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版七年级历史(上)集中限时作业(二)
考查内容:4-8课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史载,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右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以下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遗址 C.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D.大汶口遗址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中有一句是“东周分两段”。这里的“两段”指的是( )
A. 春秋和战国 B. 西汉和东汉 C. 西晋与东晋 D. 北宋与南宋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人名或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春秋时期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实际上是为了( )
A. 维护周天子绝对权威 B. 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 C. 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D. 扩大自己势力,成就霸业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对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③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④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周平王东迁时,尚有百余数量的诸候国,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卫、中山九个诸侯国,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秦国实力最强 B. 兼并战争不断 C. 逐步走向统一 D. 人民深受灾难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私斗获胜 B. 自由买卖土地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主阶级进行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B. 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 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 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战国时期各学派自由辩论,彼此争鸣,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期望糅合诸子百家观点为一种新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诸子学说( )
A. 于战国后期完成统一 B. 渐现学术融合的趋势 C. 均旨在谋求政治功利 D. 都主张中央集权专制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管子 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 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西周崇尚礼制,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作出规定: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健全
《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这段话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 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改革土地制度 B. 奖励军功 C. 重视农业 D. 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B.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 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D. 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优势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 佛教传入中国 D. 西学传入中国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出现这一社会现象是因为商鞅变法中规定( )
A.确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禁止私斗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 B.实现大一统 C.早期国家产生 D.中央集权建立
二、辨析改错(8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号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郑国渠的赞美。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国时期问世的《伤寒杂病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病因的起因进行阐释,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共28分)
27.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商鞅变法的政治措施中最能体现材料一所说的“宗室贵戚多怨望”是哪项措施?(4分)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鞅 , 坏井田,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 遂并天下。
(2)据材料二,归纳这次改革的两项措施。上述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次变法的结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分)
材料三 商君治秦 , 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秦孝公去世后 , 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 惨遭车裂而死。
(3)根据材料二,说一说这次改革的特点?(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变法能够取得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留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春秋时期战争性质的理解。(2分)
(4)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4分)
四、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29.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题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1)材料一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这一风潮的名称是什么?这一风潮的出现有什么影响?(4分)
【史料学史】
材料二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的重要的影响。(2分)
【理解学习】
(3)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横线上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4分)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________ B.“无为而治,顺应自然”________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________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________
【学以致用】
(4)在你所在的班上,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糟糕。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思想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ADBBC AADDC CDDBB CBCCD ACBCA
二、改错
夏朝改为商朝
郑国渠改为都江堰

伤寒杂病论改为黄帝内经
三、材料解析
27
1.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倾邻国而雄诸侯;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 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4.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孝公的支持;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8.
1.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2.齐国;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为争霸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4.有的诸侯国被消灭,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统一,民族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四、综合探究
29.
(1)百家争鸣。(1分)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
(2)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4分)
(3)孟子;老子;墨子;韩非。(4分)
(4)【示例】儒家的思想教化: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应顺应自然,让人人自觉的环境改变该同学的行为。法家的“用刑罚加强统治”的思想:严格要求该同学,如要求他打扫教室,并督促其改正错误。(2分,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第3页/共6页 第4页/共6页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