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5.3《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所对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认识地球”主题三“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天气与气候”中的内容。
本节属于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在学习了“天气与气候”、“气温与降水”后,重点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人类活动,是解释全球气候差异的理论基础。本设计采用实验探究、案例分析验证等形式,以“冬奥会选址”为统一情境重构内容,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符合新课标“用真实情境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判读能力、七大洲分布和基本地形类型的认知,但存在空间尺度转换困难(如全球气候带 vs 局部山地气候),且对抽象因素的作用机制理解不足。冬奥案例可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可感的地理问题,如:“第 22 届冬奥会索契冬奥会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为什么还能承办赛事?”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冬奥会选址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案例,利用实验探究验证,说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区域认知)
2.结合冬奥会选址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案例,利用实验探究验证,说明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索契冬奥会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实例,利用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4.结合全球变暖使 21 世纪末仅剩 12 城市符合冬奥条件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人类活动,是解释全球气候差异的理论基础。
四、评价任务
本节评价任务包括课堂过程性评价和课后纸笔测试评价。课堂过程性评价侧重于定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课后纸笔测试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在学生回答每个启发性问题之后,如为什么冬奥会举办地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为什么冬奥会举办地大部分分布在内陆地区,22 届冬奥会索契冬奥会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为什么还能承办赛事等问题之后之后,进行有针对性、有感情、有重点的评价,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功,体验成就,发现不足,知道努力的方向。
2.学生评价: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对组内同伴的观点进行及时反馈;不同小组进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成员进行及时反馈补充。
3.课后纸笔测试评价:包括课堂小结后的诊断检测和课后纸笔检测。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检测。
五、学习活动及作业设计
学习活动:
情境导入:播放北京冬奥会回忆视频,设问举办冬奥会、亚冬会等大型冬季体育赛事举办地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激发学生探究欲,引出本节课题。
【问题一】为什么冬奥会举办地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实验:将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黑板模拟地面,两者距离相同的情况下:
A:将手电筒倾斜照射在黑板上;
B:将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板上。
观察并说出两种照射有什么不同?
结论:
冬奥会举办的核心温度区间为-15℃至 0℃,低纬度地区从来没举办过冬奥会,主要因为其太阳高度角 _______(大/小),导致气温过高,而______ (低、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过低,小于-25℃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或运动员冻伤(如 1956 年科尔蒂纳冬奥会-30℃致多人冻伤)。影响气候的因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大,低,纬度因素
【问题二】为什么冬奥会举办地大部分分布在内陆地区?
实验:观看视频,完成报告单
结论:
实验报告单
现象 沙子:最高温:61℃,灭灯后最低温20℃ ;温差为 41℃。 水:最高温:27℃ ,灭灯后最低温21℃;温差为 6℃。
水(水/沙子)覆盖保鲜膜的水珠较为明显
结论 如果沙子代表陆地,海水代表海洋,气温最高点代表夏季,最低点代表 冬季;同纬度地区,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夏季气温陆地高于(高于/低于)海洋,冬季气温陆地低于(高于/低于)海洋。地处 沿海(沿海/内陆),降水量会更多一些
1.内陆地区气温更 低(高/低),天然雪期 长(长/短)
2.沿海地区易受寒暖流的影响,内陆地区气候更 稳定(稳定/波动)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海陆分布。
【问题三】22 届冬奥会索契冬奥会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为什么还能承办赛事?
材料一:索契呈现典型的 “一城两季”格局,海滨区(海拔 0 米)为亚热带气候,2 月均温 6℃;山区赛场(海拔 1500–2300 米)2 月均温-8℃,黑海蒸发的水汽由西风输送至山脉,成为山区降雪的主要来源。积雪覆盖使雪山与海滩直线距离仅 40 公里,成为冬奥史上独特景观。影响气候的因素是________(地形地势因素)
【问题四】全球变暖使 21 世纪末仅剩 12 城市符合冬奥条件,这是真的吗?
观看视频,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_________.
【课堂总结】
滑雪运动由最初人们的生活方式演变成现在的时尚运动,并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岩画是人类祖先以石刻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考古工作者在挪威(58°N-70°N)北部发现了“滑雪者”岩画形象(图 2),图3 为考古学家绘制的古人滑雪图。从地理视角推断当时挪威自然地理环境。将下列字母内容填入框图相应的数码中。
A.森林广布 B.雪期长 C.地形以山地为主 D.纬度高
【达标检测】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洋流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落叶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大量储水于树干中。读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以及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第 2 小题。
2. 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受海陆、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差异很大。结合世界局部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 3-5 小题。
3.图中①山脉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很大,主导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地形地势因素 C.海陆分布因素 D.人类活动因素
4.图中④箭头所示方向,年降水量的大致分布特点是( )
A.先减少,再增加 B.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C.先增加,再递减 D.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5.科学研究表明,有“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不断升高,到 2060年,雪顶将彻底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下列做法有效的是( )
A.多用煤炭作为燃料 B.乘坐私家车上下学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禁止使用石油资源
参考答案1-5 ACBCC
作业设计:
基础:绘制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思维导图。
实践:分析 2026 年冬奥会米兰举办地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