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25年新八上生物冀少版全册知识点
第四单元疾病预防与人体健康
第一章传染病与免疫
(


节常见的传染病
)
1、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乙肝、艾滋病、 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蛔虫病、肺结核、灰指甲。 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2、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3、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4、传染病的分类: ①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
②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 ③血液传染病:乙肝、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
④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不仅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还导致制造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 成严重破坏。但同时,传染病的监控和预防促进了新型疫苗的研发,推动了生物 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数据科学、数字技术的发展。某些传染病会对社会、经济 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 制传染源: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管理、喷洒消毒药水。保护易感人群: 打预防针和锻炼身体。
2、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
3、冠心病形成的原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
4、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凡是有心绞痛的人应随身携带 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等药品。
5、癌症:又名恶性肿瘤,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几乎所有组织、器官都有可能 发生癌变。
6、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是肺癌;在农村中,排第一位的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儿 童 中 ,排第一位的是白血病。 (白血病治疗的方法是骨髓移植。)
7、导致细胞癌变的因素:
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
化学致癌因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防腐剂)
病毒致癌因子( 乙肝病毒,疱疹病毒)
8、癌症的治疗方法:外科疗法(手术切除肿瘤);化学疗法(使用抗癌物质);
放射疗法(向癌变部位施放射线。)
9、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生来就有的,并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 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但作用力 较弱。
11、第三道防线又叫特异性免疫。
特点:后天获得的,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作用力较强。
12、 在第三道防线中:免疫器官:脾、扁桃体、淋巴结。免疫细胞:主要是淋 巴细胞。抗体: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先产 生抗原后产生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会产生抗体 (抵抗 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抗原,特定的抗原对应特定的抗 体,当特定的抗体消灭特定的抗原后,部分抗体仍然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入侵 的时候,存在人体内的抗体就迅速发生作用并消灭它们,因此,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
患第二次。(但感冒不 一样,原因是感冒病毒在随时发生变异。)
(
第三节:免疫
)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淋巴结、骨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 ( 免疫球蛋白)。
2、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4、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侵入体内的各种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
5、第二道防线中的溶菌酶,能溶解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死亡。
6、对花粉过敏是免疫系统过于敏感。
7、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 得的,它通常只能对某一的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8、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第三道防线来实现的。
9、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0、特异性免疫针对性很强,能选择性地将第二道防线未杀灭的病原体消灭。
11、病毒经过特殊处理制成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病毒的物质, 这 种物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抗原与抗体的区分(书101页)
1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
13、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人体内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 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第四节预防接种
1、疫苗是将病原体或其特定的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 制成的免疫制剂,用来预防该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2、我国规定一岁以下的儿童接种四种疫苗:卡介苗(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百 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疫苗。
3、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第二章生活习惯与健康
第一节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一、非传染病
急性白血病的性质: 恶性疾病,属于非传染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发热、贫血、骨关节疼痛、鼻出血等,病情发展迅速,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常见非传染性疾病: 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以及哮喘、气管炎等 。
(
二、危害及致病原因
)
常见类型:肺癌、肝癌、白血病、胃癌、食道癌、淋巴癌等 。
对人体的危害:肺癌:引起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肝癌:导致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并引发并发症;
白血病:对人体骨髓造血和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共性危害:癌细胞不受机体控制,不断分裂增殖,除危害器官本身外,还 会 远 距 离转移,侵害其他组织、器官,严重时导致死亡。
致病因素:行为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代谢因素和感染因素(如吸烟诱发 肺癌,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甲醛是白血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
三、心血管疾病
)
诱发因素: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运动少,情绪长期不稳定等 。
危害:导致人体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影响组织、器官供氧,严重时威胁生命。
四、糖尿病
诱发因素:长期暴饮暴食、膳食不均衡、睡眠时间不足、运动少等不良生活方式。
症状及危害:血液中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储存,出现血糖增高、多饮、多尿、 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病情发展会导致多器官损伤,诱发多种并发症。
五、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性特点及影响
共性特点:不具有传染性,通常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
主要危害:对人体健康:严重危害(如癌症、心血管疾病);
对社会家庭: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导致医疗和劳动力等资源紧张。
应对原则: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可有效控制。
(
六、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生活方式
)
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不吃变质食品,少吃腌、炸、熏、烤食物;
保持健康体重,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坚持每天锻炼,保证足够睡眠; 形成健康生活作息,保持乐观心态;远离辐射、化学物质等致癌因素。
第二节拒绝毒品
1、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酒精中毒。
2、长期大量吸烟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对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 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香烟中含有尼古丁是致癌物质之一。
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 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
4、常见的毒品有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冰毒、摇头丸、可卡因等。 其中鸦片是以罂粟为原料制成的。
5、吸毒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严重损伤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影 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生出畸形儿等。还可能 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吸毒成瘾的原因:外来毒品中的吗啡肽代替了人脑中类吗啡肽,减少或抑制类 吗啡肽的分泌,只能靠摄入外界的吗啡肽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第三节合理用药
√ 概念: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 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 良影响或危害。
√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项 目 特点 标识 举例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 并按医嘱服用 Rx 青霉素
非处方药 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 OTC 小柴胡颗粒
√ 安全用药
使用药物前, 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 用途(功能与主治)、 不良反应( 副 作 用 )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以 及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
第 四 节

康 生

)
(
一、体重方面
)
1.体重不正常的表现:消瘦、超重或肥胖。
2.造成体重不正常的主要原因:膳食结构不台理、不良饮食习惯或运动不足等
3.不同营养摄入对体重的影响:饮食中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易导致消瘦。 糖类、脂类营养物质摄入过多,易出现超重和肥胖。
4.保持健康体重的方法:科学饮食、均衡营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
二、身体发育方面
)
1.评估身体发育状况的依据:与高和体重
2.健康体重的重要性:是身体健康的组成部分;过于消瘦或肥胖都会影响青少年身体 健 康,且青少年肥胖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空切相关,
(
三、生活方面
)
1.影响身体健康的显著因素:生活方式,
2.我国倡导的“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
三减:减盐、减油、减糖:
0 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3.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能够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4.青少年应养成的健康生活习惯:科学规划个人生活,合理作息,均衡营养,坚持
参加体育运动.
第五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
种子的结构
种皮和果皮
一胚乳
子叶
一胚芽
(

)胚轴 胚根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探究实验P3)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且胚是活的,度过休眠期的
2、若提供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种子仍不萌发,则应从自身条件方面找 原 因 。
(
坯芽

高成芽
形成
墨和叶
)3、种子萌发的过程:
艳 伸长
(



发育
器失
) (
胚根、胚防,胚轴
) (



)种子萌发时,首先会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 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 根、胚 芽、胚 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 轴伸 长 ( 发
育 成根和茎的连接部位) 胚 芽发 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4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7)
①在农业生产上,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如果发芽率低,就要另选良种,否 则会造成减产。使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
②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以样本的检测结果 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
③“抽样检测”的要求:①样本大小要合适;②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随机取样,不能凭主观想法挑选样本;③检测的方法要科学,如在检测种子发芽率时, 应当给种子萌发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 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否 则 检 测的结果就会不准确。
④在培养皿内铺2-4层滤纸或纱布,加入适量的水,使滤纸或纱布湿润(为种子 萌发提供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然后均匀的摆上100粒种 子。
⑤给种子萌发提供适宜温度的方法: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箱中。
⑥每天观察一次,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⑦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 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⑧重复测定 2 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
第二节
根的生长
)
一 、根尖的结构
1. 根尖的定义:从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根尖是根生长的主要部位。
2. 根尖结构、功能
(
停止伸长,开始


, 形



( 外
)


管 ( 内
)




,细胞迅速伸
长,是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较






细胞较大,排列
疏松
细胞壁

, 有
大液泡
1
、成熟

2、
伸长区
分生区
4

根冠
吸收水

和无机盐
迅速伸长
分裂
增生
保护
5
6
8
)
观察项目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细胞大小 较大 较小 较大 最大
细胞形状 不规则 近似正方体 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
排列状况 不整齐 紧 密,整齐 较整齐,疏松 较整齐,疏松
特点 壁薄核大质 浓 生长最快的部分 停止伸长,开始分化形成 导管和根毛
功能作用 保护 作用 分裂增生 伸长(部分吸收功 能 ) 吸收水和无机盐
3. 应 用
带土移栽:可以保护根尖,利于成活。(保护幼根和根毛)
二、根的生长
1.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 根生长的原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多和伸长区细胞长度的增加使 根不断向地 下延伸。
3. 根生长的方向性: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第三节 芽的发育
一 、芽的分类
植物的芽有不同类型,按着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 侧芽。
按将来发育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叶芽将来发育成枝条,花芽将来发育成花,混合芽将来发育成枝条和花。 花芽、混合芽通常比叶芽肥大,比较容易区分。
二 、叶芽的发育
名称 作用
生长点 不断分裂使芽轴伸长。分裂增生。
叶 原基 发育成幼叶
幼叶 发育成叶
芽轴 发育成芽
芽原基 发育成侧芽
生长点
叶原基 幼叶
芽原基
芽轴
顶芽

侧芽一
茎一
叶芽结构示意图 杨的枝条
第四节开花结果
桃花主要由尊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 花粉,花粉能产生精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是雌荔的主要部分,子 房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加图片,桃花的结构)
(
柱头一
雄蕊


雌蕊花柱
萼片
子房




珠孔
胚珠


花瓣
)
1. 植物开花后,成熟的花药自动裂开,花 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 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 粉。
2. 自 花 传 粉: 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如小麦、水稻、豌豆、拟南芥。 异花传粉:不同花之间完成传粉。
绝大多数植物进行异花传粉,产生的后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 适应性。
3. 在农业上,风力不足或昆虫缺乏导致传粉不足时,需要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来 增 产。在接受花粉的雄蕊成熟之前去雄,防止自花传粉的发生。去雄后套 袋,防止其他 花粉的干扰。
4. 受精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在柱头上黏 液的刺激下长出花粉管。花粉管进入 胚珠后 ,顶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 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 精 ) , 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结合形成受精的中央细胞。
5. 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这是绿色开花植 物 ( 也 叫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6.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是生物界最 重要的生殖方式。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能产生更多的变 异,能适应更加 复杂的环境。
第 1 1 页 共 2 2 页
7. 受精过程示意图
(
花粉管
中央细胞
子房壁
胚珠
精子

细胞
)
8. 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的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子房逐渐膨大。其 中 ,子 房 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 胚。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9. 向日葵、玉米等植物,每个子房里面只有一 枚胚珠,因此每个果实里面只有 粒种子;花生、番茄等植物,每个子房里面有多个胚珠,每个果实里面就含有多粒种 子。
10. 双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 胚芽、胚 轴、胚根、子叶,子 叶两片, 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将胚乳内的营养物质转移到子叶中,因 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中没有胚乳。
11. 单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胚、胚 乳,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 叶,子 叶 一 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
12. 玉米的种子和果皮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分离。因此, 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 实。
13. 菜豆种子(双子叶植物)的结构:
(
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
2
种皮
—3
4
5-
6-
-1种脐
7
)
第 1 2 页 共 2 2 页
14. 玉米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结构
1 果皮和种皮
2 胚乳
3 子 吐
(
7

)4 胚芽
5 _ 胚 轴
6 胚根
第二章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第一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
一、根对水分的吸收
1. 植物的根、茎、叶都能吸水。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主要在根
尖进行。
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 强。
2. 根适于吸水的结构特点:
(1) 成熟区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2) 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适于吸水;
(3) 成熟区的上部形成了中空的导管,适于运输水分。
所以根尖的成熟区吸水能力最强。这体现 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 应 用:浇水必须浇透,因为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根尖通常在土壤的较深处。
(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三、吸水途径过程
吸水过程:土壤溶液 — — 根毛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一 根毛相邻细胞——导管——植物体的各部位。
四、应用
1. 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根不但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造成烧苗。
2. 合理灌溉: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浇水量应有所不同。
第二节 蒸腾作用与水的散失
1、①植物体靠根尖的成熟区吸收水分;
②靠根、茎、叶内的导 管运 输水分;
③靠叶片表皮的气孔散失水分(即蒸腾作用)
2、水分的吸收:①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②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③根毛的意义: 增大了吸收水的面积,提高了根吸收水的效率。
3、水分的运输: (P23)
① 水 分及其内溶解的无机盐是通过根、茎、叶内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到植物 体的各个部分的。
②运输的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
③导管:A、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这些细胞没有细 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 一根中空的管道; B 、 “导管” 属于输导组织;
4、蒸腾作用(水分的散失)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P23)
5、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 行的。
第14 页共22 页
6、叶片的结构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

上表皮—
叶肉
叶脉一

下表


气孔
迎春花的叶
迎春花的叶横切
面显微照片(染
色,放大100倍)
)
图3-15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及横切面显徽照片
7、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操作步骤
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②右手捏 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图中 (P24) 虚 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目的:使材料切的薄而完整。)③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 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④用毛笔蘸出最 薄 的 一 片,制成临时切片。
8、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P24)
9、叶片由 表皮、叶脉、叶肉 构成。 (P25)
(1) 表 皮:
①表皮为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
胞组成。
②表皮上分布有散失水分的门户——气 孔。(一般情况下,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 多)
(2) 叶 肉:
①叶肉为营养组织,能制造有机物。
②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使叶片呈现绿色。
(3) 叶 脉:
①叶脉为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
②叶脉起支持和输导作用。
10、能够使叶片呈现绿色的叶绿体存在于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中,表皮细胞中无叶绿体。
11、气孔(气孔分布在表皮上)
(1)构成: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半月形的)围成的空腔。
(2)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 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要通过气孔进行。)
(3) 气孔的开闭: 由保卫细胞控 制。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是能够调节的,气 孔
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4) 下表皮的 气孔多,上表皮的气孔少;
12 、植物吸收的水分的去向 (P26)
植物吸收的水分, 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叶肉细胞,其
中一部分被叶肉细胞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的绝大部分通 过
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意义:①促进水分的吸收,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②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13、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部,其动力来自叶的蒸腾作用。
14 、“ 蒸腾作用”原理应用:
①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②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③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 阳。以上做法的目的是: 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
第三章
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
(
第一节光合作用
)
(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
1、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淀粉
1. 实验过程:
(1)把盆栽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2)选 一 个叶片 . 把 一 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遮光纸遮起来 . 放在阳光下照射2-3h.
(3) 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纸,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4)叶片变黄白色, 清水漂洗,滴加碘液,
第16 页共22页
(5)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2. 目 的
暗处理目的: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部分遮光的目的: 形成对照。
叶片在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水浴加热的目的:酒精沸点低,直接加热不但蒸发快而且容易引燃。
滴加碘液目的: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实验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扔为黄白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 分产生了淀粉。
3. 实验结论:
(1)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
(2)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二——氧气
1. 现象:快要熄灭的火柴复燃。
2. 结论: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 光合作用意义: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小结: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
二、应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
)
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可 以使作物增产,措施合理密植、立体种植。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也可以提高产量,措施地膜覆盖、塑料大棚。
(
三、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氢氧化钠溶液 水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 原理: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2. 现象:盛有清水装置中的叶片产生了淀粉,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装置中的叶片没 有产生淀粉。
3. 结论: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 应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使光合作用效率显著增强,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5.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有利
于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
6. 拓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方法:
(1)施加有机费或碳酸氢铵肥;
(2)控制种植密度,保持良好通风;
(3)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四、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这说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
原料。
小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
五、光合作用的场所
1、观察叶片结构
叶片有哪些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①表皮细胞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
②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体现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
叶脉
— 上表皮
一 导管
一筛管
叶肉
下表皮
气孔
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
(1) 表皮:保护组织。无叶绿体。 分 为上表皮(色深)和 下表皮(气孔多)
特点:①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
②表皮的外面常有一层角质层;
③表皮上分布着一些气孔,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
作用:表皮的结构既有利于光线透入,又能防止叶片内的水分过多散失,并对叶
片起保护作用。
(2) 叶肉:营养组织。有叶绿体。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特点:①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的叶 绿体比较多;
②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 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的叶绿体 比较少。
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3) 叶脉:输导组织。支持作用。 成束存在的细胞。有导管和筛 管。
特 点:①导 管能 将水和无机盐输送给叶肉;
②筛管能 够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送到其他器官。
2、光合作用
(1)定义: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
了能量的有机物 ( 主要是淀粉), 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3)两个转化:
一 是物质转化,即 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二 是能量转化, 即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光合作用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 5 ) 场 所 :叶绿体。
3、 应用
(1)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1)合理密植(2)立体农业初级形式:复种、间作、 套种。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
第二节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实验
1. 原理:黑纸包裹:排出光合作用的干扰。
2. 现象结论:
①点燃的木条立即熄灭,说明氧气被呼吸作用吸收了。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
二、呼吸作用
)
1. 定义:植物体吸入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叫做呼吸作用。
第20页共22 页
2. 场所:线粒体
3. 公式: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4.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 两个转化: 一是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二是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6. 呼吸作用意义:植物在呼吸过程中释放能量,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大部分能量以热量散失。呼吸作用一旦停止,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就会因缺乏能量而
终止。呼吸作用为植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关系: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
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因此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的。
(
四、影响因素
)
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水分、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的影响。
五 、应 用
促进呼吸作用: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抑制呼吸作用: 减少含水量、降低温度、降低氧含量、提高二氧化碳含量等( 例 如 低温保鲜,晒干保存)。
第三节 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1.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2、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促进作 用。) 意 义:(1) 促进水分的吸收,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2)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3)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对自然界的意义。
3、如何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①保护现有森林。如: 植树造林、节约用纸、不使用 一 次性筷子等。
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 及时关灯、不焚烧垃圾、绿色出行、减少煤和石油等
燃料的使用。
4、 碳中和:为实现碳中和,需要从以下两方面付出巨大努力。
一是实行节能减排能源转型, 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二是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保护,通过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还可以通过工程
技术手段,捕获和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5、从我做起,保护植被每年的3 月 1 2 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