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五上·丰润期中)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 、 是最重要的光源。2.(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由空气 入水中时,光的 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 现象。3.(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 、 、 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有: 、沉积岩、 。4.(2024五上·丰润期中)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光的 形成的,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 原理制作的。5.(2024五上·丰润期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 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 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6.(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面的岩石、沙土在 、 、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 。斜坡上有无 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7.(2024五上·丰润期中)月光、镜子给人感觉很亮,所以它们是光源。( )8.(2024五上·丰润期中)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 )9.(2024五上·丰润期中)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10.(2024五上·丰润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日食。( )11.(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12.(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13.(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14.(2024五上·丰润期中)直接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去看太阳,可以观察的更清楚。 ( )15.(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固定不变的。( )16.(2024五上·丰润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沙漠。( )17.(2024五上·丰润期中)(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A.夜视仪 B.放大镜 C.平面镜18.(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镜子 B.桌子 C.太阳19.(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浮石 B.页岩 C.大理岩20.(2024五上·丰润期中)在光的反射实验中,反射角( )入射角。A.大于 B.等于 C.小于21.(2024五上·丰润期中)快速旋转红、绿、蓝三色的彩色轮,能看到彩色轮的颜色变成了( )色。A.白 B.橙 C.黑22.(2024五上·丰润期中)我们在做光的传播实验时,通常用( )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A.镜子 B.烟雾 C.白纸23.(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 )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A.地震 B.火山喷发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24.(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面的三种情况,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水中的筷子“变折”B.路灯下的影子C.从汽车后视镜看到后面的车25.(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震带来的灾害不包括( )。A.地面出现裂缝、塌陷B.山体滑坡C.烧毁森林26.(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71% B.29% C.50%27.(2024五上·丰润期中)请将下面的地形地貌与对应的形成的主要原因连起来。弯曲的岩层 水的作用(沉积)长白山天池 风的作用(侵蚀)敦煌的雅丹地貌 地震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火山喷发28.(2024五上·丰润期中)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实验,他们准备了四张相同的矩形卡纸,且在1、2、3号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请仔细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1)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1),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2),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选填“能”或“不能”)(2)在图1中,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这时,在纸屏上 看到光斑。(选填“能”或“不能”)(3)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 传播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光源;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被定义为光源。在众多光源中,太阳是最重要的:从自然角度,它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生命存在、植物光合作用、气候形成的基础;从人类生活角度,太阳是最普遍的天然光源,影响着昼夜交替、日常活动及能源利用。此外,光源还包括人造光源,但太阳作为天然且不可替代的核心光源,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具有根本性意义。2.【答案】斜射;路线;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和水的光传播速度不同,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即为光的折射。若光垂直射入水面,传播路线则不改变。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筷子插入水中看似“折断”、池水变浅的视觉效果,均源于此原理。光的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重要特性,在放大镜、照相机镜头等光学仪器的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3.【答案】地壳;地幔;地核;岩浆岩;变质岩【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按深度从浅到深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岩浆主要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地核是地球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分三类: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形成;变质岩由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4.【答案】反射;反射【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照镜子时,光线照射到我们身上后反射到镜面,镜面再将光线反射回人眼,人因此看到镜中的像,这一过程由光的反射形成,属于镜面反射。潜望镜的核心原理同样是光的反射。其内部装有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光线先照射到上方平面镜,经反射后传递到下方平面镜,再反射进入人眼,从而让使用者在隐蔽位置观察到上方或远处的物体,两次反射均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光的反射定律。5.【答案】声音;光【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形态为向四周扩散的波,光则在同一种介质里沿直线行进。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才会出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 —— 声音可凭借波的特性绕过障碍物传递,光却因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无法绕过障碍物被人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光在同种介质中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一现象恰好印证了二者的差异:声音能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光却受传播方式限制,无法绕过障碍物,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人。6.【答案】水;风;侵蚀;植物【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地面的岩石、沙土在风力、水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破碎、磨损并被搬运离开原位置,这一过程称为侵蚀。风力可吹走松散沙土,水力能冲刷岩石和土壤,重力则使斜坡上的岩土下滑。斜坡上的植被对侵蚀程度影响显著: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岩土松动;枝叶可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面,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轻侵蚀;若缺乏植被,土壤裸露,易被风力、水力快速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7.【答案】错误【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而月光和镜子的光亮并非自身产生。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形成的,镜子则是通过反射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才显得明亮,二者均属于光的反射体,并非自身发光。若仅因“感觉很亮”就判定为光源,会违背光源的科学定义,因此该说法错误。8.【答案】错误【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坏处,也有好处。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会使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但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9.【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普遍现象,任何物体都能反射照射到其表面的光,区别仅在于反射类型不同。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平行且集中;而粗糙物体表面会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分散。但无论反射情况如何,“能反射光”这一本质属性对所有物体均成立,因此该说法正确。10.【答案】错误【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同。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使地球上部分区域看不到太阳的现象。而月球运行至地球阴影中时,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导致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此时发生的是月食。题干混淆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故说法错误。11.【答案】正确【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我们要学会自我防护。12.【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的传播遵循 “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的规律。当光未受到任何物体的阻挡、反射、折射,也未进入不同性质或不均匀的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能一直保持原方向持续传播。题干中 “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 的表述,恰好对应了光在无外界干扰、处于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状态,符合光的传播基本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13.【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表明,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但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重合,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传播方向不改变。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介质,但光垂直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满足“垂直入射不偏折”的条件,因此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该说法正确。14.【答案】错误【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我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我们不能直接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去看太阳,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损伤。题目说法错误。15.【答案】错误【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处于持续变化中,主要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内力作用(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震)能使地表隆起形成山脉、高原,或凹陷形成盆地、海沟;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蚀、风力搬运、冰川堆积)则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例如,喜马拉雅山因板块挤压仍在升高,黄河三角洲因泥沙沉积不断扩大。这些现象均证明地形并非固定不变,故题干说法错误。16.【答案】错误【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在地表形态的演变中,水流、风力等外力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塑造出沙洲与戈壁滩这两种独特景观。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17.【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A.夜视仪正确。它利用人眼不可见的红外线,通过光电转换装置将红外线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再经处理形成可见图像,实现 “黑暗中视物”。B.放大镜错误。其原理是光的折射,仅能放大可见光线照射下的物体,无法在黑暗中工作。C.平面镜错误。它通过光的反射成像,依赖外界可见光,黑暗中无光线可反射,无法成像。故答案为A。18.【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而非反射或折射其他物体光线的物体。A.镜子错误。镜子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镜子“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外界的光线。B.桌子错误。桌子同样不具备自主发光能力,我们能看见它,是其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C.太阳正确。太阳内部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产生能量,能自主发光发热,符合光源的定义。故答案为C。19.【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A.浮石正确。它是火山喷发时,岩浆迅速冷却、内部气体膨胀形成的多孔岩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B.页岩错误。它由黏土、泥沙等沉积物经长期压实、胶结形成,层理明显,属于沉积岩。C.大理岩 错误。它是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故答案为A。20.【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其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里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非与反射面的夹角。无论反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只要是光的反射现象,这一规律均成立。例如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原理等,均基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因此A和C的表述均错误。故答案为B。21.【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这一现象基于光的三原色原理,红、绿、蓝是三种基本色光,它们无法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当三色轮快速旋转时,三种色光在人眼中产生“视觉暂留” 效应,三种色光的视觉信号在大脑中叠加,最终混合形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呈现白色。B是红、黄混合色,C是无光状态,均不符合色光混合规律。故答案为A。22.【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光线本身不可见,需借助介质反射或散射光线才能被观察到。A.镜子错误。镜子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无法显示光原本的传播路径。B.烟雾正确。烟雾中的微小颗粒会对光线产生漫反射,使原本不可见的光路被“照亮”,从而清晰显示光的直线传播轨迹。C.白纸错误。白纸虽能反射光线,但仅能显示光照射到的区域,无法呈现光从光源到纸面的完整传播路径。故答案为B。23.【答案】C【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而外部作用力也会改变地表。A.地震正确。是地壳岩石在内部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或错动引发的振动,属于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B.火山喷发正确。是地球内部岩浆等物质通过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由内部运动驱动。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错误。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长期冲刷、侵蚀黄土层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等地球外部作用力导致,与内部运动无关。故答案为C。24.【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A.筷子在水中“折”了属于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B.路灯下的人影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不符合题意;C.汽车的反射镜运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25.【答案】C【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发的振动,其直接或间接灾害多与地壳运动、地表破坏相关。A.地面出现裂缝、塌陷正确。地震时地壳岩层破裂、错动,会直接导致地表开裂、局部塌陷,属于典型地震灾害。B.山体滑坡正确。地震的震动会破坏山体岩土的稳定性,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C.烧毁森林错误。森林烧毁多由人为火灾、雷击火等引起,地震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森林燃烧。若地震引发油气管泄漏、电气短路等间接起火,需特定条件,并非地震必然或典型灾害,故不属于地震带来的灾害范畴。故答案为C。26.【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又称为水的星球。具体来说,海洋大约覆盖了地球表面 71% 的区域,而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 29% 左右。通过这样的比例对比不难发现,海洋的面积明显比陆地大得多。所以,正确答案是 A。27.【答案】【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弯曲的岩层:地震由地壳板块挤压、错动引发,强大的内力会使原本平直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因岩浆冷却收缩形成洼地,积水后形成的火山口湖。敦煌雅丹地貌:西北干旱地区风力强劲,长期吹蚀、磨蚀地表岩石,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雅丹地貌。黄河入海口沙洲: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后,水流变缓,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河口沙洲。28.【答案】(1)能;不能(2)不能(3)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只有当1、2、3号卡纸上的小孔与手电筒光源、纸屏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光线才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观察可知,图1中小孔都在一条直线,光能够透过小孔到达屏;图2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不能透过小孔到达屏。(2)光的传播规律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图1中当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时,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不能透过小孔,所以不能在屏上看到光斑。(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在图1中,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最终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继续直线前进,最终在纸屏上形成光斑。在图2中,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最终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这是因为2号卡纸上的小孔没有对准1和3号卡纸上的小孔,光无法通过2号卡纸的小孔继续直线传播到纸屏上。(2)在图1中,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这时,在纸屏上不能看到光斑。这是因为移动了3号卡纸后,小孔不再对准原来的光线路径,光无法通过新的位置到达纸屏。(3)通过这些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实验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即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1 / 1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五上·丰润期中)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 、 是最重要的光源。【答案】光源;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被定义为光源。在众多光源中,太阳是最重要的:从自然角度,它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生命存在、植物光合作用、气候形成的基础;从人类生活角度,太阳是最普遍的天然光源,影响着昼夜交替、日常活动及能源利用。此外,光源还包括人造光源,但太阳作为天然且不可替代的核心光源,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具有根本性意义。2.(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由空气 入水中时,光的 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 现象。【答案】斜射;路线;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和水的光传播速度不同,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即为光的折射。若光垂直射入水面,传播路线则不改变。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筷子插入水中看似“折断”、池水变浅的视觉效果,均源于此原理。光的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重要特性,在放大镜、照相机镜头等光学仪器的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3.(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 、 、 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有: 、沉积岩、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岩浆岩;变质岩【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按深度从浅到深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岩浆主要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地核是地球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分三类: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形成;变质岩由原有岩石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4.(2024五上·丰润期中)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光的 形成的,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 原理制作的。【答案】反射;反射【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照镜子时,光线照射到我们身上后反射到镜面,镜面再将光线反射回人眼,人因此看到镜中的像,这一过程由光的反射形成,属于镜面反射。潜望镜的核心原理同样是光的反射。其内部装有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光线先照射到上方平面镜,经反射后传递到下方平面镜,再反射进入人眼,从而让使用者在隐蔽位置观察到上方或远处的物体,两次反射均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光的反射定律。5.(2024五上·丰润期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 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 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答案】声音;光【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形态为向四周扩散的波,光则在同一种介质里沿直线行进。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才会出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 —— 声音可凭借波的特性绕过障碍物传递,光却因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无法绕过障碍物被人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光在同种介质中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一现象恰好印证了二者的差异:声音能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光却受传播方式限制,无法绕过障碍物,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人。6.(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面的岩石、沙土在 、 、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 。斜坡上有无 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答案】水;风;侵蚀;植物【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地面的岩石、沙土在风力、水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破碎、磨损并被搬运离开原位置,这一过程称为侵蚀。风力可吹走松散沙土,水力能冲刷岩石和土壤,重力则使斜坡上的岩土下滑。斜坡上的植被对侵蚀程度影响显著: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岩土松动;枝叶可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面,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轻侵蚀;若缺乏植被,土壤裸露,易被风力、水力快速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7.(2024五上·丰润期中)月光、镜子给人感觉很亮,所以它们是光源。(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而月光和镜子的光亮并非自身产生。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形成的,镜子则是通过反射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才显得明亮,二者均属于光的反射体,并非自身发光。若仅因“感觉很亮”就判定为光源,会违背光源的科学定义,因此该说法错误。8.(2024五上·丰润期中)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 )【答案】错误【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坏处,也有好处。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会使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但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9.(2024五上·丰润期中)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普遍现象,任何物体都能反射照射到其表面的光,区别仅在于反射类型不同。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平行且集中;而粗糙物体表面会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分散。但无论反射情况如何,“能反射光”这一本质属性对所有物体均成立,因此该说法正确。10.(2024五上·丰润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日食。( )【答案】错误【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同。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使地球上部分区域看不到太阳的现象。而月球运行至地球阴影中时,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导致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此时发生的是月食。题干混淆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故说法错误。11.(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我们要学会自我防护。12.(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的传播遵循 “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的规律。当光未受到任何物体的阻挡、反射、折射,也未进入不同性质或不均匀的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能一直保持原方向持续传播。题干中 “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 的表述,恰好对应了光在无外界干扰、处于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状态,符合光的传播基本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13.(2024五上·丰润期中)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表明,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但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重合,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传播方向不改变。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介质,但光垂直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满足“垂直入射不偏折”的条件,因此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该说法正确。14.(2024五上·丰润期中)直接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去看太阳,可以观察的更清楚。 ( )【答案】错误【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我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我们不能直接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去看太阳,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损伤。题目说法错误。15.(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处于持续变化中,主要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内力作用(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震)能使地表隆起形成山脉、高原,或凹陷形成盆地、海沟;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蚀、风力搬运、冰川堆积)则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例如,喜马拉雅山因板块挤压仍在升高,黄河三角洲因泥沙沉积不断扩大。这些现象均证明地形并非固定不变,故题干说法错误。16.(2024五上·丰润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沙漠。( )【答案】错误【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在地表形态的演变中,水流、风力等外力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塑造出沙洲与戈壁滩这两种独特景观。沙洲就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17.(2024五上·丰润期中)( )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A.夜视仪 B.放大镜 C.平面镜【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A.夜视仪正确。它利用人眼不可见的红外线,通过光电转换装置将红外线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再经处理形成可见图像,实现 “黑暗中视物”。B.放大镜错误。其原理是光的折射,仅能放大可见光线照射下的物体,无法在黑暗中工作。C.平面镜错误。它通过光的反射成像,依赖外界可见光,黑暗中无光线可反射,无法成像。故答案为A。18.(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镜子 B.桌子 C.太阳【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而非反射或折射其他物体光线的物体。A.镜子错误。镜子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镜子“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外界的光线。B.桌子错误。桌子同样不具备自主发光能力,我们能看见它,是其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C.太阳正确。太阳内部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产生能量,能自主发光发热,符合光源的定义。故答案为C。19.(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浮石 B.页岩 C.大理岩【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A.浮石正确。它是火山喷发时,岩浆迅速冷却、内部气体膨胀形成的多孔岩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B.页岩错误。它由黏土、泥沙等沉积物经长期压实、胶结形成,层理明显,属于沉积岩。C.大理岩 错误。它是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故答案为A。20.(2024五上·丰润期中)在光的反射实验中,反射角( )入射角。A.大于 B.等于 C.小于【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其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里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非与反射面的夹角。无论反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只要是光的反射现象,这一规律均成立。例如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原理等,均基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因此A和C的表述均错误。故答案为B。21.(2024五上·丰润期中)快速旋转红、绿、蓝三色的彩色轮,能看到彩色轮的颜色变成了( )色。A.白 B.橙 C.黑【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这一现象基于光的三原色原理,红、绿、蓝是三种基本色光,它们无法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光。当三色轮快速旋转时,三种色光在人眼中产生“视觉暂留” 效应,三种色光的视觉信号在大脑中叠加,最终混合形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呈现白色。B是红、黄混合色,C是无光状态,均不符合色光混合规律。故答案为A。22.(2024五上·丰润期中)我们在做光的传播实验时,通常用( )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A.镜子 B.烟雾 C.白纸【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光线本身不可见,需借助介质反射或散射光线才能被观察到。A.镜子错误。镜子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无法显示光原本的传播路径。B.烟雾正确。烟雾中的微小颗粒会对光线产生漫反射,使原本不可见的光路被“照亮”,从而清晰显示光的直线传播轨迹。C.白纸错误。白纸虽能反射光线,但仅能显示光照射到的区域,无法呈现光从光源到纸面的完整传播路径。故答案为B。23.(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 )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A.地震 B.火山喷发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答案】C【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地球内部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而外部作用力也会改变地表。A.地震正确。是地壳岩石在内部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或错动引发的振动,属于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B.火山喷发正确。是地球内部岩浆等物质通过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由内部运动驱动。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错误。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长期冲刷、侵蚀黄土层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等地球外部作用力导致,与内部运动无关。故答案为C。24.(2024五上·丰润期中)下面的三种情况,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水中的筷子“变折”B.路灯下的影子C.从汽车后视镜看到后面的车【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A.筷子在水中“折”了属于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B.路灯下的人影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不符合题意;C.汽车的反射镜运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25.(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震带来的灾害不包括( )。A.地面出现裂缝、塌陷B.山体滑坡C.烧毁森林【答案】C【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发的振动,其直接或间接灾害多与地壳运动、地表破坏相关。A.地面出现裂缝、塌陷正确。地震时地壳岩层破裂、错动,会直接导致地表开裂、局部塌陷,属于典型地震灾害。B.山体滑坡正确。地震的震动会破坏山体岩土的稳定性,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C.烧毁森林错误。森林烧毁多由人为火灾、雷击火等引起,地震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森林燃烧。若地震引发油气管泄漏、电气短路等间接起火,需特定条件,并非地震必然或典型灾害,故不属于地震带来的灾害范畴。故答案为C。26.(2024五上·丰润期中)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71% B.29% C.50%【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地球又称为水的星球。具体来说,海洋大约覆盖了地球表面 71% 的区域,而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 29% 左右。通过这样的比例对比不难发现,海洋的面积明显比陆地大得多。所以,正确答案是 A。27.(2024五上·丰润期中)请将下面的地形地貌与对应的形成的主要原因连起来。弯曲的岩层 水的作用(沉积)长白山天池 风的作用(侵蚀)敦煌的雅丹地貌 地震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火山喷发【答案】【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弯曲的岩层:地震由地壳板块挤压、错动引发,强大的内力会使原本平直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因岩浆冷却收缩形成洼地,积水后形成的火山口湖。敦煌雅丹地貌:西北干旱地区风力强劲,长期吹蚀、磨蚀地表岩石,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雅丹地貌。黄河入海口沙洲: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后,水流变缓,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河口沙洲。28.(2024五上·丰润期中)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实验,他们准备了四张相同的矩形卡纸,且在1、2、3号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请仔细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1)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1),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2),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选填“能”或“不能”)(2)在图1中,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这时,在纸屏上 看到光斑。(选填“能”或“不能”)(3)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 传播的。【答案】(1)能;不能(2)不能(3)直线【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只有当1、2、3号卡纸上的小孔与手电筒光源、纸屏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光线才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观察可知,图1中小孔都在一条直线,光能够透过小孔到达屏;图2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不能透过小孔到达屏。(2)光的传播规律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图1中当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时,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不能透过小孔,所以不能在屏上看到光斑。(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在图1中,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最终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继续直线前进,最终在纸屏上形成光斑。在图2中,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最终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这是因为2号卡纸上的小孔没有对准1和3号卡纸上的小孔,光无法通过2号卡纸的小孔继续直线传播到纸屏上。(2)在图1中,将第3张卡纸向左移动1厘米,让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小孔射进。这时,在纸屏上不能看到光斑。这是因为移动了3号卡纸后,小孔不再对准原来的光线路径,光无法通过新的位置到达纸屏。(3)通过这些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实验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即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