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A、邓小平理论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D、生产力E、”三个代表”思想F、自然地理环境G、文学、艺术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意识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制约。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一种最野蛮的不平等制度。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为什么十分强调人权的美国在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 为什么 (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大批退休人员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十分强烈,“法轮功”宣扬“包治百病”,可以“度人去天国”的欺骗,使许多有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人趋之若骛。其结果是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健康、长寿,倒是出现了因炼法轮功而致病、致残、致死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由此得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P89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劳动资料,开辟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些变化必然引起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这一关系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的变化。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在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在工业上,1958年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00多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大跃进”运动之所以说是一场错误的运动,原因何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大跃进”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89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我国为什么要出台《行政许可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我们出台《行政许可法》就是使上层建筑——国家管理制度,适合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探究——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课后小结:课后反思: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够,可取之处在于讲练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