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借想象,悟诗情——《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诗词联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3.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新课导入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寄寓志趣,抒发情感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了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和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杜甫的《春望》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情感。那么,《诗词五首》中还有哪些诗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后三首古诗词。课前指导完成以下问题:预习一、借助教材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歌内容。二、利用上节课总结的读诗方法,通过诗句赏析,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诗人借助想象,描绘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诵读诗歌新课探究读懂诗意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新课探究读懂诗意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暗紫色。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军中号角新课探究读懂诗意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低沉,响不起来。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指宝剑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了战争开始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表现出守城将士备战时肃穆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色彩鲜明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战争进行中的场景,渲染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给人以悲壮之感。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运用荆轲的典故,描写一次夜间奔袭,表达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二、赏析尾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现出将士们忘身报国,以酬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感人至深。新课探究知人论世新课探究感悟诗情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体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自己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新课探究诵读诗歌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新课探究读懂诗意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怀古咏史之作,其实也是借题发挥。新课探究读懂诗意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 壁译文:折断的戟埋在沙中没有销蚀掉,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倘若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销蚀拿,取古代兵器磨光洗净周瑜铜雀台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和小乔新课探究品读诗韵本句用东吴贵族女子的命运暗指双方在战争中的胜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二乔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赏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思考探究:杜牧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为了表达什么?新课探究知人论世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诗集》等。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有着出众的才华,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视,重振大唐的繁荣;可是晚唐的朝廷没有给他机会。新课探究感悟诗情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新课探究诵读诗歌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新课探究读懂诗意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新课探究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新课探究读懂诗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渔家傲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词牌名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天帝居住的地方情意恳切新课探究读懂诗意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写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海上仙山上去吧!回答叹息,慨叹同“漫”,空、徒然(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一、发挥联想,描绘梦境中的画面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新课探究品读诗韵一、发挥联想,描绘梦境中的画面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新课探究感悟诗情思考探究:找出下阕中凝聚词人感情的字,说一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嗟”字,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写出了词人对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流露出对知音难遇、欲诉无门现实的强烈的不满!新课探究感悟诗情赏析句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用典,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新课探究课堂小结篇目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体裁意象特点情感歌行体黑云、城墙、金鳞、太阳、角声、夜紫、红旗、鼓声、黄金台、玉龙宝剑运用写作方法:比喻,夸张;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侧面描写;用典表达了自己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怀古诗戟、东风、周郎、二乔用典;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词天、云涛、海雾、星河、千帆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现实的不满与厌弃,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课堂小结借助想象,有人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李贺;有人表达了怀才不育的抑郁不平之气,如杜牧;有人表达了在离乱中挣扎又抱有希望的复杂感情,如李清照……无论何种想象,都是作者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慨。让我们通过作者的想象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2、回答问题:(1)将《赤壁》中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说说你对“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中“谩”字的理解。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