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绵阳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史料记载,古代埃及人口在古王国时期大约有160万,到了新王国时期,达到了290多万,到古埃及后期则已增长到490多万。这些数据与后世对古代埃及聚落、城市规模的考古结论相符合。这说明( )
A.古代埃及社会发展进程最快 B.考古比文献史料的价值更大
C.文献史料与考古应相互印证 D.当时埃及城市化程度已很高
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宣布判处死刑。表1是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该案折射出雅典(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司法程序与结果合情合理
3.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4.10-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随后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说明( )
A.当时西欧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B.土地是维系西欧封建制的纽带
C.庄园主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D.封臣与封君只有经济上的联系
5.阿尔·花剌子密是阿拉伯帝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的人。12世纪,这些数字通过花剌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欧洲人将其称为阿拉伯数字,后来为全世界所采用。由此可知,古代阿拉伯人( )
A.善于学习世界各地文化 B.促进了“欧洲中心论”的形成
C.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6.国家间一般以天然地理特征为国界线,导致下图中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是
A.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B.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
C.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
D.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7.美洲阿兹特克人的故乡原来在墨西哥西北部,传说神曾启示他们,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的地方就是他们应该定居的地方。经过两个世纪,终于在特斯科科湖的小岛上发现了这个地方,并建立了后来的墨西哥城。鹰吃蛇的图案就是今天墨西哥合众国的图案。以下对这一传说认识正确的是
A.真实可信,可以直接佐证历史 B.错讹百出,不应该被当成史料
C.纯属无稽之谈,没有历史根据 D.属于史料,还需其他史料印证
8.下面是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下图表明当时欧洲人认为( )
A.可以另辟蹊径到达东方 B.新航路开辟取决于地圆学说
C.东方的财富已唾手可得 D.欧洲已经成为世界中心
9.新航路开辟以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世界各地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 B.欧洲地中海商业中心衰落
C.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市场 D.欧洲封建主势力逐渐衰落
10.下列属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认为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父可以娶妻 ④王权高于教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达·芬奇在《论绘画》中阐述,画家需要了解眼睛对外界景物感知的方式,并开始探究光学现象和视觉特征,他还设想了一些公式和假设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试图发现可以用来制造光学器具的原理。据此可知( )
A.近代科学推动文艺复兴扩展 B.视力运行机制由达·芬奇提出
C.艺术探讨带动科学研究发展 D.达·芬奇开创了实验研究方法
12.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后,贵族地主不能够再随心所欲地选代表到议会下院去了,这时英国仍然只有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有资格获得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议会改革受到贵族操控 B.民主共和制度渐趋完善
C.工人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民主选举制度有待完善
13.下图是1774年、1820年英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B.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产业布局
C.政府干预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D.经济发展呼唤民主制的确立
14.19世纪30年代,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接近尾声、在法国大规模展开之时,德国才刚开启步伐。至19世纪末,德国利用电能、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的优势,使工业年均增长率已达6.4%,远超英、法两国;至20世纪初,德国在煤、钢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该材料表明( )
A.英法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B.工业发展区域失衡的问题凸显
C.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D.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更具优势
15.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些法令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183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人民代表修正案》 取消和削减“衰败市镇”代表名额,在空出来的143名代表议席中,65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58名分配给其他不足议席的各郡。
1867年改革法案 在城市,凡缴纳贫民救济金的房主和每年缴10镑以上房租、定居不少于一年的房客才有选举权;在农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达5镑或缴纳12镑租金的佃户,才有选举权。
1885年改革法案 选区重新划分,每5万人可选派议员一名。
A.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加剧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封建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D.民主政治基础日益扩大
16.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和土地。如表是资本主义列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的表现。据此推断,如表反映的主题是( )
地区 时间 国家 表现
拉丁美洲 1822 巴西 摆脱葡萄牙的统治
非洲 1894 埃塞俄比亚 抗击意大利侵略
亚洲 1908 印度 抗英斗争
A.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C.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 D.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在意大利特别是在佛罗伦萨,我们不仅看到中世纪种种事物已经衰败,而且也看到一种崭新而又有建设性的世界观念出现了。“文艺复兴”是一个法语词,意为“再生”,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那些把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人,他们主张摆脱这种时代,唤醒人类的精神。所谓“再生”,就是相信在经过一个漫长的中断时期以后,人们眼下该是继续和恢复那种类似希腊、罗马文明的时候了。
材料二 人们通常把18世纪或至少把1789年法国革命前的那些年月,称为欧洲史上的启蒙时代。启蒙时代在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维系着一种生机蓬勃的传统。自18世纪以来,思想争论总是或明或暗地反复出现,对启蒙时代的真理观念、知识观念、进步观念的正确性和传世影响提出种种疑问。然而,它的现代评论家满怀激情地确认启蒙时代思想在现代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上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是永恒持久的。18世纪,评论家在批评当时的政体和文化传统时,从启蒙时代思想中汲取越来越多的养分。但是,启蒙运动也遭遇过许多文化的谴责。不过,无论是其赞同者或是其批评者,都应有这样的共识:“启蒙时代”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总是代表一次有决定性作用的历史运动,或是一股有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唤醒人类精神”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些“精神”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两个以上的关键词描述启蒙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对英国人口变化进行合理的解释。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帝通过军事征服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将希腊文化系统性地向东方输出。他在被征服地区兴建数十座希腊化城市(如埃及亚历山大港),推行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并引入希腊式建筑、戏剧与体育竞技。与此同时,他倡导文化融合政策:犍陀罗艺术将希腊雕塑技法与印度佛教主题结合;波斯宫廷礼仪被纳入帝国行政体系;埃及天文学知识被整合进希腊科学体系。亚历山大还设立图书馆与学术中心,资助学者翻译波斯、巴比伦文献,形成跨文明知识网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非洲、亚洲间的跨区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西班牙殖民者将小麦、葡萄引入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传入欧亚大陆,深刻改变了全球饮食结构;耶稣会传教士在墨西哥建立教会学校,教授拉丁语、欧洲数学与天文知识,同时记录阿兹特克人的象形文字与神话传说。菲律宾马尼拉成为‘文化熔炉’;中国工匠为西班牙殖民者制作青花瓷,纹样融合伊斯兰几何图案与中式山水;非洲奴隶将班图鼓乐与欧洲管弦乐器结合,形成拉丁美洲的桑巴舞节奏。此外,欧洲语言(如西班牙语)与美洲土著语言(如纳瓦特尔语)在贸易中相互渗透,催生混合词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从殖民地征召数百万士兵参战,印度士兵在法国战场接触欧洲现代科技,越南劳工在军工厂学习机械技术。战后,殖民地精英将民主、民族自决思想带回本土,催生反殖民运动。战争还加速了医疗技术传播:德军在非洲战场使用奎宁治疗疟疾,战后该技术被推广至热带地区。此外,国际红十字会战时救援行动推动了全球公共卫生理念的普及。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文化输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开辟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文化拓展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D C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C D D
17.(1)表现: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诉求。
(2)主要特征:理性,科学,进步。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与舆论宣传;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18.英国像伦敦等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工业人口数量猛增。随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比较稳定,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大量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这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19.(1)特点:通过军事征服输出;兴建希腊化城市;推行希腊语和文化;倡导文化融合;建立知识网络。
(2)表现:物种交流改变饮食;文化教育传播(如教会学校);艺术风格融合;语言相互渗透。
(3)影响:推动殖民地接触现代文明;催生反殖民运动;促进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理念传播;加速全球文化互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