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评价人的价值。(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贡献了多少,而不是索取了多少。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学重难点】1.识记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前准备】1.价值与价值观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解答学生疑问,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利用时事材料创设情景背景回放:“生命赞歌”与“挟尸要价”背后的利益链的思考:2009年10月24日,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10余名大学生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救援——或奋不顾身地入水施救,或手挽手结成“人链”接应。最后,两名少年成功获救,但不幸的是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被无情的江水吞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荆州结梯救人的英雄群体事迹感动中国,尤其是三名长江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生命瞬间升华,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在荆州“10·24”大学生舍己救人的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奔波于荆江两岸,结果却在现场发现渔民“见死不救”的现象,打捞公司“挟尸要价”的行径浮出了水面。讨论:1.渔民、打捞公司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2.三位大学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两位少年的生命,值不值?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出本课课题,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决疑惑。(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并思考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提示:不是一回事。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需要。教师点评: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哲学上的价值就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的共同点,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2.人的价值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握该知识点可分为两个层次:(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探究活动二:播放视频《钱学森的人生》1.根据视频,请你说说钱老一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那些贡献?钱老年轻时在国外留学,毅然放弃高额的报酬,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在历经艰难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请问:钱老这样选择说明了人生价值观的什么道理?3.请你为钱老写一段颁奖词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学生讨论思考:人生价值的真谛是什么?教师点评:3.人的价值的评价。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讨论并思考人们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提示:受人们业已形成的价值观的支配。教师点评: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探究活动四:阅读教材中的一则故事,讨论思考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获得了巨大利润。把握该知识点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教师点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探究活动五:学生列举一些近期被查出的高官,如刘志军等,思考: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干部为什么会走上歧途?教师点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并进行当堂检测和反馈。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通过学生的概括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检验教学效果。(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1.同学们把相关的题目做一做,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价值与价值观”的知识点。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板书设计】价值与价值观1.人的价值(1)价值的基本含义(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3)对人的价值评价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