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是通过物体以 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2.(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越 。3.(2024四上·丰润期中)人体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属于外耳部分的 起收集声音的作用。4.(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通过 传播最快,通过 传播最慢,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5.(2024四上·丰润期中)经常锻炼身体,会使我们的 增大,它也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6.(2024四上·丰润期中)把苹果、青菜、玉米归为一类,把鱼、虾、牛肉归为一类,这是按( )分类的。A.主食和副食 B.植物类和动物类 C.熟食和生食7.(2024四上·丰润期中)航天员在太空与地球上的我们通话,是靠( )帮助传播声音的。A.地面 B.空气 C.无线电波8.(2024四上·丰润期中)下列不是呼吸器官的是( )。A.气管 B.鼻腔 C.食道9.(2024四上·丰润期中)古代,战士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趴在地面听声音)”的办法来判断有无敌方军队的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声只能沿着地面传播B.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C.通过地面听到的声音比空气传播过来的要轻10.(2024四上·丰润期中)鼓膜的特点是( )。A.薄而无弹性 B.薄而有弹性 C.厚而无弹性11.(2024四上·丰润期中)运动后,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会( )。A.增加 B.不变 C.减少12.(2024四上·丰润期中)人体通过(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消化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13.(2024四上·丰润期中)长短相同的物体,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B.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C.一样高14.(2024四上·丰润期中)我们说话的声音主要靠嘴唇振动产生的。( )15.(2024四上·丰润期中)能感应声波并振动的是耳朵里的听小骨。( )16.(2024四上·丰润期中)在记录一天的食物时,八宝粥应记录为一种食物。( )17.(2024四上·丰润期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敲击同一枚钉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18.(2024四上·丰润期中)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里,会影响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19.(2024四上·丰润期中)当我们潜到水里时,就不会听见水面上的声音了。( )20.(2024四上·丰润期中)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21.(2024四上·丰润期中)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024四上·丰润期中)成成和菲菲用棉线和纸杯制作了“土电话”并进行实验。22.“土电话”中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A.棉线 B.空气 C.纸杯23.若成成说话时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另一端的菲菲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A.棉线被捏住后,空气不能产生振动B.棉线被捏住后,棉线不能产生振动C.棉线是不能传播声音的24.成成说话的声音是由喉咙里的( )振动发出的。A.空气 B.喉结 C.声带25.(2024四上·丰润期中)探究人的呼吸作用。科学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人吸入和呼出的主要气体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吸入人体 78% 21% 0.03%呼出人体 78% 16% 4%(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2)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 减少了, 增加了,这说明人体呼吸时,需要 ,不需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振动;波【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本质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往复运动即振动,这种振动会带动周围物质依次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这就是声波。声波的传播依赖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因无介质无法传声。当声波到达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听觉神经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被大脑感知为声音。简言之,振动是声音的“源头”,声波是声音传播的“形式”。2.【答案】音量;强;音高;高【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解析】【分析】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的两个核心特征。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带动介质的振动越剧烈,声波能量越强,人耳感知的声音就越响;反之则越轻。例如,用力敲鼓比轻敲鼓面,鼓面振动幅度更大,响度也更大。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比如,琴弦越细、越短、越紧,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3.【答案】内耳;耳郭【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人体听觉系统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协同工作。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即耳朵的外部可见部分,其独特的弯曲结构能有效收集周围环境中的声波,如同“声音接收器”,将声波导入外耳道;外耳道则负责将声波传递至中耳。中耳含鼓膜、听小骨等,声波撞击鼓膜使其振动,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并传递至内耳。内耳由耳蜗、听觉神经组成,耳蜗能将中耳传来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通过听觉神经传至大脑,形成听觉。耳廓的收集作用是声音感知的第一步。4.【答案】固体;气体;真空【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振动传递能量,因此介质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传播速度。固体紧密、相互作用力强,振动能快速传递,故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疏密间距大于固体,传播速度次之;气体稀疏且运动随机,振动传递效率低,速度最慢。而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缺乏振动传递的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也是太空中宇航员需通过无线电交流的原因。5.【答案】肺活量【知识点】测量肺活量【解析】【分析】规律锻炼,尤其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使肺部扩张与收缩更充分,肺泡通气效率提高,长期坚持可显著增大肺活量。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也间接体现心血管系统及整体体能状况,是评估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关键参数之一。通常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身体气体交换能力越强,心肺功能越好,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耐力基础也更优,反之则可能提示呼吸功能较弱或整体体能不足。6.【答案】B【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苹果(水果)、青菜(蔬菜)、玉米(谷物)均来自植物,其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属于植物性食材;鱼、虾(水产)、牛肉(畜肉)均来自动物,属于动物性食材。该分类依据食材的生物来源属性划分。A选项错误,因苹果、青菜并非主食(主食多为谷物、薯类等提供主要能量的食物);C选项错误,两类食材均可生食或熟食(如苹果可生食、玉米可熟食,鱼可生食也可熟食),并非按加工方式分类。故答案为B。7.【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而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介质能传递声波,因此无法直接通过空气或地面传播声音。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其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递信号。航天员在太空通过设备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经航天器天线发送至地球测控站,再还原为声音信号,从而实现与地面的通话。8.【答案】C【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呼吸系统【解析】【分析】呼吸器官的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可过滤、温暖空气;气管是连接喉与肺的通道,负责输送气体,二者均属于呼吸系统。而食道属于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口腔咀嚼后的食物输送至胃中,与气体交换无关,因此不属于呼吸器官。9.【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可通过固体(如大地)、气体(如空气)等介质传播,并非只能沿地面传播,故A错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在气体中(如大地传声速度约5000米/秒,空气约340米/秒),战士伏地时,大地能更快将远方马蹄声传递到耳中,这是“伏地听声”的原理,B正确。且固体传声损耗小,通过地面听到的声音更清晰响亮,而非更轻,C错误。故答案为B。10.【答案】B【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末端的薄膜结构,其“薄”的特点能让它更易被声音振动(声波)带动;“有弹性”则使其在振动后可快速恢复原状,从而持续接收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并将振动传递给中耳的听小骨,最终实现声音的感知。若鼓膜厚或无弹性,会严重削弱其对振动的传导能力,导致听力下降或障碍,这与鼓膜在听觉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不符。故答案为B。11.【答案】A【知识点】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解析】【解答】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和心跳次数会增多,以便输送更多的血液。【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这是因为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12.【答案】C【知识点】呼吸系统【解析】【分析】人体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个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C符合题意。13.【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高低【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长度相同的前提下,物体的粗细会影响振动频率。细的物体质量更轻、振动阻力更小,受到敲击或拨动时更容易快速振动,频率更高,因此发出的声音音调也更高;而粗的物体质量更大、振动更慢,频率较低,声音音调则更低。故B选项正确。14.【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我们说话的声音主要由声带振动产生,而非嘴唇。发声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喉部的声带,使其振动产生声波;声波再经过咽、喉、口腔、鼻腔等共鸣器官的调节,以及嘴唇、舌头等器官的配合形成不同音节,最终形成可被感知的声音。嘴唇的作用是辅助调整发音的清晰度和音色,并非声音产生的根本振动源,因此该说法错误。15.【答案】错误【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首先感应声波并振动的是鼓膜,而非听小骨。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再传递给中耳的听小骨,听小骨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并传递给内耳。听小骨是振动的“传递者”和“放大者”,并非最初感应声波并振动的结构,因此该说法错误。16.【答案】错误【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记录食物的核心是体现膳食多样性,需尽量记录具体食材而非复合食品的整体名称。八宝粥通常由多种食材(如大米、红豆、绿豆、莲子、红枣、桂圆等)熬制而成,这些食材分属不同类别(谷物、豆类、坚果/干果等)。若仅记录为“一种食物”,会掩盖其多样成分,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摄入的食物种类,不符合食物记录的科学性要求,因此该说法错误。17.【答案】正确【知识点】声音的强弱【解析】【解答】用同样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两个钉子,小钉子发出的声音高,大钉子发出的声音低。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钉子,钉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变,强弱改变。重击时声音强,轻敲时声音弱。【分析】不同的器械以及不同的力度敲打乐器的音量和音调是不同的。18.【答案】正确【知识点】保护听力【解析】【分析】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强烈或持续的噪音会不断刺激耳朵的鼓膜和内耳结构,导致听觉细胞受损,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引发耳鸣等问题。同时,噪音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使人出现烦躁、失眠、血压升高等情况,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该说法正确。19.【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当人潜到水里时,水面上的声音可以通过水(液体)这种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仍然能听见水面上的声音,只是传播效果与在空气中不同。故说法错误。20.【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所有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必然处于振动状态。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并非因为发声体没有振动,而是由于其振动速度极快,超出了人眼能够分辨的范围。比如用手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声音,若在桌面上撒些碎纸屑,会发现碎纸屑随之跳动,这一现象就直观地证明了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因此,那种认为 “发声体不振动” 的说法是错误的。21.【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氧气对需氧生物至关重要,人体通过呼吸摄入氧气,参与细胞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核心原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水和光能合成有机物(养料)并释放氧气,支撑自身生长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者对生命活动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故该说法正确。【答案】22.A23.B24.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一切声音皆由物体振动而生,若要让声音传播开来,则必须借助介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备传播声音的能力。22.“土电话”的发声与传声原理是:说话时声音振动使一端纸杯(作为“话筒”)的底部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紧绷的棉线(固体介质)传递到另一端纸杯(作为“听筒”),进而引起听筒纸杯底部振动,最终被人耳感知。空气并非主要传声途径,若棉线松弛,声音会因棉线振动微弱而难以传递;纸杯仅起到收集和传递振动的辅助作用,核心传声介质是棉线。23.“土电话” 的传声依赖棉线的振动——成成说话的声音使话筒端纸杯振动,进而带动棉线振动,振动传递到听筒端纸杯后被感知。当捏住棉线某部分时,外力阻止了该位置及后续棉线的振动,导致声音振动无法继续传递,菲菲自然听不到声音。A选项错误,因声音主要通过棉线而非空气传递;C选项错误,棉线是“土电话”的主要传声介质。24.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振动。人说话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喉咙内的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音。A选项“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之一,并非发声体;B选项“喉结”是男性喉部甲状软骨的突出结构,本身不振动发声,其作用是保护声带等喉部组织。因此,发声的核心结构是声带。25.【答案】(1)肺(2)氧气;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1)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吸入的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到达肺泡——肺泡是肺内微小的囊状结构,数量极多且壁薄,周围环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肺泡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高)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扩散到肺泡内,随后随呼气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完成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并排出代谢废物。(2)结合表格数据,吸入气体中氧气占21%,呼出气体中降至16%,说明氧气减少;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仅占0.03%,呼出气体中升至4%,说明二氧化碳增加。这一变化是人体呼吸作用的结果:肺部气体交换时,人体吸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细胞代谢产生能量;同时,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体外,因此人体需要氧气、不需要过多二氧化碳。(1)人体呼吸时,吸进含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肺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气体交换的场所。(2)人体呼吸时,吸进含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这说明人体呼吸时,需要氧气,不需要二氧化碳。1 / 1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是通过物体以 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答案】振动;波【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本质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往复运动即振动,这种振动会带动周围物质依次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这就是声波。声波的传播依赖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因无介质无法传声。当声波到达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听觉神经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被大脑感知为声音。简言之,振动是声音的“源头”,声波是声音传播的“形式”。2.(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越 。【答案】音量;强;音高;高【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解析】【分析】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的两个核心特征。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带动介质的振动越剧烈,声波能量越强,人耳感知的声音就越响;反之则越轻。例如,用力敲鼓比轻敲鼓面,鼓面振动幅度更大,响度也更大。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比如,琴弦越细、越短、越紧,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3.(2024四上·丰润期中)人体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属于外耳部分的 起收集声音的作用。【答案】内耳;耳郭【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人体听觉系统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协同工作。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即耳朵的外部可见部分,其独特的弯曲结构能有效收集周围环境中的声波,如同“声音接收器”,将声波导入外耳道;外耳道则负责将声波传递至中耳。中耳含鼓膜、听小骨等,声波撞击鼓膜使其振动,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并传递至内耳。内耳由耳蜗、听觉神经组成,耳蜗能将中耳传来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通过听觉神经传至大脑,形成听觉。耳廓的收集作用是声音感知的第一步。4.(2024四上·丰润期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通过 传播最快,通过 传播最慢,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答案】固体;气体;真空【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振动传递能量,因此介质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传播速度。固体紧密、相互作用力强,振动能快速传递,故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疏密间距大于固体,传播速度次之;气体稀疏且运动随机,振动传递效率低,速度最慢。而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缺乏振动传递的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也是太空中宇航员需通过无线电交流的原因。5.(2024四上·丰润期中)经常锻炼身体,会使我们的 增大,它也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答案】肺活量【知识点】测量肺活量【解析】【分析】规律锻炼,尤其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使肺部扩张与收缩更充分,肺泡通气效率提高,长期坚持可显著增大肺活量。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也间接体现心血管系统及整体体能状况,是评估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关键参数之一。通常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身体气体交换能力越强,心肺功能越好,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耐力基础也更优,反之则可能提示呼吸功能较弱或整体体能不足。6.(2024四上·丰润期中)把苹果、青菜、玉米归为一类,把鱼、虾、牛肉归为一类,这是按( )分类的。A.主食和副食 B.植物类和动物类 C.熟食和生食【答案】B【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苹果(水果)、青菜(蔬菜)、玉米(谷物)均来自植物,其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属于植物性食材;鱼、虾(水产)、牛肉(畜肉)均来自动物,属于动物性食材。该分类依据食材的生物来源属性划分。A选项错误,因苹果、青菜并非主食(主食多为谷物、薯类等提供主要能量的食物);C选项错误,两类食材均可生食或熟食(如苹果可生食、玉米可熟食,鱼可生食也可熟食),并非按加工方式分类。故答案为B。7.(2024四上·丰润期中)航天员在太空与地球上的我们通话,是靠( )帮助传播声音的。A.地面 B.空气 C.无线电波【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而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介质能传递声波,因此无法直接通过空气或地面传播声音。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其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递信号。航天员在太空通过设备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经航天器天线发送至地球测控站,再还原为声音信号,从而实现与地面的通话。8.(2024四上·丰润期中)下列不是呼吸器官的是( )。A.气管 B.鼻腔 C.食道【答案】C【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呼吸系统【解析】【分析】呼吸器官的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可过滤、温暖空气;气管是连接喉与肺的通道,负责输送气体,二者均属于呼吸系统。而食道属于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口腔咀嚼后的食物输送至胃中,与气体交换无关,因此不属于呼吸器官。9.(2024四上·丰润期中)古代,战士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趴在地面听声音)”的办法来判断有无敌方军队的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蹄声只能沿着地面传播B.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C.通过地面听到的声音比空气传播过来的要轻【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可通过固体(如大地)、气体(如空气)等介质传播,并非只能沿地面传播,故A错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在气体中(如大地传声速度约5000米/秒,空气约340米/秒),战士伏地时,大地能更快将远方马蹄声传递到耳中,这是“伏地听声”的原理,B正确。且固体传声损耗小,通过地面听到的声音更清晰响亮,而非更轻,C错误。故答案为B。10.(2024四上·丰润期中)鼓膜的特点是( )。A.薄而无弹性 B.薄而有弹性 C.厚而无弹性【答案】B【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末端的薄膜结构,其“薄”的特点能让它更易被声音振动(声波)带动;“有弹性”则使其在振动后可快速恢复原状,从而持续接收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并将振动传递给中耳的听小骨,最终实现声音的感知。若鼓膜厚或无弹性,会严重削弱其对振动的传导能力,导致听力下降或障碍,这与鼓膜在听觉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不符。故答案为B。11.(2024四上·丰润期中)运动后,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会( )。A.增加 B.不变 C.减少【答案】A【知识点】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解析】【解答】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和心跳次数会增多,以便输送更多的血液。【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这是因为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12.(2024四上·丰润期中)人体通过(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消化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答案】C【知识点】呼吸系统【解析】【分析】人体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个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C符合题意。13.(2024四上·丰润期中)长短相同的物体,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B.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C.一样高【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高低【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长度相同的前提下,物体的粗细会影响振动频率。细的物体质量更轻、振动阻力更小,受到敲击或拨动时更容易快速振动,频率更高,因此发出的声音音调也更高;而粗的物体质量更大、振动更慢,频率较低,声音音调则更低。故B选项正确。14.(2024四上·丰润期中)我们说话的声音主要靠嘴唇振动产生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我们说话的声音主要由声带振动产生,而非嘴唇。发声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喉部的声带,使其振动产生声波;声波再经过咽、喉、口腔、鼻腔等共鸣器官的调节,以及嘴唇、舌头等器官的配合形成不同音节,最终形成可被感知的声音。嘴唇的作用是辅助调整发音的清晰度和音色,并非声音产生的根本振动源,因此该说法错误。15.(2024四上·丰润期中)能感应声波并振动的是耳朵里的听小骨。( )【答案】错误【知识点】耳朵的结构【解析】【分析】首先感应声波并振动的是鼓膜,而非听小骨。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再传递给中耳的听小骨,听小骨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并传递给内耳。听小骨是振动的“传递者”和“放大者”,并非最初感应声波并振动的结构,因此该说法错误。16.(2024四上·丰润期中)在记录一天的食物时,八宝粥应记录为一种食物。( )【答案】错误【知识点】食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记录食物的核心是体现膳食多样性,需尽量记录具体食材而非复合食品的整体名称。八宝粥通常由多种食材(如大米、红豆、绿豆、莲子、红枣、桂圆等)熬制而成,这些食材分属不同类别(谷物、豆类、坚果/干果等)。若仅记录为“一种食物”,会掩盖其多样成分,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摄入的食物种类,不符合食物记录的科学性要求,因此该说法错误。17.(2024四上·丰润期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敲击同一枚钉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答案】正确【知识点】声音的强弱【解析】【解答】用同样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两个钉子,小钉子发出的声音高,大钉子发出的声音低。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钉子,钉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变,强弱改变。重击时声音强,轻敲时声音弱。【分析】不同的器械以及不同的力度敲打乐器的音量和音调是不同的。18.(2024四上·丰润期中)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里,会影响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答案】正确【知识点】保护听力【解析】【分析】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强烈或持续的噪音会不断刺激耳朵的鼓膜和内耳结构,导致听觉细胞受损,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引发耳鸣等问题。同时,噪音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使人出现烦躁、失眠、血压升高等情况,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该说法正确。19.(2024四上·丰润期中)当我们潜到水里时,就不会听见水面上的声音了。( )【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当人潜到水里时,水面上的声音可以通过水(液体)这种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仍然能听见水面上的声音,只是传播效果与在空气中不同。故说法错误。20.(2024四上·丰润期中)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所有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必然处于振动状态。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并非因为发声体没有振动,而是由于其振动速度极快,超出了人眼能够分辨的范围。比如用手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声音,若在桌面上撒些碎纸屑,会发现碎纸屑随之跳动,这一现象就直观地证明了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因此,那种认为 “发声体不振动” 的说法是错误的。21.(2024四上·丰润期中)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正确【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氧气对需氧生物至关重要,人体通过呼吸摄入氧气,参与细胞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核心原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水和光能合成有机物(养料)并释放氧气,支撑自身生长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者对生命活动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故该说法正确。(2024四上·丰润期中)成成和菲菲用棉线和纸杯制作了“土电话”并进行实验。22.“土电话”中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A.棉线 B.空气 C.纸杯23.若成成说话时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另一端的菲菲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A.棉线被捏住后,空气不能产生振动B.棉线被捏住后,棉线不能产生振动C.棉线是不能传播声音的24.成成说话的声音是由喉咙里的( )振动发出的。A.空气 B.喉结 C.声带【答案】22.A23.B24.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一切声音皆由物体振动而生,若要让声音传播开来,则必须借助介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备传播声音的能力。22.“土电话”的发声与传声原理是:说话时声音振动使一端纸杯(作为“话筒”)的底部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紧绷的棉线(固体介质)传递到另一端纸杯(作为“听筒”),进而引起听筒纸杯底部振动,最终被人耳感知。空气并非主要传声途径,若棉线松弛,声音会因棉线振动微弱而难以传递;纸杯仅起到收集和传递振动的辅助作用,核心传声介质是棉线。23.“土电话” 的传声依赖棉线的振动——成成说话的声音使话筒端纸杯振动,进而带动棉线振动,振动传递到听筒端纸杯后被感知。当捏住棉线某部分时,外力阻止了该位置及后续棉线的振动,导致声音振动无法继续传递,菲菲自然听不到声音。A选项错误,因声音主要通过棉线而非空气传递;C选项错误,棉线是“土电话”的主要传声介质。24.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振动。人说话时,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喉咙内的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音。A选项“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之一,并非发声体;B选项“喉结”是男性喉部甲状软骨的突出结构,本身不振动发声,其作用是保护声带等喉部组织。因此,发声的核心结构是声带。25.(2024四上·丰润期中)探究人的呼吸作用。科学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人吸入和呼出的主要气体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吸入人体 78% 21% 0.03%呼出人体 78% 16% 4%(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2)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 减少了, 增加了,这说明人体呼吸时,需要 ,不需要 。【答案】(1)肺(2)氧气;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解析】【分析】(1)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吸入的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到达肺泡——肺泡是肺内微小的囊状结构,数量极多且壁薄,周围环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肺泡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高)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扩散到肺泡内,随后随呼气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完成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并排出代谢废物。(2)结合表格数据,吸入气体中氧气占21%,呼出气体中降至16%,说明氧气减少;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仅占0.03%,呼出气体中升至4%,说明二氧化碳增加。这一变化是人体呼吸作用的结果:肺部气体交换时,人体吸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细胞代谢产生能量;同时,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体外,因此人体需要氧气、不需要过多二氧化碳。(1)人体呼吸时,吸进含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肺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气体交换的场所。(2)人体呼吸时,吸进含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这说明人体呼吸时,需要氧气,不需要二氧化碳。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