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清明时节,瑞安人有食用清明饼的习俗。清明饼呈现绿色并带有植物清香,产生这种清香感觉的部位是( )A.大脑 B.鼻 C.舌 D.眼2.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接收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蜗、前庭 B.半规管、耳蜗C.前庭、半规管 D.耳蜗、前庭、半规管3.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和听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B.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D.遇巨大声响时应闭嘴堵耳4.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激光准直 B.水面“倒影” C.海市蜃楼 D.铅笔“折断”5.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红外线来杀菌、消毒B.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C.可以利用紫外线来遥控电视D.夜视摄像头利用了物体发出的紫外线6.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7.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9.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组合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后,将完成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作为对象的“太空养鱼”实验(如图所示);火箭外壳选择白色涂装,其原因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更容易反射阳光,降低火箭表面的温度B.白色更容易被人眼、光学仪器跟踪观察C.光更容易透过涂层及外壳,使飞船内光线充足D.更易于发现火箭表面的瑕疵、污染和损坏情况10.反光板是摄影常用器材,其一侧表面涂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可以反射光,另一侧无反光涂层,通常为黑色(如图)。下列反光板摆放方式能使拍摄对象的面部更亮的是( )A. B. C. D.11.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12.医生在实施手术时,身体部位和器械均可能对手术部位造成阴影干扰手术。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能尽可能地消除阴影,使手术顺利进行。无影灯消除阴影的原理是( )A.无影灯的光线可以穿透障碍物B.无影灯的光不沿直线传播C.一盏灯产生的阴影被其他灯照明D.无影灯的光线比其他灯亮13.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1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小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若将玻璃板竖直提起,蜡烛像的位置向上移动D.将光屏放到蜡烛B的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牛顿曾做过光的色散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我们看电视时常用遥控器选台,此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 (填“红光”“红外线”或“紫外线”)。17.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或“b")处以外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0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18.“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钿,馋得死”,这首童谣在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灯盏糕是温州的传统特色名点,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为馅料,油炸而成。灯盏糕圆边松脆,外皮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1)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香味形成的部位在 ;(2)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盘子中的灯盏糕,这是因为光在灯盏糕表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19.根据我们所学关于声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情况下,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只填写序号)。①自习课上的喧哗声;②晨读时的朗读声;③唱歌时乐器的伴奏声;④装修房屋的电钻声;⑤上课时教师的讲课声。(2)周一晨会前,全体师生引吭高歌,唱国歌。“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大, 当我们细细聆听,我们能够分辨出伴奏中有多种乐器,这是因为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是不同的 。(均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20.如图是一种老式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幕布做得粗糙是光线能在表面发生 反射,使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21.2023年4月7日,时值暖春时节,以老一辈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名字命名的“高铭暄学术馆”在浙江玉环正式落成开馆,成为文化新地标。如图所示是小玉在参观过程中用相机记录的学术馆正面的样子。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 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是 (填像的性质);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镜头、底片、学术馆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情况是:镜头远离学术馆,底片 镜头(填“靠近”或“远离”)。22.小南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现往池内注入密度均匀的水,水面升至图中的a位置时,在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在S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或“变小”)。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24.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本次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通常将它涂成黑色。请你也列举一个实例 。25.小宁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中选用表面粗糙的白色硬纸板,使光发生 ,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线;(2)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入射角 15° 30° 45° 60° 70° 80°反射角 15° 30° 45° 60° 70° 80°①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是为了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 。26.如图所示,小红选择一根直尺、两段大小相同的蜡烛、平板玻璃、白纸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1)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 (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填“虚像”或“实像”);(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______(填字母)项措施;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实验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C.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只减小A蜡烛的高度进行实验(3)小红想探究家用小轿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放,实验中她把玻璃板倾斜放置(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来回移动蜡烛B,发现蜡烛A的像与蜡烛B无法完全重合且偏向蜡烛B上方,请你根据实验现象从安全角度考虑,说出汽车挡风玻璃斜放的目的是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科同学依次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小科看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应用该成像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接着他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 cm刻度线处时,光屏上能再次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3)上述实验完成后,小科借用科学老师的眼镜继续探究,他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像变模糊了,接着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后又能观察到清晰的像,则可判断科学老师的眼镜是 眼镜(填“近视”或“远视”)。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2分)(1)如图甲所示,S为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O是一条入射光线,SO与镜面的夹角是50°,请画出SO的反射光线。(2)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3)完成图丙光路图。29.(本题6分,1-3每空1分,第4空3分)学习光学知识以后,爱观察和思考的小科同学对教室里的黑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黑板都用黑色作为背景?(2)为什么老师写板书大多都用白颜色粉笔?(3)为什么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同一个字?(4)为什么坐在前排靠窗户的同学有时看两边的黑板时会出现反光、“晃眼睛”的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并给靠窗的同学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30.(本题7分,第1小题1分,2-4每空2分)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他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如图甲),然后将该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1)小明所用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填序号)。A.10cm B.10.0cm C.11cm D.11.0cm(2)在以下三个实验情景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是 (填序号)。(3)在图乙中,小明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该____(填序号)。A.蜡烛和凸透镜都不动,移动光屏至光具座上70~80cm之间B.蜡烛和凸透镜都不动,移动光屏至光具座上61~72cm之间C.光屏和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10~20cm之间D.光屏和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20~30cm之间(4)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10~20cm之间,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此时光屏上的像的特点是____(填序号)。A.只有下半部分的像 B.没有像C.只有上半部分的像 D.比原来稍暗31.(本题8分,每空2分)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1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2所示) ,请在图中完成这束人射光的光路图。32.(本题8分,每个2分)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人体头顶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因为 ;(3)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确度越高;若想提高测量精确度,应 (选填“伸长”或“缩短”)竖杆的长度;(4)已知感应器与测高台的距离为2.5米,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秒,请计算该同学的身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清明时节,瑞安人有食用清明饼的习俗。清明饼呈现绿色并带有植物清香,产生这种清香感觉的部位是( )A.大脑 B.鼻 C.舌 D.眼【答案】A【解析】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觉。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鼻只是感受器,而嗅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因此产生这种清香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故答案为:A。2.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接收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蜗、前庭 B.半规管、耳蜗C.前庭、半规管 D.耳蜗、前庭、半规管【答案】C【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解答】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因此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时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答案为:C。3.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和听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B.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D.遇巨大声响时应闭嘴堵耳【答案】A【解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2)在眼球的结构中,能够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睫状体;晶状体曲度变化,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3)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外耳道进入,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4)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耳朵的卫生和保健,如尽量不用耳机,如果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宜过大,防止对鼓膜造成危害。【解答】A、视网膜是形成物像的部位,A错误。B、近视通常是由于眼球的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B正确。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D、遇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鼓室内的气压与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能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D正确。故答案为:A。4.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激光准直 B.水面“倒影” C.海市蜃楼 D.铅笔“折断”【答案】B【解析】光线经过不均匀介质或不同种介质时发生折射,例如海市蜃楼、被折断的铅笔、出现彩虹、凸透镜成像等的原理都是光的折射。【解答】A、激光准直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B、水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会发生偏折,远离法线,眼睛看到铅笔“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红外线来杀菌、消毒B.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C.可以利用紫外线来遥控电视D.夜视摄像头利用了物体发出的紫外线【答案】B【解析】 (1)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2)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解答】 A.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用紫外线灭菌、消毒,故A错误;B.紫外线荧光效应强,可以用来识别钞票的防伪标记,故B正确;C.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故C错误;D.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进行拍照的,故D错误。故选B。6.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响度相同,故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敲钟时,用力越大,而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7.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距等于物距进行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要增大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故要增大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仅移动玻璃板,因此可把玻璃板向烧杯一侧移动,即移动的方向应是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变小 , 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 , 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 , 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C不合题意;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组合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后,将完成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作为对象的“太空养鱼”实验(如图所示);火箭外壳选择白色涂装,其原因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更容易反射阳光,降低火箭表面的温度B.白色更容易被人眼、光学仪器跟踪观察C.光更容易透过涂层及外壳,使飞船内光线充足D.更易于发现火箭表面的瑕疵、污染和损坏情况【答案】C【解析】(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它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什么颜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比如红光照在黑色的物体上应该呈现黑色。【解答】A、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因此火箭外壳选择白色涂装更容易反射阳光,降低火箭表面的温度,故A正确;B、白色火箭有利于人眼、光学仪器跟踪观察,故B正确;C、火箭外壳是不透明物体,不能被光透过,故C错误;D、火箭外壳选择白色涂装,其表面的瑕疵、污染和损坏情况更容易被发现,故D正确。故答案为:C。10.反光板是摄影常用器材,其一侧表面涂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可以反射光,另一侧无反光涂层,通常为黑色(如图)。下列反光板摆放方式能使拍摄对象的面部更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分析能否照亮脸部。【解答】要使得通过反光板将太阳光反射到脸部,必须把有光滑的反光涂层对着阳光,故BD错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而太阳光不能正对反射面,否者沿原路返回,故A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A。11.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解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不清晰,据此结合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看远处的黑板不清晰,那么应该为近视眼。近视眼中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为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矫正选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医生在实施手术时,身体部位和器械均可能对手术部位造成阴影干扰手术。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能尽可能地消除阴影,使手术顺利进行。无影灯消除阴影的原理是( )A.无影灯的光线可以穿透障碍物B.无影灯的光不沿直线传播C.一盏灯产生的阴影被其他灯照明D.无影灯的光线比其他灯亮【答案】C【解析】(1)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方会形成光照不到的区域,即影子。(2)影子的形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不透明物体阻挡光线,在其后面形成较暗区域。(3)无影灯的构造:无影灯是将多个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成球冠状形,形成一个区域较大的光源。(4)无影灯消除影子原理:一个灯照不到的区域,其他灯能照到,从而使手术视野足够明亮,减少影子干扰。【解答】无影灯是由许多盏小灯组成的,一盏灯光发出的光产生的影子会被其他灯发出的光照亮,所以看上去没有影子,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3.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答案】C【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4)根据图像进行分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故答案为:C。1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小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若将玻璃板竖直提起,蜡烛像的位置向上移动D.将光屏放到蜡烛B的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答案】B【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解答】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将蜡烛a靠近或者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的像都不变,故A错误;B、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C、如果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由于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像的位置不变,故C错误;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故D错误。故答案为:B。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答案】B【解析】(1)根据成像的特点,结合物距、像距以及物距和像距之和与焦距的关系可以确定焦距的范围;(2)由图可以看出像距和物距,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3)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以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4)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成像特点。【解答】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70cm-50cm=20cmu=50cm-15cm=35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f<20cm<2f35cm>2f解得10cm故B错误,符合题意;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变小,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像距将变大,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物距等于10cm,所以物距小于焦距,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牛顿曾做过光的色散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我们看电视时常用遥控器选台,此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 (填“红光”“红外线”或“紫外线”)。【答案】多种色光;红外线【解析】 (1)根据光的色散的定义和本质解答;(2)红外线的热作用好,可以用于遥控器、红外瞄准镜、浴霸和体温计。【解答】 (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2)我们平时看电视用“遥控器”选台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红外线工作的。17.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或“b")处以外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0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答案】三棱镜;a;30°;远离【解析】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3)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小。【解答】(1)根据甲凸可知,甲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根据题图甲可知,处为红光,处为紫光,则处外侧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使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升高。(2)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因为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相互垂直,所以,则折射角。(3)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可知,当红光和紫光沿同一光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红光比紫光偏折的角度更小,即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靠近原来的传播方向,也就是更远离法线。18.“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钿,馋得死”,这首童谣在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灯盏糕是温州的传统特色名点,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为馅料,油炸而成。灯盏糕圆边松脆,外皮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1)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香味形成的部位在 ;(2)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盘子中的灯盏糕,这是因为光在灯盏糕表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答案】大脑(或大脑皮层);漫【解析】(1)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表面的大脑皮层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2)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盘子中的灯盏糕,这是因为光在灯盏糕表面发生了漫反射。【解答】(1)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可见,麦香味(味觉)形成的部位在人体的大脑皮层。(2)光线会因为灯盏糕表面的不规则特性而发生漫反射,使得我们能够从各个方向看到盘子中的灯盏糕。19.根据我们所学关于声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情况下,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只填写序号)。①自习课上的喧哗声;②晨读时的朗读声;③唱歌时乐器的伴奏声;④装修房屋的电钻声;⑤上课时教师的讲课声。(2)周一晨会前,全体师生引吭高歌,唱国歌。“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大, 当我们细细聆听,我们能够分辨出伴奏中有多种乐器,这是因为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是不同的 。(均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答案】(1)①④(2)响度;音色(3)传播过程中【解析】(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生活的角度考虑,不管声音是优美动听,还是杂乱刺耳的,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的,都可以称为噪声。(2)声音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1)自习课上的喧哗声、装修房屋的电钻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属于噪声;晨读时的朗读声、唱歌时乐器的伴奏声、上课时教师的讲课声不属于噪声。故答案为:①④。(2)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即响度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我们能够分辨出伴奏中有多种乐器,这是因为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3)岸边大量的树木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0.如图是一种老式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幕布做得粗糙是光线能在表面发生 反射,使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答案】放大;倒立;漫【解析】(1)当f<u<2f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平面镜的作用: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2)有颜色的物体只反射该颜色的光,白色反射所有色光。光射到上面发生了漫反射,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解答】如图,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平面镜将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反射到银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作用。屏幕用白色的是因为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电影幕布的表面是粗糙的,光射到上面发生了漫反射,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21.2023年4月7日,时值暖春时节,以老一辈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名字命名的“高铭暄学术馆”在浙江玉环正式落成开馆,成为文化新地标。如图所示是小玉在参观过程中用相机记录的学术馆正面的样子。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 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是 (填像的性质);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镜头、底片、学术馆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情况是:镜头远离学术馆,底片 镜头(填“靠近”或“远离”)。【答案】大于;倒立、缩小的实像;靠近【解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解答】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则需要使照相机成像变小,可将照相机的镜头远离学术馆,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则底片靠近镜头。22.小南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现往池内注入密度均匀的水,水面升至图中的a位置时,在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在S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或“变小”)。【答案】下方;变小【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折射规律,画图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解答】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发生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如下图同理,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由图可知,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变小了。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导致响度不同;B【解析】声的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根据噪音防止的常见措施分析。【解答】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是因为鼓面被按住后停止了振动。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C.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本次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通常将它涂成黑色。请你也列举一个实例 。【答案】温度计示数;受热均匀;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解析】(1)①温度计的示数高低与光照强度和纸筒的颜色有关,要探究颜色对温度计示数高低的影响,就需要控制光照强度相同;②相同条件下,温度计的示数越高,说明对应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2)根据灯光只能找到圆筒的一半分析;(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吸热能力强弱与物体颜色的关系;(4)可从夏季衣服的颜色和冬季衣服的颜色分析解答。【解答】(1)①同一个圆的半径大小相同,则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距离相同,即光照强度相同。②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 本次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25.小宁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中选用表面粗糙的白色硬纸板,使光发生 ,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线;(2)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入射角 15° 30° 45° 60° 70° 80°反射角 15° 30° 45° 60° 70° 80°①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是为了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 。【答案】漫反射;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逆的【解析】(1)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传播路径;(2)①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进而得到普遍规律;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选用表面粗糙的白色硬纸板,将光射向粗糙的硬纸板上,发生漫反射,能更清晰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线。(2)①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为了获得光反射时的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②[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的度数始终等于入射角的度数,所以可得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由于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B方向射出;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所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6.如图所示,小红选择一根直尺、两段大小相同的蜡烛、平板玻璃、白纸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1)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 (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填“虚像”或“实像”);(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______(填字母)项措施;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实验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C.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只减小A蜡烛的高度进行实验(3)小红想探究家用小轿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放,实验中她把玻璃板倾斜放置(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来回移动蜡烛B,发现蜡烛A的像与蜡烛B无法完全重合且偏向蜡烛B上方,请你根据实验现象从安全角度考虑,说出汽车挡风玻璃斜放的目的是 。【答案】(1)能;虚像(2)B(3)为了防止像在驾驶员前方,影响前方视线【解析】(1)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②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2)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实验的目的分析;(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确定挡风玻璃倾斜和竖直时车内物体成像位置的不同即可。【解答】(1)①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只要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就能看到镜子里的像。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对反射光线没有影响,因此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蜡烛A的像。②平面镜成像中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保持平面镜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观察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故选B。(3)根据题意可知,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所成的像刚好在正前方,会干扰驾驶员视线,因此为了防止像在驾驶员前方,影响前方视线,汽车挡风玻璃需要斜放,使成像靠上。(1)[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反射形成的,因此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蜡烛A的像。[2]光屏上能成的像是实像,不能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成像中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保持平面镜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观察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3)汽车内部的物体通过前方挡风玻璃会成像在挡风玻璃的前方,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所成的像刚好在正前方,会干扰驾驶员视线,因此为了防止像在驾驶员前方,影响前方视线,汽车挡风玻璃需要斜放,使成像靠上。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科同学依次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小科看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应用该成像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接着他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 cm刻度线处时,光屏上能再次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3)上述实验完成后,小科借用科学老师的眼镜继续探究,他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像变模糊了,接着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后又能观察到清晰的像,则可判断科学老师的眼镜是 眼镜(填“近视”或“远视”)。【答案】同一高度上;照相机;35;近视【解析】(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成像时,光路是可逆的(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由会聚作用。【解答】(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 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是像距。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把蜡烛和光屏的位 置互换后,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即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3)小明借用物理老师的眼镜继续探究,他将眼镜放 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像变模糊了,接着保持 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后又能 观察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镜对 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这副眼镜是凹透镜,判断物理老师的眼镜是近视眼镜。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2分)(1)如图甲所示,S为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O是一条入射光线,SO与镜面的夹角是50°,请画出SO的反射光线。(2)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3)完成图丙光路图。【答案】(1)(2)(3)【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完成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3)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SO与镜面的夹角是50°, 则入射角为90°-50°=40°。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的反射光线即可,如下图所示:(2)首先通过A点作垂直镜面的虚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右侧画出对应的像点A'。同理,找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过托途径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1)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由于入射光线SO与镜面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为90°-50°=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以作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如下图(2)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3)图丙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29.(本题6分,1-3每空1分,第4空3分)学习光学知识以后,爱观察和思考的小科同学对教室里的黑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黑板都用黑色作为背景?(2)为什么老师写板书大多都用白颜色粉笔?(3)为什么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同一个字?(4)为什么坐在前排靠窗户的同学有时看两边的黑板时会出现反光、“晃眼睛”的现象?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并给靠窗的同学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答案】(1)黑板用黑颜色作为背景,可以吸收大部分光,反射光较少;(2)粉笔颜色为白色吸收光较少,反射光较多,在黑板上更容易辨认;(3)粉笔字表面粗糙,易发生漫反射,所以教室各处同学都能接受到粉笔字反射的光;(4)黑板使用久了变得光滑,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较为集中且明亮,坐在两侧的同学恰好处在反射光路上,所以会觉得晃眼睛;建议可以拉上窗帘减少侧面光照(或向中间移动位置,把黑板打磨粗糙等)。【解析】(1)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30.(本题7分,第1小题1分,2-4每空2分)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他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如图甲),然后将该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1)小明所用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填序号)。A.10cm B.10.0cm C.11cm D.11.0cm(2)在以下三个实验情景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是 (填序号)。(3)在图乙中,小明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该____(填序号)。A.蜡烛和凸透镜都不动,移动光屏至光具座上70~80cm之间B.蜡烛和凸透镜都不动,移动光屏至光具座上61~72cm之间C.光屏和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10~20cm之间D.光屏和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20~30cm之间(4)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将蜡烛移动至光具座上10~20cm之间,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此时光屏上的像的特点是____(填序号)。A.只有下半部分的像 B.没有像C.只有上半部分的像 D.比原来稍暗【答案】(1)D(2)A(3)B(4)D【解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而凸透镜的焦距等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2)根据物距推测像距的数值范围,然后与图片对照即可;(3)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分析。【解答】(1)由题图甲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读数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光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1.0cm,即凸透镜焦距为;(2)由(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A图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图中,,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C图中,不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故A正确。(3)由题图乙知,当蜡烛和凸透镜都不动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应满足,即光屏在光具座上之间,故A错误,正确;由题图乙知,当光屏和凸透镜不动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应满足,即蜡烛在光具座上之间,故C、D错误。故选B。(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之间,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仍有光线透过透镜成像,只是透过透镜的光线减少,成像变暗。故选D。31.(本题8分,每空2分)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1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2所示) ,请在图中完成这束人射光的光路图。【答案】(1)41.8°(2)反射光(3)不会(4)【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可以判断,当光从小于临界角向临界角靠近时,其光线强弱的变化。(2)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并且入射角又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3)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画出光路图。【解答】(1)当入射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所以反射光线要比入射光线暗一些,而当光从小于临界角向临界角靠近,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发生了全反射,光线全变为反射光线,所以反射光线亮度增强了。(2)光只有从水或玻璃射向空气时,才会发生全反射,所以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增大,折射光不可能完全消失;(3)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因是垂直照射,所以方向不变;当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其入射角为45°大于临界角,故其发生全反射,最终要从玻璃垂直射向空气,传播方向不变,其大致路径如下图:32.(本题8分,每个2分)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人体头顶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因为 ;(3)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确度越高;若想提高测量精确度,应 (选填“伸长”或“缩短”)竖杆的长度;(4)已知感应器与测高台的距离为2.5米,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秒,请计算该同学的身高 。【答案】不能;月球表面为真空,超声波无法传播;伸长;1.65米【解析】(1)人类的听觉范围20~20000Hz,将超声波的频率与之比较即可;(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当人的升高一定时,竖杆的长度越大,则超声波到人传播距离越大,则传播时间越长;(4)根据s=vt计算出超声波传播的距离,它的一半就是人的头顶到杆顶的距离,最后用2.5m减去它得到人的身高。【解答】(1)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不能听到超声波。(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超声波身高测量仪。(3)伸长竖杆的长度,可以增加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使测量更精确。(4)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 3秒,则超声波传播距离;该同学的身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单元测试 培优1(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单元测试 培优1(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