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 编号 标准答案 客观题类型 满分 漏选单得分 漏选非单得分 子科目 枚举内容 枚举分值 答案区间 题型 题库科目编号 知识点编号 知识点名称A 001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2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3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4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5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6 B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7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8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09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0 B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1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2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3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4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5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6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7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8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19 B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0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1 B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2 A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3 C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4 D 单选 3 0 0 无 ABCDA 025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26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27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28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29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0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1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2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3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4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5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6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7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8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39 单选 0 0 0 无 ABCDA 040 单选 0 0 0 无 ABCD■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25.(1)6分26.(12分)姓条形码粘贴处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涂样例正确填涂一错误填涂 区⊙中缺考标记口(2)10分第一部分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1 [A][B[C][D]6A□BICD]11[A]B]]D2A□B]CD7A□BC]D12A□B]CD]3A[BCD]8A□BJCD13A□BCD4ABCJD9A□BID14A]BCJD5 A]BCD10A BID15A]BCD16A□BICD]21A□BC]DJ17A□B]CD]22A□B]CD18A]BC1D23[ABCD19A□BCD24A BJCD20A B]CD]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D C B A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A A D D A C B C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B A C D25.答案: (1)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缓慢;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学校教育推动发展;全国推广并参与国际竞争;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曲折发展。(4分)(2)成就: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获得许多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体育人才;形成和发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发展了体育产业;促进中外体育交流,增进友谊。(4分)原因: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等(6分)26: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示例”仅洪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结合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我国法制化等史实分析回答。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详解1.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特权。《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规定俄商由张家口出入,贩买土货交纳税银享有减免优惠。这使得大量商品通过张家口进出时,因列强的税收特权而无法为榷关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严重影响了张家口榷关的收入。即使商贸活动激增,但在不平等的贸易规则下,榷关难以从外商的贸易活动中获得足够的税收,D项正确;张家口地区主要是商贸活动受列强影响较大,社会环境方面并非导致榷关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张家口榷关收入下降主要是因为外部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破坏了正常的税收秩序,而非自身税收机制的问题,排除B项;外国商品倾销主要影响的是中国国内的市场和传统手工业等,对于张家口榷关收入下降,其直接影响不如贸易规则不平等带来的税收减免等因素大,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6年的英国、中国。根据材料“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及所学可知,作者意图通过武力手段,即军事威胁来迫使中国签订条约,目的是为了开辟新的贸易途径,实现对华市场的扩张。这符合当时英国等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的利益诉求,A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清王朝仍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商进行贸易,且“迫使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属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它规定了列强在中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可知,从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中国了解国际法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会对其不利,这反映了列强担忧中国了解国际法后更难以对其侵略,C项正确;引入《万国公法》并未直接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国际法并不只限于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无论是清朝政府、皇帝还是部分地方官员,在对外关系中经历着来自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晚清的对外关系又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英国,更没有提到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且《北京条约》也不只涉及到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地理知识书籍为林则徐了解英国提供认知来源。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受到之前知识体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认识盲目自大闭目塞听,开眼看世界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A项错误;材料强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没涉及开眼看世界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B项;清朝传统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开眼看世界主张与外国交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年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噶尔丹叛乱发生于康熙年间,排除A项;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乾隆年间,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光绪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朔方备乘》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成书,并在1881年重新修定并受到士人的关注,这表明尽管以传统考据为主,但时代背景中的边疆危机加深促使学者们对新学实务产生兴趣,此现象说明边疆危机的形势推动了学术风气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守旧势力对西学的态度,排除B项;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思想革新的因素很多,材料没有反映具体原因,排除C项;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采取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六七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期间大量地主被杀或逃亡,其土地被没收或重新分配,许多佃农和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这直接导致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削弱和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项正确;西方列强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破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排除B项;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会导致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民无法获得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11.C【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1895—1911年相对于1858—1894年,新设的民用工矿企业及创办资本都有大幅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1894年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时期,1895—1911年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故①正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②错误;材料信息和城市手工业没有关系,故③错误;由数据可知,1895—1911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故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12.D【详解】根据“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故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并不主张突破“器物”,且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BC三项。1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897年(中国)。题干材料指出,江南乡试虽涉及“天算之学”(新学),但题目陈旧且有误,反映出科举虽试图引入时务,却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考察新学,因材料表明考官以“时务”为名,说明讲求新知已成趋势,但执行不力,A项正确;废止八股发生于1898年戊戌变法,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学堂选官制属清末新政后的举措,此时尚未实施,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清末”“半壁东南保障功”“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张(之洞)、刘(坤一)二制军调护之力”可知,此事件为“东南互保”。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互保”事件凸显地方势力的膨胀,冲击清政府中央集权,动摇统治根基,A项正确;湘淮系官僚集团在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就已崛起,时间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已破产,“东南互保”事件在20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中“东南互保”事件体现的是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协议维护地方安稳,而非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16.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中,存在东南督抚、京师官员、列强公使等不同势力。东南督抚等地方势力与京师中枢在谈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动,这反映出中枢与地方势力存在博弈,D项正确;从图中并没有直接信息表明是外交失利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丧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此图主要体现的是谈判态势中各方的关系,并非中央政府权威丧失的原因,排除A项;图中没有关于新旧官僚体制间矛盾重重的体现。图中主要展示的是不同势力在谈判中的态势,没有涉及官僚体制内部矛盾相关内容,排除B项;虽然汉族督抚在晚清权力增强,但“瓦解传统权力结构”说法过于绝对,且谈判中地方势力更多是与中枢博弈而非瓦解中央,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题干“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并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督抚这种自行其是的行为,削弱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A项正确;“东南互保” 主要体现的是国内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变化,没有直接导致列强侵华方式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主要是在清末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之后,“东南互保”与立宪派态度的转变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并非 “东南互保” 导致,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目介绍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廊坊阻击战”的结果在中英双方史料中的不同记载,清朝直隶总督裕禄的奏报是从清朝政府的立场出发,强调义和团的英勇和胜利,以鼓舞民心;而英国随军记者的报道则是从英国联军的立场出发,淡化战斗的影响和结果,以维护英国联军的形象和士气。因此,叙述双方的立场不同是导致两则史料记载差异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历史真相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历史记录和解释可能具有多元性,但历史真相本身是唯一的,排除A项;虽然年代久远可能会导致一些历史细节难以考据,但题目中的两则史料都直接描述了“廊坊阻击战”的结果,并未涉及细节考据的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的两则史料都是文字记录,并未涉及考古证据的问题,无法得出考古证据不足无法还原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暴在中华大地上迅猛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材料所述的“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指的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所述的“武装斗争”指的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一起,材料所述的“各地新政府的建立”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可见材料所述的著作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进行民主革命宣传,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不涉及“武装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材料中上海工商全体休息庆祝总统履任,中法大药房以赠送孙大总统纪念照来促销,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总统履任的庆祝和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而非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排除A项;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不是兴起,排除B项;材料中的工商业并不一定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直接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清末(中国)。题干中端方的感叹揭示了清末新政推行中的核心问题:端方作为新政倡导者,指出仅在全国范围内配备基本警察(每里两名)就需耗费5亿两白银,而清政府全年税收连此都无法负担(“办一警察尚复不够”),更遑论其他改革(如增设商部、学部等)。这直接反映了清末经济凋敝(财政空虚、税收不足)的现实,严重制约了新政的实施效果。新政虽有现代化意图,但因经济基础薄弱(受战争赔款、贸易逆差等影响),改革措施难以落地,B项正确;题干虽提及新政措施(如裁撤机构、增设部门),但端方的感叹强调财政困境,而非突显决心,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立宪运动(1906年后兴起),仅聚焦新政的行政改革,与端方言论无关,排除C项;增设现代部门体现近代化趋势,但端方之言重在财政危机,未提民主化(如议会、民权等),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台湾民众在得知辛亥革命的消息后纷纷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助推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A项正确;题干是强调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是强调剪辫具有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进步意义,排除B项;材料是在强调辛亥革命对台湾民众民族意识增强的作用,而非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C项;台湾民众民族意识增强不代表一定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23.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旨在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试图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同盟会开展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正确;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筹建近代海军等,排除A项;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重点在于革命行动而非单纯投身政党政治,排除B项;推翻北洋政府统治的是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24.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上海。根据材料,前一首竹枝词描绘的是上海开埠后,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捷,商品流通的加速,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景象。而后一首竹枝词则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的商业力量参与到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中来,这体现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竹枝词文学的变化,反映时代变迁下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D项正确;虽然第一段竹枝词确实体现了上海的开放,但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上海开埠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并不能反映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C选项将商业进步与革命直接联系起来,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商业进步是引爆革命的直接原因,因此C选项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5.答案: (1)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缓慢;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学校教育推动发展;全国推广并参与国际竞争;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曲折发展。(2)成就: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获得许多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体育人才;形成和发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发展了体育产业;促进中外体育交流,增进友谊。原因: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等析: (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上海也被迫开放,现代足球很快通过居住在两地的英国人传入中国。足球运动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才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可知,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缓慢;根据材料“20世纪初,成立的上海足球联合会是统领上海足球运动多年的管理机构;南洋公学、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和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在体育课中增设了足球项目”可知,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学校教育推动发展;根据材料“全国运动会设有足球项目,中国还派出足球代表队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可知,全国推广并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足球运动逐渐步入兴盛,现代足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的足球运动遭受了严重打击,只有一些大城市还在继续开展,规模大不如前”可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曲折发展。(2)本题是影响题和背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成就:据材料“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此后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可得出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据材料“七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695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可得出获得许多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据材料“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体育健儿们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可得出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体育人才,形成和发扬了中华体育精神;据材料“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可得出发展了体育产业;据材料“七十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可得出促进中外体育交流,增进友谊。原因:据材料“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可得出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据材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得出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据材料“体育健儿们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可得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据材料“掀起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可得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等。26.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示例”仅洪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结合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我国法制化等史实分析回答。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单元—第5单元。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清嘉庆、道光年间,张家口榷关收入年均可达白银六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商大量涌入,往来于此的商贸活动激增,但榷关收入却不断下降,光绪年间,年均收入仅三四万两。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税收机制不完善 C.外国商品大肆倾销 D.贸易规则不平等2.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3.《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4.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5.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6.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7.《朔方备乘》原名《北徼汇编》(徼,边界),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意外被毁,1881年才得以整理刊刻。此书虽以传统考据为主,却被视作一部与“新学”“时务”相关的著作而引起士人广泛关注。这折射出( )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有抵制态度C.宗藩关系解体引发了思想革新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8.据研究,19世纪上半叶,江南的地权相对集中,此后一段时期,—些府县地权趋于分散。例如1888年,有报道称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个体小农手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列强入侵B.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C.太平天国运动D.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9.《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10.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1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2.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A.“设厂自救”B.“西体中用”C.突破“器物”限制 D.“求富”以“自强”13.1897年,时人对江南乡试策题第五道“向天算之学”评论说:“料试官必已许为时务之真谛,而不知仍纸上之陈”,且疑题中有错字,“题既误矣,岂有佳文哉……举一以概其余,知各省之发策问时务者大都不过尔尔也”。这可以印证( )A.讲求新知成为社会风尚 B.废止八股遭到保守势力反对C.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变革 D.学堂选官制度存在一定弊端14.清末北京竹枝词云:“巨舰飞来瞬息中,未从江海鼓腥风。全亏诸老能调护,半壁东南保障功。”时人谓:“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张(之洞)刘(坤一)二制军调护之力。”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该事件( )A.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推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C.深刻影响洋务运动自强政策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1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16.下图为《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据图可知,晚清时期( ) 《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A.外交失利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丧失 B.新旧官僚体制间矛盾重重C.汉族督抚崛起瓦解传统权力结构 D.中枢与地方势力存在博弈17.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决定,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并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事件导致( )A.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B.列强的侵华方式出现变化C.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18.关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廊坊阻击战”的结果,中英双方史料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清朝直隶总督裕禄奏报:“庚子年五月,义民于廊坊奋勇截击西人联军,毙敌数百,洋兵溃退至天津,民心大振。”而英国随军记者报道:“1900年6月,联军在廊坊遭遇小股暴民骚扰,因通讯中断暂返天津修整,此战仅数人轻伤,未影响军事部署。”对两则史料记载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历史真相具有多元性 B.年代久远细节就会无法考据C.叙述双方的立场不同 D.考古证据不足无法还原真相19.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20.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21.清末新政裁撤冗余机构,增设商部、学部、巡警等现代部门,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大力倡导“新政”的端方却感叹:“以中国地大,只求一里有两个警察,年已需五万万,以全国税收,办一警察尚复不够,何论其他!”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改革决心强烈B.经济凋敝影响改革效果C.清末立宪运动进程加快D.顺应了近代民主化需求22.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台湾后,人们纷纷把辫子剪掉,以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很快,台湾无论城乡,人们普遍剪掉了辫子。这主要反映( )A.社会变迁助推台湾民众民族意识B.剪辫具有反封建革命的进步意义C.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D.辛亥革命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23.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主张“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体现了中国同盟会(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致力于投身政党政治C.开展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推翻了北洋政府统治24.竹枝词生动的展现了上海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上海从“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到“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鼙鼓起,岂甘袖手作旁观。”的变化。这折射出( )A.上海由闭塞到开放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商业进步引爆革命 D.文学映照时代变迁二、材料题(28分:25题16分、26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上海也被迫开放,现代足球很快通过居住在两地的英国人传入中国。足球运动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才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20世纪初,成立的上海足球联合会是统领上海足球运动多年的管理机构;南洋公学、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和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在体育课中增设了足球项目;全国运动会设有足球项目,中国还派出足球代表队参加了远东运动会。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足球运动逐渐步入兴盛,现代足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的足球运动遭受了严重打击,只有一些大城市还在继续开展,规模大不如前。——摘编自汲梦喆《近代中国足球运动的起步与发展》材料二 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此后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七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695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体育健儿们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七十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摘编自《新中国体育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成就,并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1页,共2页(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历史试题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命题人:郝海峰)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注意事项: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5.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C.借助了己有知识体系的积累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6.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单元一第5单元。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7.《朔方备乘》原名《北徼汇编》(徼,边界),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意外被毁,第I卷1881年才得以整理刊刻。此书虽以传统考据为主,却被视作一部与“新学”“时务”相关的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著作而引起士人广泛关注。这折射出(符合题目要求。)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1.清嘉庆、道光年间,张家口榷关收入年均可达白银六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商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有抵制态度大量涌入,往来于此的商贸活动激增,但榷关收入却不断下降,光绪年间,年均收入仅三四万C.宗藩关系解体引发了思想革新两。这种变化主要缘于()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税收机制不完善C.外国商品大肆倾销D.贸易规则不平等8.据研究,19世纪上半叶,江南的地权相对集中,此后一段时期,一些府县地权趋于分散。2.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例如1888年,有报道称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个体小农手中。造成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A.西方列强入侵该文意图()B.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太平天国运动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D.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3.《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9.《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4.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客观题信息列表(4).xlsx 历史答题卡(3)(1).pdf 参考答案.docx 高三学期历史一诊试题.docx 高三学期历史一诊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