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六上·红塔期末)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是人类长期研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下列词句描述属于技术的是( )。A.3D打印笔 B.激光刻字 C.复印机【答案】B【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A:3D 打印笔是工具,是实体器物,是实现 “3D 打印技术” 的物质载体,非技术。B:激光刻字是技术,指用激光设备刻字的方法 / 过程,核心是操作逻辑,非具体工具。C:复印机是工具,是实体机器,是实现 “复印技术” 的物质载体,非技术。2.(2025六上·红塔期末)小明将两个光滑斜面进行组合,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并将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放在斜面上,松手后发现( )。A.物体甲沿斜面向下移动B.物体乙沿斜面向下移动C.两物体保持静止【答案】A【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A:若甲所在斜面倾角更大,其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就更大。因斜面光滑无摩擦,这个分力会推动甲向下移动,符合力学规律。B:物体乙通常在倾角更小的斜面,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小,不足以推动乙向下滑动,故乙不会向下移动。C:只有两物体的倾角相同、重力相同沿斜面的下滑力完全平衡,才会静止。但题目中松手后有物体移动,说明分力未平衡,且无摩擦阻碍,故不会都静止。3.(2025六上·红塔期末)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下列最适合用于显微镜的镜片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A:平透镜的光线穿过时不发生折射或汇聚 、发散,无法改变物体成像大小,不能实现放大效果,排除。B: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能将微小物体的像放大。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通过两次放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放大像,完全符合观察微生物的需求。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会使物体看起来更小,与 “放大观察” 的需求完全相反,排除。4.(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不属于轮轴变形的是( )。A.水龙头 B.扳手 C.跷跷板【答案】C【知识点】轮轴【解析】【分析】A:水龙头的旋钮是 “轮”,下方控制水流的杆是 “轴”,转旋钮带动轴转动开关水流,属轮轴变形。B:扳手的手柄是 “轮”,轮越长越省力,夹住的螺丝是 “轴”,转手柄带动螺丝旋转,属轮轴变形。C:跷跷板是等臂杠杆,只有中间支点和两端力臂,靠受力平衡上下摆动,无 “轮 + 轴” 结构,不属轮轴变形。故选C。5.(2025六上·红塔期末)1966年,英国科学家( )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存在“单元”结构,他把这些结构称作“细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A.牛顿 B.达尔文 C.罗伯特·虎克【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虎克用自制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 “小房间” 组成,便将其命名为 “细胞”,该名称沿用至今。故选C。6.(2025六上·红塔期末)风车利用的是( )。A.风能 B.光能 C.机械能【答案】A【知识点】风;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 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大风车利用的是风能,将风能转为为机械能。7.(2025六上·红塔期末)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移动玻片标本。A.右下 B.左上 C.左下【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均颠倒。若图中物像位于视野左上角,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故选B。8.(2025六上·红塔期末)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这是因为(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在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即 “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地球是球体、地球公转主要影响四季变化; 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选C。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B.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C.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反比关系。当放大倍数提高时,视野(可见的观察区域)会变小;同时,物体被放大的程度增加,图像会变大。选项A错误,因为倍数增大时视野会缩小而非扩大;选项C则完全颠倒了图像大小与倍数的关系。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低倍镜下能看到多个细胞(视野大、图像小),切换到高倍镜后,细胞图像变大,但只能看到少数几个细胞(视野小)。故答案为:B。10.(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生命活动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是( )。A.公鸡打鸣 B.银杏树秋季落叶 C.植物向光生长【答案】B【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A选项,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交替影响,公鸡通过感知清晨光照的增强来触发打鸣行为,与四季的温度、季节周期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B选项,银杏树秋季落叶属于与四季变化相关的生命活动。秋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光照时长缩短,银杏树为减少低温和冬季水分蒸发对自身的消耗,会通过脱落叶片降低代谢活动,这是植物适应四季中秋季向冬季过渡的策略,与四季变化直接相关。C选项, 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对光照方向的应激反应(即向光性),无论哪个季节,只要存在光照不均匀的情况(如一侧有光、一侧遮光),植物就会向光生长,与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只有银杏树秋季落叶的生命活动与四季变化相关,答案为B选项。11.(2025六上·红塔期末)图中是北京、上海、重庆、乌鲁木齐四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示意图。一天中,上述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 )。A.北京、重庆、乌鲁木齐、上海B.上海、北京、重庆、乌鲁木齐C.重庆、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城市比西边的城市更早迎来黎明;东边先看到太阳升起。根据中国地理方位,四城市的东西顺序为:上海 > 北京 > 重庆 > 乌鲁木齐;上海最靠东,乌鲁木齐最靠西。故选B。12.(2025六上·红塔期末) 餐厅内许多装置都离不开电,下列有关电的知识,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电能B.发电机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C.手摇发电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装置【答案】B【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A: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电能,错误;电能都是其他能源转化而来的;B:发电机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正确;C:手摇发电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装置,错误;手摇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13.(2025六上·红塔期末)煤所具有能量最初来源于( )A.植物 B.动物 C.太阳【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植物生长依赖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因此,煤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植物是能量的储存者、动物与煤的能量形成无关;太阳是煤所具有能量的根本最初来源,故选C。14.(2025六上·红塔期末)( )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电和磁的关系。A.爱迪生 B.牛顿 C.奥斯特【答案】C【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A 选项,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其贡献集中在电学应用领域(如改良白炽灯、发明留声机等),他的工作更多是将已有的电学原理转化为实用技术,因此不符合题意。B选项,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主要成就体现在力学(如牛顿三大定律)、天文学(如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如光的色散实验)等领域,不符合题意。C选项,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一现象首次证明了电流具有磁效应,即电可以产生磁,直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电磁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首次发现电和磁关系的科学家是奥斯特,答案为C选项。15.(2025六上·红塔期末)钢针变成磁针以后,要确定它的哪一端是南极,可以( )A.用指南针来检测 B.用回形针来试 C.用铁钉来试【答案】A【知识点】磁极与方向【解析】【解答】把指南针的S极和磁针相接触,如果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则说明这一端是S极。如果相互吸引,则说明这一端是N极。【分析】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利用磁铁的这种属性原理可以分辨NS极。16.(2025六上·红塔期末)要检验小电池是否还有电,以下( )最有效。A.接上小灯泡看是否发光B.接上电动机看是否转动C.接上线圈看指南针是否偏转【答案】C【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小电池若电量微弱,可能无法带动小灯泡发光或使电动机转动;而接上线圈时,即使电量微弱也会产生磁场,使指南针偏转,能更灵敏地检验是否有电,故选 C 。17.(2025六上·红塔期末)( )不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的工具。A.计算器 B.广播 C.书籍【答案】A【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广播可通过声音传播信息,书籍以文字等形式承载和传播信息,二者均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而计算器主要用于数学计算,不具备信息交流传播的功能,故选A。18.(2025六上·红塔期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A.年 B.月 C.天【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就形成了人们用来衡量时间,因此便出现了天的时间单位,而且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故选C。1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A.标本没做好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C.反光镜没调好【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20.(2025六上·红塔期末)在海边看进港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这说明( )。A.海水遮挡 B.地球是球形的 C.海面是平的【答案】B【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若因海水遮挡,需海水有高低差或障碍物,但海面平整无局部凸起;且船只从任意方向进港均先见桅杆,与 “局部遮挡” 的随机性矛盾,故错误。B:地球是近似球体,海面是球面一部分。远处船只靠近时,视线先接触最高的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符合现象,故正确。C:若海面是平面,视线会同时看到桅杆和船身,与 “先桅杆后船身” 的实际现象矛盾,故错误。21.(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标本中不属于生物标本的是( )。A.蚕豆叶表皮 B.云母切片 C.蚂蚁的触角【答案】B【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A:蚕豆是生物,叶表皮是其叶片组织,标本材料来自生物,属生物标本。B:云母是天然矿物不是生物,无生命属性,标本材料不来自生物,不属于生物标本。C:蚂蚁是生物,触角是其身体器官,标本材料来自生物,属生物标本。22.(2025六上·红塔期末)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例如向日葵白天花盘朝向太阳,夜间闭合;蝙蝠、猫头鹰等动物夜间活动,而蜜蜂、蝴蝶等白天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环境变化,生物会随之调整,比如树木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候鸟冬季南迁、夏季北返,青蛙等动物冬季冬眠适应寒冷。因此,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存、行为和生长有重要影响,该表述错误。23.(2025六上·红塔期末)地球上陆地面积占71%,海洋面积占29%。(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其表面并非陆地与海洋均分,通过地理学家对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的精确测算,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约为71% ;剩余的陆地面积(包括大陆、岛屿等)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比仅约为29% 。因此,题目表述完全错误。24.(2025六上·红塔期末)生活中使用的含有各种结构的杠杆,由于用处不同,有的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 )【答案】正确【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三种。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为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为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则不省力不费力。生活中含杠杆原理的工具因用途不同类型各异,比如扳手、钳子是省力杠杆,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故题干说法正确。25.(2025六上·红塔期末)杠杆只能增大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答案】错误【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既能增大力如撬棍,也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如定滑轮,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向下拉绳能让物体向上运动,改变了力的方向,因此题干说法错误。26.(2025六上·红塔期末)亚运会期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实时了解赛况。( )【答案】错误【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报纸的出版需要采集、编辑、印刷、发行等流程,存在时间延迟,无法做到 “实时” 传递信息。亚运会赛况是实时报道,实时了解需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实时报道等方式,报纸无法满足 “实时” 需求。27.(2025六上·红塔期末)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但并非世界上所有事物都由细胞构成。除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还有空气、水、石头等非生物,也根本不存在细胞结构。故题干说法错误。28.(2025六上·红塔期末)“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活字印刷术工序繁琐。( )【答案】错误【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意思就是假如只是印刷两三本的话,事情就不算简单,若是印上数十本甚至几百上千本那,就非常快了,说明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刷省时省力。2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不需要消耗电能。( )【答案】错误【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解析】【分析】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内部部分电路仍在工作(如遥控接收装置、时钟显示等),会持续消耗少量电能,称为 “待机能耗”。例如,电视待机时功率约 1-5 瓦,空调待机约 1-3 瓦,长期积累会造成电能浪费。因此,“待机状态不需要消耗电能” 的说法错误,应养成随手断电的习惯以节约能源。30.(2025六上·红塔期末)最新观测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24小时。(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地轴旋转,一圈大约需要24小时,这一过程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日常所说的一天(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称为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要长得多,大约需要365天,这一周期构成了就是所说的一年。因此,题目内容与地球运动的科学事实不符,答案为错误。31.(2025六上·红塔期末)地球的结构由内而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分层的,由内到外的正确顺序是地核、地幔、地壳。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球的中心,是地球内部最深、温度最高的部分,由高密度的物质组成。地幔在地核的外面,包裹着地核,是地球内部厚度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其物质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就像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陆地、海洋底部都位于地壳之上,它的厚度相对较薄,与地幔、地核相比最靠近地球表面。题目中将地球结构的内外顺序颠倒了,因此表述错误,答案为错误。32.(2025六上·红塔期末)小明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让蜡烛静止不动,而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1)小明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这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替代实验(2)这个实验所利用的假说是__________。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B.太阳不动,地球公转C.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3)蜡烛静止不动,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此时乒乓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明暗交替变化。(4)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__________。A.12小时 B.24小时 C.365天(5)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原因是__________。A.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天,另一部分是黑夜B.地球是个不透明的星球C.月球的运动【答案】(1)B(2)B(3)不能(4)B(5)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1)A.对比实验:核心是设置两组或多组实验,控制变量对比结果,探究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题干中未体现“对比”,故排除。B.模拟实验:指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观察或操作时,用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替代原物体,模拟其运动或变化过程来探究规律。题干中蜡烛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通过模型再现昼夜交替的可能成因,符合模拟实验的定义。C.替代实验:并非科学探究中的标准方法术语,属于干扰项。故答案为B。(2)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静止不动,乒乓球(模拟地球)绕蜡烛转动,且蜡烛光始终照射乒乓球。这一操作对应“太阳不动,地球公转”的假说。(3)当蜡烛(模拟太阳)保持静止,乒乓球(模拟地球)仅围绕蜡烛转动,且未进行自身旋转时,乒乓球的同一面会始终正对蜡烛,另一面则始终背对蜡烛。此时,正对蜡烛的一面会持续被光照亮,背对的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因此无法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4)地球昼夜变化的周期由其自转决定。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地球表面某点会交替经历朝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过程,完成一次昼夜交替。A选项12小时仅为昼夜中的一半时长;C选项365天是地球公转周期,对应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B选项正确。(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是两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且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使得地球始终只有一半表面能被太阳照亮(即白昼),另一半则因自身遮挡处于黑暗(即黑夜),这是昼夜现象存在的基础;其次,地球会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能交替朝向或背向太阳。(1)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探究的方法叫作模拟实验,所以B符合题意。(2)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有四种:一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二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三是地球自转;四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本实验中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对应的是假说二,即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所以B符合题意。(3)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题干,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即乒乓球正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明的,背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暗的,不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4) 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一天。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24小时,所以B符合题意。(5)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部分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33.(2025六上·红塔期末)如下图所示,淘淘将导线缠绕在三个铁芯上,并接通了电源。(1)甲、乙、丙中,磁性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2)淘淘用小磁针的N极靠近甲的左端,小磁针N极和甲的左端相互吸引,那么甲的右端是( )。A.S极 B.N极 C.S极和N极都有可能(3)若想研究“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是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可以选择( )电磁铁,进行对比实验。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答案】(1)C(2)B(3)B【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解析】【分析】(1)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匝数、电池节数等有关。甲、乙、丙中,丙的线圈匝数最多、电池节数最多,磁性最强,故选C。(2)磁铁异极相吸,同极相互排斥。小磁针 N 极靠近甲的左端相互吸引,说明甲左端是 S 极,右端则是 N 极,故选B。(3)研究 “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电池节数不变,只改匝数;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这是对比实验方法。因此甲和丙符合这一要求,故选B。(1)(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的电池节数等因素相关。甲、乙、丙中,丙的线圈匝数最多且电池节数最多,因此磁性最强,故选C(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用小磁针 N 极靠近甲的左端时二者相互吸引,说明甲的左端是 S 极,那么其右端为 N 极,故选 B 。(3)研究 “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 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甲和丙可作为对比实验的选择,故选 B 。34.(2025六上·红塔期末)显微镜的使用。学习了微小世界单元内容之后,状状对微小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同学在课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昆虫的触角相当于“鼻子”,状状在放大镜下看到的蝴蝶触角是( )。A.B.C.(2)状状找来了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镜片,其中放大倍数最高的镜片是( )。A.面积最大的 B.凸度最小的 C.凸度最大的(3)他做了下列几种放大倍数的简易显微镜,用来观察同一物体时,视野最大的是( )。A.15倍 B.30倍 C.50倍(4)状状想要培养微生物,最好选择(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池塘里的水【答案】(1)B(2)C(3)A(4)C【知识点】微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蝴蝶触角是棒状,端部膨大,蝗虫是丝状、雄蛾是羽状等,故选 B。(2)放大倍数只看凸度,凸度越大、折射越强,放大倍数越高,与面积无关,故选 C。(3)放大倍数和视野成反比,15 倍放大最低,视野最大,故选 A。(4)池塘水有微生物和营养,自来水消毒、矿泉水缺营养,都不适合,故选 C。(1)昆虫触角因种类、性别不同,在长短、粗细和形状上有差异,比如蝴蝶的触角在放大镜下呈细长且末端膨大的棒状,故选 B。(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相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因此放大倍数最高的镜片是凸度最大的,故选 C。(3)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大。用不同倍数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时,15 倍放大镜因倍数最小,视野最大,故选 A。(4)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营养,池塘水适合微生物生长,自来水、矿泉水经处理后不利于其生长,因此培养微生物最好选池塘里的水,故选 C。(2025六上·红塔期末)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量。35.上图是开幕式表演中的一个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36.有些观众在观看后发表了以下评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B.活字印刷术在唐代就已出现,所以有了流传广泛的唐诗C.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就是活字印刷的珍品3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图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字模对应的是( )。A. B. C.【答案】35.C36.A37.B【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1)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字模可反复使用、保存方便且占用空间小。上图中活字字模的呈现,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故选 C。(2)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唐朝、甲骨文出现时间均早于宋朝,B、C 错误;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代表古代先进科技水平,故选 A。(3)书本上的字正着时,活字印刷的活字字模上的字需上下相同、左右相反;字模上的字需为反字,因此 “书” 字的活字字模对应反字 “书”;故选B。3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字模可反复使用、保存方便且占用空间小。上图中活字字模的呈现,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故选 C。36.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唐朝、甲骨文出现时间均早于宋朝,B、C 错误;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代表古代先进科技水平,故选 A。37.书本上的字正着时,活字印刷的活字字模上的字需上下相同、左右相反;字模上的字需为反字,因此 “书” 字的活字字模对应反字 “书”;故选B。1 / 1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六上·红塔期末)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是人类长期研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下列词句描述属于技术的是( )。A.3D打印笔 B.激光刻字 C.复印机2.(2025六上·红塔期末)小明将两个光滑斜面进行组合,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并将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放在斜面上,松手后发现( )。A.物体甲沿斜面向下移动B.物体乙沿斜面向下移动C.两物体保持静止3.(2025六上·红塔期末)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下列最适合用于显微镜的镜片是( )。A. B. C.4.(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不属于轮轴变形的是( )。A.水龙头 B.扳手 C.跷跷板5.(2025六上·红塔期末)1966年,英国科学家( )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存在“单元”结构,他把这些结构称作“细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A.牛顿 B.达尔文 C.罗伯特·虎克6.(2025六上·红塔期末)风车利用的是( )。A.风能 B.光能 C.机械能7.(2025六上·红塔期末)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移动玻片标本。A.右下 B.左上 C.左下8.(2025六上·红塔期末)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这是因为(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在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B.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C.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小,视野越大。10.(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生命活动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是( )。A.公鸡打鸣 B.银杏树秋季落叶 C.植物向光生长11.(2025六上·红塔期末)图中是北京、上海、重庆、乌鲁木齐四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示意图。一天中,上述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 )。A.北京、重庆、乌鲁木齐、上海B.上海、北京、重庆、乌鲁木齐C.重庆、北京、上海、乌鲁木齐12.(2025六上·红塔期末) 餐厅内许多装置都离不开电,下列有关电的知识,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电能B.发电机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C.手摇发电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装置13.(2025六上·红塔期末)煤所具有能量最初来源于( )A.植物 B.动物 C.太阳14.(2025六上·红塔期末)( )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电和磁的关系。A.爱迪生 B.牛顿 C.奥斯特15.(2025六上·红塔期末)钢针变成磁针以后,要确定它的哪一端是南极,可以( )A.用指南针来检测 B.用回形针来试 C.用铁钉来试16.(2025六上·红塔期末)要检验小电池是否还有电,以下( )最有效。A.接上小灯泡看是否发光B.接上电动机看是否转动C.接上线圈看指南针是否偏转17.(2025六上·红塔期末)( )不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的工具。A.计算器 B.广播 C.书籍18.(2025六上·红塔期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A.年 B.月 C.天1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A.标本没做好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C.反光镜没调好20.(2025六上·红塔期末)在海边看进港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这说明( )。A.海水遮挡 B.地球是球形的 C.海面是平的21.(2025六上·红塔期末)下列标本中不属于生物标本的是( )。A.蚕豆叶表皮 B.云母切片 C.蚂蚁的触角22.(2025六上·红塔期末)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没有任何影响。( )23.(2025六上·红塔期末)地球上陆地面积占71%,海洋面积占29%。( )24.(2025六上·红塔期末)生活中使用的含有各种结构的杠杆,由于用处不同,有的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 )25.(2025六上·红塔期末)杠杆只能增大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26.(2025六上·红塔期末)亚运会期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实时了解赛况。( )27.(2025六上·红塔期末)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8.(2025六上·红塔期末)“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活字印刷术工序繁琐。( )29.(2025六上·红塔期末)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不需要消耗电能。( )30.(2025六上·红塔期末)最新观测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24小时。( )31.(2025六上·红塔期末)地球的结构由内而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32.(2025六上·红塔期末)小明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让蜡烛静止不动,而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1)小明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这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替代实验(2)这个实验所利用的假说是__________。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B.太阳不动,地球公转C.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3)蜡烛静止不动,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此时乒乓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明暗交替变化。(4)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__________。A.12小时 B.24小时 C.365天(5)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原因是__________。A.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天,另一部分是黑夜B.地球是个不透明的星球C.月球的运动33.(2025六上·红塔期末)如下图所示,淘淘将导线缠绕在三个铁芯上,并接通了电源。(1)甲、乙、丙中,磁性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2)淘淘用小磁针的N极靠近甲的左端,小磁针N极和甲的左端相互吸引,那么甲的右端是( )。A.S极 B.N极 C.S极和N极都有可能(3)若想研究“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是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可以选择( )电磁铁,进行对比实验。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34.(2025六上·红塔期末)显微镜的使用。学习了微小世界单元内容之后,状状对微小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同学在课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昆虫的触角相当于“鼻子”,状状在放大镜下看到的蝴蝶触角是( )。A.B.C.(2)状状找来了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镜片,其中放大倍数最高的镜片是( )。A.面积最大的 B.凸度最小的 C.凸度最大的(3)他做了下列几种放大倍数的简易显微镜,用来观察同一物体时,视野最大的是( )。A.15倍 B.30倍 C.50倍(4)状状想要培养微生物,最好选择(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池塘里的水(2025六上·红塔期末)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量。35.上图是开幕式表演中的一个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36.有些观众在观看后发表了以下评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B.活字印刷术在唐代就已出现,所以有了流传广泛的唐诗C.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就是活字印刷的珍品3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图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字模对应的是( )。A. B. C.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A:3D 打印笔是工具,是实体器物,是实现 “3D 打印技术” 的物质载体,非技术。B:激光刻字是技术,指用激光设备刻字的方法 / 过程,核心是操作逻辑,非具体工具。C:复印机是工具,是实体机器,是实现 “复印技术” 的物质载体,非技术。2.【答案】A【知识点】斜面【解析】【分析】A:若甲所在斜面倾角更大,其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就更大。因斜面光滑无摩擦,这个分力会推动甲向下移动,符合力学规律。B:物体乙通常在倾角更小的斜面,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小,不足以推动乙向下滑动,故乙不会向下移动。C:只有两物体的倾角相同、重力相同沿斜面的下滑力完全平衡,才会静止。但题目中松手后有物体移动,说明分力未平衡,且无摩擦阻碍,故不会都静止。3.【答案】B【知识点】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A:平透镜的光线穿过时不发生折射或汇聚 、发散,无法改变物体成像大小,不能实现放大效果,排除。B: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能将微小物体的像放大。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凸透镜,通过两次放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放大像,完全符合观察微生物的需求。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会使物体看起来更小,与 “放大观察” 的需求完全相反,排除。4.【答案】C【知识点】轮轴【解析】【分析】A:水龙头的旋钮是 “轮”,下方控制水流的杆是 “轴”,转旋钮带动轴转动开关水流,属轮轴变形。B:扳手的手柄是 “轮”,轮越长越省力,夹住的螺丝是 “轴”,转手柄带动螺丝旋转,属轮轴变形。C:跷跷板是等臂杠杆,只有中间支点和两端力臂,靠受力平衡上下摆动,无 “轮 + 轴” 结构,不属轮轴变形。故选C。5.【答案】C【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虎克用自制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 “小房间” 组成,便将其命名为 “细胞”,该名称沿用至今。故选C。6.【答案】A【知识点】风;各种形式的能量【解析】【分析】 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大风车利用的是风能,将风能转为为机械能。7.【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均颠倒。若图中物像位于视野左上角,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故选B。8.【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即 “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地球是球体、地球公转主要影响四季变化; 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西方送走日落,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选C。9.【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与图像大小、视野范围成反比关系。当放大倍数提高时,视野(可见的观察区域)会变小;同时,物体被放大的程度增加,图像会变大。选项A错误,因为倍数增大时视野会缩小而非扩大;选项C则完全颠倒了图像大小与倍数的关系。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低倍镜下能看到多个细胞(视野大、图像小),切换到高倍镜后,细胞图像变大,但只能看到少数几个细胞(视野小)。故答案为:B。10.【答案】B【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A选项,公鸡打鸣主要受昼夜交替影响,公鸡通过感知清晨光照的增强来触发打鸣行为,与四季的温度、季节周期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B选项,银杏树秋季落叶属于与四季变化相关的生命活动。秋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光照时长缩短,银杏树为减少低温和冬季水分蒸发对自身的消耗,会通过脱落叶片降低代谢活动,这是植物适应四季中秋季向冬季过渡的策略,与四季变化直接相关。C选项, 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对光照方向的应激反应(即向光性),无论哪个季节,只要存在光照不均匀的情况(如一侧有光、一侧遮光),植物就会向光生长,与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无关,因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只有银杏树秋季落叶的生命活动与四季变化相关,答案为B选项。11.【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城市比西边的城市更早迎来黎明;东边先看到太阳升起。根据中国地理方位,四城市的东西顺序为:上海 > 北京 > 重庆 > 乌鲁木齐;上海最靠东,乌鲁木齐最靠西。故选B。12.【答案】B【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A: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电能,错误;电能都是其他能源转化而来的;B:发电机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正确;C:手摇发电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装置,错误;手摇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13.【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植物生长依赖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因此,煤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植物是能量的储存者、动物与煤的能量形成无关;太阳是煤所具有能量的根本最初来源,故选C。14.【答案】C【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A 选项,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其贡献集中在电学应用领域(如改良白炽灯、发明留声机等),他的工作更多是将已有的电学原理转化为实用技术,因此不符合题意。B选项,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主要成就体现在力学(如牛顿三大定律)、天文学(如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如光的色散实验)等领域,不符合题意。C选项,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一现象首次证明了电流具有磁效应,即电可以产生磁,直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电磁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首次发现电和磁关系的科学家是奥斯特,答案为C选项。15.【答案】A【知识点】磁极与方向【解析】【解答】把指南针的S极和磁针相接触,如果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则说明这一端是S极。如果相互吸引,则说明这一端是N极。【分析】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利用磁铁的这种属性原理可以分辨NS极。16.【答案】C【知识点】电能和磁能【解析】【分析】小电池若电量微弱,可能无法带动小灯泡发光或使电动机转动;而接上线圈时,即使电量微弱也会产生磁场,使指南针偏转,能更灵敏地检验是否有电,故选 C 。17.【答案】A【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广播可通过声音传播信息,书籍以文字等形式承载和传播信息,二者均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而计算器主要用于数学计算,不具备信息交流传播的功能,故选A。18.【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就形成了人们用来衡量时间,因此便出现了天的时间单位,而且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故选C。19.【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20.【答案】B【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A:若因海水遮挡,需海水有高低差或障碍物,但海面平整无局部凸起;且船只从任意方向进港均先见桅杆,与 “局部遮挡” 的随机性矛盾,故错误。B:地球是近似球体,海面是球面一部分。远处船只靠近时,视线先接触最高的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符合现象,故正确。C:若海面是平面,视线会同时看到桅杆和船身,与 “先桅杆后船身” 的实际现象矛盾,故错误。21.【答案】B【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A:蚕豆是生物,叶表皮是其叶片组织,标本材料来自生物,属生物标本。B:云母是天然矿物不是生物,无生命属性,标本材料不来自生物,不属于生物标本。C:蚂蚁是生物,触角是其身体器官,标本材料来自生物,属生物标本。22.【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例如向日葵白天花盘朝向太阳,夜间闭合;蝙蝠、猫头鹰等动物夜间活动,而蜜蜂、蝴蝶等白天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环境变化,生物会随之调整,比如树木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候鸟冬季南迁、夏季北返,青蛙等动物冬季冬眠适应寒冷。因此,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存、行为和生长有重要影响,该表述错误。23.【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其表面并非陆地与海洋均分,通过地理学家对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的精确测算,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约为71% ;剩余的陆地面积(包括大陆、岛屿等)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比仅约为29% 。因此,题目表述完全错误。24.【答案】正确【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三种。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为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为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阻力点时则不省力不费力。生活中含杠杆原理的工具因用途不同类型各异,比如扳手、钳子是省力杠杆,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故题干说法正确。25.【答案】错误【知识点】杠杆【解析】【分析】杠杆既能增大力如撬棍,也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如定滑轮,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向下拉绳能让物体向上运动,改变了力的方向,因此题干说法错误。26.【答案】错误【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解析】【分析】报纸的出版需要采集、编辑、印刷、发行等流程,存在时间延迟,无法做到 “实时” 传递信息。亚运会赛况是实时报道,实时了解需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实时报道等方式,报纸无法满足 “实时” 需求。27.【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但并非世界上所有事物都由细胞构成。除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还有空气、水、石头等非生物,也根本不存在细胞结构。故题干说法错误。28.【答案】错误【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意思就是假如只是印刷两三本的话,事情就不算简单,若是印上数十本甚至几百上千本那,就非常快了,说明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刷省时省力。29.【答案】错误【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解析】【分析】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内部部分电路仍在工作(如遥控接收装置、时钟显示等),会持续消耗少量电能,称为 “待机能耗”。例如,电视待机时功率约 1-5 瓦,空调待机约 1-3 瓦,长期积累会造成电能浪费。因此,“待机状态不需要消耗电能” 的说法错误,应养成随手断电的习惯以节约能源。30.【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地轴旋转,一圈大约需要24小时,这一过程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日常所说的一天(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称为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要长得多,大约需要365天,这一周期构成了就是所说的一年。因此,题目内容与地球运动的科学事实不符,答案为错误。31.【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分层的,由内到外的正确顺序是地核、地幔、地壳。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球的中心,是地球内部最深、温度最高的部分,由高密度的物质组成。地幔在地核的外面,包裹着地核,是地球内部厚度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其物质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就像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陆地、海洋底部都位于地壳之上,它的厚度相对较薄,与地幔、地核相比最靠近地球表面。题目中将地球结构的内外顺序颠倒了,因此表述错误,答案为错误。32.【答案】(1)B(2)B(3)不能(4)B(5)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1)A.对比实验:核心是设置两组或多组实验,控制变量对比结果,探究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题干中未体现“对比”,故排除。B.模拟实验:指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观察或操作时,用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模型替代原物体,模拟其运动或变化过程来探究规律。题干中蜡烛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通过模型再现昼夜交替的可能成因,符合模拟实验的定义。C.替代实验:并非科学探究中的标准方法术语,属于干扰项。故答案为B。(2)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静止不动,乒乓球(模拟地球)绕蜡烛转动,且蜡烛光始终照射乒乓球。这一操作对应“太阳不动,地球公转”的假说。(3)当蜡烛(模拟太阳)保持静止,乒乓球(模拟地球)仅围绕蜡烛转动,且未进行自身旋转时,乒乓球的同一面会始终正对蜡烛,另一面则始终背对蜡烛。此时,正对蜡烛的一面会持续被光照亮,背对的一面则始终处于黑暗中,因此无法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4)地球昼夜变化的周期由其自转决定。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地球表面某点会交替经历朝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过程,完成一次昼夜交替。A选项12小时仅为昼夜中的一半时长;C选项365天是地球公转周期,对应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B选项正确。(5)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是两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且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使得地球始终只有一半表面能被太阳照亮(即白昼),另一半则因自身遮挡处于黑暗(即黑夜),这是昼夜现象存在的基础;其次,地球会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能交替朝向或背向太阳。(1)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探究的方法叫作模拟实验,所以B符合题意。(2)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有四种:一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二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三是地球自转;四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本实验中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对应的是假说二,即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所以B符合题意。(3)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题干,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即乒乓球正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明的,背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暗的,不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4) 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一天。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24小时,所以B符合题意。(5)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部分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33.【答案】(1)C(2)B(3)B【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解析】【分析】(1)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匝数、电池节数等有关。甲、乙、丙中,丙的线圈匝数最多、电池节数最多,磁性最强,故选C。(2)磁铁异极相吸,同极相互排斥。小磁针 N 极靠近甲的左端相互吸引,说明甲左端是 S 极,右端则是 N 极,故选B。(3)研究 “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电池节数不变,只改匝数;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这是对比实验方法。因此甲和丙符合这一要求,故选B。(1)(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的电池节数等因素相关。甲、乙、丙中,丙的线圈匝数最多且电池节数最多,因此磁性最强,故选C(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用小磁针 N 极靠近甲的左端时二者相互吸引,说明甲的左端是 S 极,那么其右端为 N 极,故选 B 。(3)研究 “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 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甲和丙可作为对比实验的选择,故选 B 。34.【答案】(1)B(2)C(3)A(4)C【知识点】微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蝴蝶触角是棒状,端部膨大,蝗虫是丝状、雄蛾是羽状等,故选 B。(2)放大倍数只看凸度,凸度越大、折射越强,放大倍数越高,与面积无关,故选 C。(3)放大倍数和视野成反比,15 倍放大最低,视野最大,故选 A。(4)池塘水有微生物和营养,自来水消毒、矿泉水缺营养,都不适合,故选 C。(1)昆虫触角因种类、性别不同,在长短、粗细和形状上有差异,比如蝴蝶的触角在放大镜下呈细长且末端膨大的棒状,故选 B。(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相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因此放大倍数最高的镜片是凸度最大的,故选 C。(3)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大。用不同倍数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时,15 倍放大镜因倍数最小,视野最大,故选 A。(4)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营养,池塘水适合微生物生长,自来水、矿泉水经处理后不利于其生长,因此培养微生物最好选池塘里的水,故选 C。【答案】35.C36.A37.B【知识点】印刷术【解析】【分析】(1)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字模可反复使用、保存方便且占用空间小。上图中活字字模的呈现,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故选 C。(2)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唐朝、甲骨文出现时间均早于宋朝,B、C 错误;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代表古代先进科技水平,故选 A。(3)书本上的字正着时,活字印刷的活字字模上的字需上下相同、左右相反;字模上的字需为反字,因此 “书” 字的活字字模对应反字 “书”;故选B。3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字模可反复使用、保存方便且占用空间小。上图中活字字模的呈现,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故选 C。36.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唐朝、甲骨文出现时间均早于宋朝,B、C 错误;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代表古代先进科技水平,故选 A。37.书本上的字正着时,活字印刷的活字字模上的字需上下相同、左右相反;字模上的字需为反字,因此 “书” 字的活字字模对应反字 “书”;故选B。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