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目前已发掘的新石器晚期“金字塔遗址”,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海拔高度564.8米,整个建筑为正圆丘形的土石结构,中央土丘直径40米。土丘外包砌石范围在直径60-100米之间,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从所处位置和建筑规模看应是与女神庙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心建筑。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社会动员能力强大 B.该遗址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
C.科学技术水平很高 D.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特点
2.春秋时期,诸侯一般将新征服的领土分给有功的家臣或本族之人做领地。战国时期,诸侯则把新征服的土地变成其直辖地,并派官员去治理。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兴起 B.得益于郡县制度的推行
C.源于诸侯直辖领地减少 D.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3.《后汉书》记载:“……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酝酿中朝制度
C.完善集权体制 D.防止宦官专权
4.《全唐文》中关于两税法有这样一段记载:“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今税额如故,而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两税法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 B.赋税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
C.税制改革违背了赋税公平的原则 D.两税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不仅有综合性药铺,还有“李生菜小儿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等;饮食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反映出当时东京( )
A.行业竞争激烈 B.商人经营方式灵活
C.经济功能增强 D.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6.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
北宋 1023年 1072年 1094年 1098年 1102年
交子发行量 125 251 281 377 777
南宋 1128年 1168年 1190-1194年 1234年 1255-1258年
钱引发行量 377 4000 7000 17000 26000
会子发行量 2000 8000 250000 640000
A.财政收入有明显的提高 B.白银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D.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
7.明太祖规定:“凡各处乡村人民,每里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专为祈祷五谷丰登。每岁一户轮当会首,至日约众祭祀……读抑强扶弱之誓……读誓词毕,长幼以次就坐,尽欢而退。”此规定旨在( )
A.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B.振兴乡村社会经济
C.实现基层社会自治 D.强化道德伦理建设
8.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9.公元11世纪英国诺曼王朝建立后,设立了王室法院,实行巡回审判制度。通过长期的巡回审判实践,在原有习惯法的基础上,以判例的形式将各地分散的习惯法逐步统一起来,形成通行全英国的普通法。据此可知,中世纪英国的司法实践( )
A.受罗马习惯法影响 B.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基本原则
C.法官作用非常突出 D.国王敕令是法律的主要渊源
10.新航路开辟后,马被从欧洲带到了美洲,桉树被带到了欧洲,阿拉伯咖啡和印度胡椒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马铃薯则移植到了北美洲,玉米、辣椒、烟草、可可等从此成为全球性的作物。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阻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 B.推动了物种跨区域交流
C.促使各大洲的饮食趋于同化 D.促进了人口大规模迁移
11.1701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迫近时,英王威廉曾打算解散托利党辅政“小集团”,重新召回拥护战争政策的辉格党“小集团”,但因托利党仍保持着议会多数地位,威廉为了避免与议会摩擦,因而不得不放弃了改组计划。这表明英国( )
A.责任内阁制日益成熟 B.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C.政党政治遭到了破坏 D.国王丧失了行政权
12.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西哀士神甫曾指出:“民族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之前并且是所有事物之源。它的意志永远合法,它就是法本身…无论民族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只需要表达即可;所有的形式都可以用,而民族的意志永远是最高的法律。”这一观点( )
A.推动了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B.有利于近代国家意识的传播
C.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D.受到了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
13.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频繁 D.欧洲从美洲获取大量黄金
14.下表是1867年和1910年德意志(德国)城市人口居住分布情况。居住情况的变化折射出当时德国
时间 中心城市 (%) 市郊区 (%) 远郊 (%)
1867年 59 24 17
1910年 11 19 70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 B.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城乡间经济差距的缩小 D.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5.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列宁旨在揭露西方文官制度( )
A.实现议会政治与行政管理的统一 B.容易滋生官僚风气和化现象
C.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导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加强
16.在1986年美国国情咨文中,里根政府针对“私营部门和政府如何能够共同努力解决那些在灾难性疾病发作时其终身储蓄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的负担得起的保险问题”提出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淡化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作用,强化私人与市场的秩序。里根政府的这一举措说明( )
A.政府行政能力逐渐削弱 B.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不断强化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 D.国家基于经济形势调整社会福利政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种家族本位的法律伦理并非完全是穷途末路的罗网与糟粕。“礼法合一”的律法结构形式,以“礼”与“法"的相互勾连,将“人”“家”“国"三者天衣无缝地统合起来。显然,家族本位伦理如果能够剔除专制主义与身份等级的控制色彩,不过分扬尊抑卑,不颂扬等级差序,不轻视个体人格价值,那么,其内在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的亲情法则、谦和好礼的交往法则、诚实信用的经济法则、克己奉公的社会法则,都不失合理性及有效性。
——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
材料二: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变法不变道"转换为“变法也变道",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律法的主旨从“家族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本位”,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重义轻利”转化为部分条款的“重利轻义”。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
——摘编自张晋荡《“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法律伦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汇聚成区域性的海上贸易活动,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推动了太平洋地区航路探险、人员交流和农产品交换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深入印度洋)和“东向航线”(横跨太平洋)的范围,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而整体成形较晚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正好续接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中国与拉美主要借助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一度畅通了中国经过菲律宾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因此,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便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了种种规定之外,还对大帆船贸易进行了限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贸易垄断体制。由于贸易垄断本身的弊病,再加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等
(1)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
(2)评析西班牙与中国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中的角色。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B C D D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D B D
17.(1)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吸收了法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自然经济基础;封建统治的需要。
(2)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相结合;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法律主体扩大;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随时代不断发展。
18.(1)措施:修建道路;设置郡县;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任意3点)
(2)特点:道路建设与长期抗战相结合(或道路建设服务于抗战);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政府主导;打通国际国内交通线;覆盖面广,里程较长。(任意3点)
(3)意义:形成了基本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方便民众,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发展;加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任意3点)
19.论题 :宋朝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
论述:北宋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相比前朝更进一步发展,不仅原则上面向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田子茂作为一介平民,自由聪颖,年长,先为保丁,后参加科举,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得以授官;从此一路青云,宦海浮沉。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活力,促进宋朝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 同时,田子茂的一生,反映了北宋时期边疆危机、重文轻武、科举发达、变法改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显著历史特征,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窥探大历史。
20.(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经济的发展;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2)中国:角色:商品提供者。评析: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沟通了亚洲、美洲等洲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拓展;美洲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西班牙:角色:殖民者(掠夺者)。评析:西班牙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贸易,从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亚洲和美洲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西班牙从太平洋丝绸之路中获得的财富没能转化为资本,大帆船贸易终结,西班牙逐渐衰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