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集中限时作业(三)考查内容:9-15课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中央任命的官吏取代了世袭的诸侯。这一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郡县制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这表明汉朝( )A.官吏人数的增加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时期治国思想先后经历数次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有关不同时期思想领域的特征,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②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③儒家思想,正统独尊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下列关于河西四郡设立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成为汉朝北方边疆地区的坚固防线 ②为丝绸之路的通畅提供了保障③扩大了汉朝对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④解决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A.地方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B.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C.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D.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右图体现的措施是( ) A. 商鞅改革户籍制 B. 文景帝以德化民C.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 挟天子以令诸侯市场监管执法部门一直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A. 统一文字 B. 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C. 颁布“推恩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盐铁大商东郭咸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在盐铁专卖期间逐渐步入官场,主持专卖事宜。这表明当时(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抑商政策时断时续 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察举制度切实可行“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 皇帝早逝 B. 幼主即位 C. 宦官得宠 D. 外戚专权《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 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刘邦、项羽起义 D. 黄巾起义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东起洛阳,西达欧洲 B. 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C. 中国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商品 D.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关于汉王朝对西域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西域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B. 西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C. 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D. 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地区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其管辖范围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B. 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C. 创始人是张角 D.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漠北战役中,汉军作战指挥得当,准备充分,以骑兵实施突击,步兵担任保障,分路进击,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指挥作战的大将是( )A. 陈胜、吴广 B. 刘邦、项羽 C. 卫青、霍去病 D. 汉武帝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少康中兴 D.昭宣中兴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 B. 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 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 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汉朝时如果要沿着丝绸之路送良种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 )A. 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 B. 西域——河西走廊——阳关——洛阳C.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 D. 河西走廊——西域——阳关——长安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品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品中,哪一项是中原原有的(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李冰 B. 蔡伦 C. 司马迁 D. 张仲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科技成就与张仲景相关的是( )A. 发明了“五禽戏” B. 著作有《史记》 C. 提出“治未病”理论 D. 发明“麻沸散”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记述了从黄帝到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 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C.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辆,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巩固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 社会变革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二、辨析改错(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号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缀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改良土壤,等农业生产方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发展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大学,以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解析题(共2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右图:《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人》书影及部分目录(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入选《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人》,请选择一位,撰写入选理由。(6分)材料二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其中,尉缭是当时的军事家,当秦王嬴政发现这位出色的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的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为军事统管。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董仲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奴仆的卫青,做到了大将军。(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两位帝王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分)材料四 臣光曰: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司马光《资治通鉴》(3)材料四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需要注意什么?(4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1)材料一中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有何意义?(4分)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南北朝以后摩尼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3)依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对外来的文化持何种态度?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 (4分)材料三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4)综合上述二则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4分)四、综合探究题(共12分)29.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文化交流。(1)在右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2分)(2)在右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4分)(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2分)(4)如右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填序号)。(2分)A:“动机与效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2分)一、单项选择DACAC CBCBA DDABC CBBAB ABCCB二、改错缀术改为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改为氾胜之书大学改为太学√华佗改为张仲景三、材料解析27.(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被称为“千古一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专营,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并在思想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2)都重视人才,任用有才干的人。 借鉴之处:我们要重视、发现人才,提供更多公平的机遇让人才充分展现才能,才会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评价:司马光认为汉武帝一方面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与秦始皇一样暴虐,另一方面能够尊重先王之道,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知人善任。评价历史人物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评价。28.(1)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兼收并蓄;佛教(4)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四、活动与探究29.(1)大秦(罗马帝国)(2)古代中国传出: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任意两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传入古代中国:核桃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歌舞等(任意两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3)不能。无法证明该波斯银币为汉朝时传人;无法证明该波斯银币由波斯人直接带人。(4) ①A ②不能。该壁画为唐朝初期所作,距张骞出使西域已过数百年;该壁画只能说明作者自己的认识,不能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第3页/共6页 第4页/共6页第5页/(共6页) 第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