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案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案 (2)

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
1.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前课准备
1.先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11、12课的主干内容看一看。
2.利用10分钟左右的阅读书本p86—92,完成【生本对话A】、【生本对话B】。
3.选取【生生对话A】中的某一个对话内容提前作出思考,并尝试写出提纲。
三、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A】
【生本对话B】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_。(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
决定着
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表现为它有时会
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3.实践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
的基本观点,是打开
奥秘的的钥匙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_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2)作用:
决定着社会的
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表现①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的性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或
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
的联系,这是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表现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②经济基础决定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
和完善,否则就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
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状况的

4.地位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
始终的
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
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即

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判断(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X)判断(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判断(3):生产力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X
)判断(4):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必须通过阶级斗争解决。(
X
)判断(5):我国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
X

(二)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A】
【方法说明】
对话一:材料一: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话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对话三: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生生对话B】
对话一:知识总结
对话二:课堂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的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回答1~2题。
1、世情、国情、党情属于
(
A
)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2.“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体现了
(
B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3.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
B
)
A
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4.以下属于社会规律客观性表现的是
(
B
)
①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②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③创造历史的个人的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④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读表回答问题。
问候语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2009年
2012年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去哪玩了
买啥股票了
房贷还了吗
“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C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运动就是时时有发展
C.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
D.实践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6.“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干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话说明了
(
B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的话反映了
C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的道理是
C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对话三:学习反思(收获与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