水的工业酒精蒸馏得到无水酒精。请你根据上述内容归纳(用序号回答),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⑥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⑦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④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①②__;属于酒精用途的是__③⑤__。25.(6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颜色变化、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光、放热、吸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下面是五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用所熟悉的日常事例否定他们的错误观点。同学 笔记内容 否定事例A 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电灯发光__B 有吸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冰雪融化__C 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向水中加墨水,水变色__D 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扎破充满气体的气球,气球放气__E 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蒸发食盐水,有沉淀现象发生__针对上述错误,你最想给五位同学的建议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__有没有新物质生成__。26.(6分)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假设:A.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石蜡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的性质)。【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A__(填字母),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水蒸气__。(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__可燃__性,这为假设__C__(填字母)提供了证据,因为__只有石蜡具有可燃性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2分。)27.(6分) 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下列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蜡烛有以下性质:①固态;②白色;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受热易熔化;⑥能燃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①②③④⑤__(填序号)。(2)A实验中蜡烛火焰分三层,其中a处的是__焰心__。(3)B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点燃蜡烛,在蜡烛火焰上方罩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__水(或H2O)__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__澄清石灰水__,振荡 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C实验是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晓蕊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温暖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请你参与她们的实验探究,确定“白烟”的成分。(4)晓蕊同学验证自己的猜想:所用的实验具体操作是__在白烟上方罩干燥的烧杯__。(5)D实验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成功?__沿着白烟方向迅速点燃(合理即可)__(只答一点)。28.(9分)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热源。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和小李同学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实验探究问题:【提出问题】__存放酒精灯时,未盖上灯帽,为什么酒精灯不易点燃__。【查阅资料】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比水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实验室酒精灯所用的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猜想与假设】A.酒精灯内的酒精量太少B.酒精灯内的酒精已经失效C.__灯芯处酒精已经挥发了__【进行实验】(1)检查酒精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2)将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3)挤压灯头处的灯芯,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4)挤压灯芯后,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再去点燃,酒精灯正常燃烧。【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1)能得出的结论是__酒精灯灯芯不易被点燃不是由于灯内酒精量太少__造成的。进行实验(2)的目的是__检查酒精灯内的酒精是否失效__。实验(3)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__灯芯处酒精挥发,造成该灯芯中水的含量增高__。实验(4)中,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再点燃时,酒精灯为什么能正常燃烧?__酒精渗透到灯芯处,盖上了灯帽,较好地防止了酒精挥发,因此点燃时能正常燃烧__;通过以上实验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没有盖上灯帽,造成灯芯上的酒精挥发,使灯芯中水的含量增大,所以不易点燃__。【拓展应用】通过这次实验探究提醒我们存放酒精灯时一定要__盖上灯帽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防止酒精挥发,造成酒精浪费或防止酒精灯不易点燃__。29.(7分)某班同学看到装有薯片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袋里面充有气体,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 __袋内是什么气体(回答合理即可)__。【建立假设】 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制订计划】 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行实验】 __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__。【收集证据】 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__。【解释与结论】 __小明的猜想正确(或小明的猜想不正确)__。【表达与交流】 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__无毒__;②__不与食物反应__;③__廉价且易获得(其他合理答案也可)__。【提出问题】 根据同学建立的假设可判断他们提出的问题,即袋内是什么气体;【进行实验】 要证明袋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就必须把气体收集起来,最方便的操作是用注射器抽取袋内的气体;设计实验时可根据二氧化碳的特性: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表达与交流】 因为充气的目的是防止食品变质,所以所充气体首先应具备无毒、不与食物反应等性质,从经济角度考虑尽量选廉价且易获得的气体。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学习用品中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钢笔 B.化学练习本C.塑料直尺 D.课桌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食品的研究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食品的营养成分 B.食品的保存方法C.食品的包装图案 D.食品的存储期限3.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4.非遗,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融合着经典与时尚。下列陕西非遗项目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西秦刺绣 B.定边剪纸C.凤翔泥塑 D.耀州陶瓷5.用60 mL的试管加热液体,下列液体的体积符合加热要求的是( )A.15 mL B.25 mLC.30 mL D.35 mL6.小明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C.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D.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7.下列仪器,既能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 B.集气瓶C.锥形瓶 D.试管8.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腐蚀性C.不助燃 D.沸点高9.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0.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是( )A.在实验室吃零食 B.在实验室追逐打闹C.穿实验服和戴护目镜 D.将试剂带出实验室11.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12.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B.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干净,再放回原试剂瓶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D.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有及时盖瓶塞13.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用湿布盖灭14.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A.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安全C.每次实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D.实验后,可以把剩余试剂随意拿出实验室1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利用化学方法研制新材料,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C.露天焚烧秸秆以增加肥效D.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以保护环境1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能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是(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白醋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到杯底,其表面有气泡开始附着,过了一会儿,鸡蛋开始慢慢上升,产生的气泡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小明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形成假设 B.设计实验C.反思与评价 D.形成结论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同时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B.化学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C.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D.用水彩笔给图案涂上颜色,产生了变色的现象,因此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1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 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逸散 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0.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21.(11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Ⅰ.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防止试剂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C.防止燃烧爆炸 D.防止烫伤(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__ __;(2)胶头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 __;(3)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__ __;(4)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稍低于试管底,__ __;(5)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__ __。Ⅱ.试管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在不同实验中,试管的放置方法不同,最常见的放置方法有如下六种。 那么,在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试管的放置方向分别是:(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__ __;(7)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__ __;(8)往试管里滴加液体__ __;(9)往试管里倾倒液体__ __;(10)往试管里加入块状固体__ __;(11)洗涤后的试管晾置__ __。22.(5分)下面是某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的__ __环节。(4)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哈气,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 __环节。(5)“这个实验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23.(5分)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几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进行练习:他想从暖水瓶中倒一杯开水。(1)先取下瓶塞__ __放桌面上,暖水瓶口与水杯口__ __,将开水__ __倒入水杯中。(2)倒完后,立即__ __瓶塞,把暖水瓶__ __。24.(5分)下列是有关酒精的叙述:①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③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作消毒剂;④易燃烧;⑤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⑦用含水的工业酒精蒸馏得到无水酒精。请你根据上述内容归纳(用序号回答),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 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 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 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 __;属于酒精用途的是__ __。25.(6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颜色变化、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光、放热、吸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下面是五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用所熟悉的日常事例否定他们的错误观点。同学 笔记内容 否定事例A 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 __B 有吸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 __C 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 __D 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 __E 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__ __针对上述错误,你最想给五位同学的建议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__ __。26.(6分)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假设:A.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石蜡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的性质)。【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 __(填字母),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 _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 __。(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__ __性,这为假设__ __(填字母)提供了证据,因为__ 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2分。)27.(6分) 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下列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蜡烛有以下性质:①固态;②白色;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受热易熔化;⑥能燃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 __(填序号)。(2)A实验中蜡烛火焰分三层,其中a处的是__ __。(3)B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点燃蜡烛,在蜡烛火焰上方罩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__ __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__ __,振荡 __ __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C实验是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晓蕊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温暖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请你参与她们的实验探究,确定“白烟”的成分。(4)晓蕊同学验证自己的猜想:所用的实验具体操作是__ __。(5)D实验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实验成功?__ __(只答一点)。28.(9分)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热源。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和小李同学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实验探究问题:【提出问题】__ __。【查阅资料】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比水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实验室酒精灯所用的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猜想与假设】A.酒精灯内的酒精量太少B.酒精灯内的酒精已经失效C.__ __【进行实验】(1)检查酒精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2)将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3)挤压灯头处的灯芯,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4)挤压灯芯后,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再去点燃,酒精灯正常燃烧。【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1)能得出的结论是__ __造成的。进行实验(2)的目的是__ __。实验(3)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__ __。实验(4)中,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再点燃时,酒精灯为什么能正常燃烧?__ __;通过以上实验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 __。【拓展应用】通过这次实验探究提醒我们存放酒精灯时一定要__ 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 __。29.(7分)某班同学看到装有薯片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袋里面充有气体,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 __ __。【建立假设】 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制订计划】 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行实验】 __ __。【收集证据】 __ __。【解释与结论】 __ __。【表达与交流】 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__ __;②__ __;③__ 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过关检测 -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过关检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