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四会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 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 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 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
C.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 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3. 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
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
4.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 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 B.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 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D. 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5.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 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
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 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
6.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暮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图片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瞗”为人名。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7. 如表《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道武帝登国3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5年(413年) 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 留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由此可知( )
A. 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 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 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8. 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9.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0. 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1.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
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12.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A. 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 强化权力的制衡
C. 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 重视前朝的经验
13. 金朝统治者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官员。此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这反映出金朝( )
A. 仰慕中原文化 B. 崇尚正统观念 C. 彻底实现汉化 D. 消除民族隔阂
14、宋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放弃天所赋予的“公事”,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同时提出要秉承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表明宋儒( )
A. 注重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B. 反对借鉴佛教的理论
C. 放弃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 D. 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
15.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16. 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
A. 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 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 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 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二、非选择题:第17小题13分,18小题12分,19小题12分,20小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如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予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焉。”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排序的目的。(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6分)
(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6分)
19、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而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有过三次明显的扩张与发展过程,第一次主要发生在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特征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确立;第二次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长江流域的扩张;第三次是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的深化。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