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 课 古代埃及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古代埃及地图与文明发展时间轴,明确其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沿岸)与文明存续阶段,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金字塔考古报告、象形文字铭文,理解古代埃及文明成果的历史价值,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对比尼罗河与黄河对古代文明的滋养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文明起源的关联,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重难点 重点: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背景(尼罗河的地理作用);核心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法老专制统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金字塔作为 “法老陵墓” 与 “权力象征” 的双重意义;分析尼罗河定期泛滥对埃及农业、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3 分钟纪录片片段 —— 从尼罗河源头(东非高原)顺流而下,展现河水泛滥后肥沃的三角洲、矗立的金字塔群、忙碌的古埃及农夫,结尾定格在 “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 全景图。提问:①这条贯穿埃及的河流,为何被古埃及人称为 “母亲河”?②金字塔作为世界奇迹,背后蕴含着古埃及人怎样的智慧与社会逻辑? 通过沉浸式影像激发学生对古代埃及文明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与文明起源 (1)展示 “古代埃及地理位置动态地图”:标注尼罗河(上游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周边沙漠(利比亚沙漠、阿拉伯沙漠)、地中海与红海,讲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每年 6-10 月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淤泥,孕育了稳定的农业,为文明诞生提供物质基础。” 呈现古埃及农业场景壁画(农夫使用木犁耕作、灌溉渠分布图),结合史料 “尼罗河每年泛滥量稳定,古埃及人可精准预测播种与收获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如何推动埃及形成 “大一统的专制政权”(需统一组织灌溉、管理农业)。 (2)古代埃及文明的核心成果 分组探究 “三大文明成果”: 金字塔:展示胡夫金字塔剖面图(内部墓室、通道结构)、建造场景想象图,结合考古数据(塔身由 230 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约 2.5 吨),讨论 “金字塔体现的技术水平与社会动员能力”,明确其是法老权力(生前统治、死后永生)的象征。 象形文字:展示罗塞塔石碑图片(上部象形文字、中部世俗体、下部希腊文),讲解 “1822 年商博良通过希腊文破译象形文字,为研究埃及历史提供关键钥匙”,播放象形文字动画(如 “太阳”“尼罗河”“法老” 的文字演变)。 太阳历:呈现 “古埃及太阳历与公历对比表”,说明其根据尼罗河泛滥周期制定(一年 365 天,分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是人类最早的太阳历之一,对后世历法影响深远。 3、古代埃及的社会与统治 展示 “古埃及社会结构金字塔图”:顶端(法老,集神权、王权于一身)→上层(祭司、贵族、官员)→中层(工匠、商人)→底层(农民、奴隶),结合史料 “法老被视为‘太阳神阿蒙之子’,掌握立法、行政、军事大权”,分析: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何维护专制统治的稳定性。 多媒体课件运用 3D 模型互动:嵌入 “胡夫金字塔 3D 拆解模型”,学生可点击查看塔身石块堆砌逻辑、内部通道走向、墓室位置,搭配 “建造假说” 弹窗(如 “斜坡运输法”“杠杆吊装法”),直观理解工程难度。 史料图片库:设置 “古埃及文明专题相册”,包含壁画(如《纳米尔石板》记录统一战争)、文物(如法老金面具、象形文字泥板)、遗址(如底比斯神庙),每张图片附带 200 字解读(历史背景、文物价值)。 动画演示:制作 “尼罗河泛滥与农业循环动画”,以一年为周期,动态展示 “泛滥期(河水覆盖三角洲)→退潮期(淤泥沉积)→播种期(农夫耕作)→收获期(谷物堆积)”,标注关键时间节点与对应的社会活动(如法老主持 “开渠仪式”)。 (三)课堂小结 以 “自然 - 文明 - 权力” 为逻辑链梳理: 自然基础:尼罗河定期泛滥→稳定农业→物质积累。 文明成果:金字塔(权力象征)、象形文字(文化传承)、太阳历(生产指导)。 社会特征: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专制统治,层级分明的社会结构。 拓展提问:“对比古代埃及与古代中国(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对两种文明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有哪些相似与不同影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课 古代埃及 文明起源:尼罗河的赠礼 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贯穿 条件:定期泛滥→肥沃土壤→稳定农业 核心文明成果 金字塔:法老权力象征,工程奇迹 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破译,历史钥匙 太阳历:基于泛滥周期,影响后世历法 社会统治 政权:法老专制(神权+王权) 结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贵族→农民→奴隶)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两河流域地图与城邦分布,梳理从苏美尔城邦到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条文、楔形文字泥板,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法治传统与社会结构,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汉谟拉比法典》与中国《法经》(战国),认识古代不同文明的法治智慧,增强法治意识。
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阶级差异、财产保护)与历史地位;楔形文字的特点与传播。 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同态复仇原则背后的社会逻辑;分析两河流域 “城邦林立→多次统一” 的政治发展特点(与埃及长期统一对比)。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呈现两则文物图片 —— 左图为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记录苏美尔城邦粮食交易),右图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顶部浮雕(汉谟拉比从神手中接过权杖)。提问: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奇特文字,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两河流域的历史? 汉谟拉比从神手中接权的浮雕,暗示这部法典具有怎样的权威来源? 通过文物细节引发学生对两河流域 “文字与法律” 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城邦文明 展示 “古代两河流域动态地图”:标注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主要城邦(苏美尔的乌鲁克、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波斯湾,讲解:“两河流域缺乏天然屏障,易遭外族入侵,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先有苏美尔城邦林立(前 3500 年左右),后经阿卡德王国(首次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期鼎盛)多次统一。” 呈现苏美尔城邦遗址图片(乌鲁克白庙、城墙遗迹),结合史料 “苏美尔城邦有独立的神庙、军队、法律,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引导学生对比:“与古代埃及相比,两河流域城邦林立的政治特点,如何影响其文明发展(如更重视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意义 分组分析 “法典条文”(多媒体呈现节选): 阶级差异:“若贵族打贵族,罚银;若贵族打平民,平民需接受鞭刑,贵族无需赔偿”—— 明确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财产保护:“若盗窃他人牛、羊,需赔偿原主人 10 倍价值;若盗窃者无力赔偿,处死”—— 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严格保护。 同态复仇:“若工匠建造的房屋倒塌压死主人,工匠需被处死;若压死主人的奴隶,工匠需赔偿主人一个奴隶”—— 分析 “同态复仇” 的局限性(基于身份等级,非真正公平)与进步性(用法律替代私斗,稳定社会秩序)。 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实物图(现存巴黎卢浮宫),强调:“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提供了直接史料。” 三、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果 楔形文字:播放 “楔形文字书写动画”(用芦苇杆在湿泥板上刻写,笔画呈 “楔子状”),讲解:“楔形文字最初用于记录商业交易、神庙祭祀,后传播到周边地区(如赫梯、亚述),成为两河流域的‘通用文字’。” 科技成就:呈现 “两河流域天文观测泥板”(记录月相变化、行星运行)、“60 进制计数法示意图”(影响现代计时、角度计算),说明其在天文学、数学上的贡献。 多媒体课件运用 法典互动解读:制作 “《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分类检索系统”,按 “阶级关系”“财产纠纷”“婚姻家庭”“犯罪惩罚” 分类,点击每条条文弹出对应的情境插画(如 “贵族与平民纠纷”“盗窃牛羊案件”)与现代法律对比(如 “同态复仇与现代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差异”)。 政权更迭时间轴:设计 “两河流域政权演变动态时间轴”,从苏美尔城邦(前 3500 年)到古巴比伦王国(前 18 世纪),每个政权标注 “建立时间、核心区域、重要君主、灭亡原因”,搭配对应时期的文物图片(如阿卡德国王青铜像、汉谟拉比雕像)。 虚拟泥板书写:嵌入 “楔形文字书写小游戏”,学生可通过鼠标模拟芦苇杆在虚拟泥板上刻写简单文字(如 “国王”“河流”“粮食”),系统实时反馈书写是否规范,增强学习趣味性。 (三)课堂小结 以 “动荡与秩序:两河流域的文明逻辑” 为核心梳理: 1、政治发展:城邦林立→多次统一(阿卡德、巴比伦),动荡环境催生法治需求。 2、文明核心:《汉谟拉比法典》(成文法开端)、楔形文字(文化传播载体)、60 进制(科技遗产)。 3、历史启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不同文明的法治实践为现代法治提供借鉴。 4、拓展提问:“《汉谟拉比法典》中的‘阶级歧视’条款,与现代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怎样的进步?”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文明背景:两河与城邦 河流: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政治: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统一→古巴比伦鼎盛 核心成果:《汉谟拉比法典》(前18世纪) 特点:成文法、阶级性、同态复仇 内容:维护奴隶主利益,保护私有财产 地位:迄今已知第一部较完整成文法典 其他成就 文字:楔形文字(泥板书写,传播广泛) 科技:60进制、天文观测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3 课 古代印度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古代印度地图与文明发展时间轴,梳理从哈拉帕文明到孔雀王朝的历史脉络,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种姓制度史料、佛教教义文献,理解古代印度社会结构与宗教文化的特点,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对比佛教 “众生平等” 与中国儒家 “仁” 的思想,认识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包容意识。
重难点 重点: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与影响;佛教的创立(乔达摩 悉达多)、教义与传播。 难点:理解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如职业固化、社会矛盾);分析佛教教义与种姓制度的冲突,以及佛教能广泛传播的原因。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3 分钟动画短片 —— 描绘古代印度社会场景:婆罗门祭司主持祭祀、刹帝利国王带兵出征、吠舍商人贩卖货物、首陀罗农夫在田间劳作,结尾出现 “一位年轻人(乔达摩 悉达多)看到不同等级的人受苦,陷入沉思”。提问:动画中不同人群的职业与地位为何固定不变?这种社会制度被称为什么? 这位年轻人后来创立的宗教,如何试图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 通过动画情境引发学生对古代印度社会结构与宗教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展示 “古代印度动态地图”:标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摩亨佐 达罗遗址)、恒河流域(孔雀王朝核心区域)、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讲解:“前 23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哈拉帕文明(城市规划规整,有排水系统、卫城),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逐渐向恒河流域扩张,形成新的文明形态。” 呈现哈拉帕文明城市遗址图片(摩亨佐 达罗卫城、标准化的 brick 建筑、排水管道),结合考古发现 “城市无明显贫富分化痕迹”,对比雅利安人入侵后 “种姓制度下的等级分化”,引导学生分析:“外来族群入侵如何改变印度社会结构。” (二)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基石 展示 “种姓制度等级金字塔图”: 婆罗门(顶层):祭司、掌握神权与教育,垄断宗教仪式。 刹帝利(第二层):国王、武士、官员,掌握军政大权。 吠舍(第三层):农民、商人、工匠,承担赋税与劳役。 首陀罗(底层):奴隶、雇工,从事最卑微的劳动,无任何权利。 呈现种姓制度史料:“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若吠舍女子与婆罗门男子结婚,其子女被视为‘贱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组织小组讨论:“种姓制度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又为何会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枷锁’?”(稳定:固定职业、减少冲突;枷锁:职业固化、压制人才、激化矛盾)。 (三)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1、梳理佛教发展脉络: 创立背景:前 6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种姓制度压迫、社会动荡),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目睹众生苦难,放弃王子身份,历经修行后在菩提树下觉悟。 核心教义:展示 “佛教教义示意图”——“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通往涅槃的正确道路)、“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的等级歧视),结合史料 “佛教主张‘无论出身何种种姓,只要修行即可解脱’”,分析:“佛教为何能吸引大量底层民众与部分刹帝利、吠舍支持?” 传播路径:展示 “佛教传播地图”(从印度向东南亚、东亚传播,如传入中国、斯里兰卡、缅甸),讲解:“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前 3 世纪),佛教成为国教,通过‘佛教使团’向周边国家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2、多媒体课件运用 种姓制度情境模拟:制作 “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互动情境”,学生可选择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不同身份,体验对应生活场景(如婆罗门主持祭祀时的对话、首陀罗被禁止进入神庙的提示),通过角色代入理解等级差异。 (四)课堂小结 以 “等级与平等:古代印度的社会与信仰” 为核心梳理: 1、社会结构:哈拉帕文明(平等)→雅利安人入侵→种姓制度(等级固化)。 2、宗教回应:佛教创立(反对种姓歧视,主张众生平等)→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3、历史启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会催生变革思想,宗教既能慰藉心灵,也能推动社会观念进步。 4、拓展提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道教)融合,形成禅宗等流派,这种文化融合对文明发展有何意义?”
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文明起源与发展 1. 哈拉帕文明(前2300年):城市规划先进 2. 雅利安人入侵(前1500年):向恒河流域扩张 二、种姓制度(社会核心) 1. 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 影响:维护稳定,但固化等级、阻碍发展 三、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1. 创立: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2. 教义:四圣谛、八正道、众生平等 3. 传播:阿育王时期→东南亚、东亚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希腊城邦分布图与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梳理希腊文明从城邦林立到帝国扩张的历程,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史料、亚历山大东征文献,理解希腊文明的特点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意义,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对比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认识民主制度的发展性与局限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
重难点 1、重点: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期)与局限;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2、难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 “少数人的民主”(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权利);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双重性(侵略性与文明交融性)。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3 分钟对比视频 —— 左半屏为雅典卫城、公民大会辩论场景,右半屏为亚历山大军队征服波斯、建立帝国的画面,结尾定格在 “希腊柱式建筑与埃及金字塔、波斯宫殿并存” 的想象图。提问: 希腊城邦为何能孕育出 “民主政治” 这种独特的治理模式? 亚历山大东征如何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亚非地区,形成 “希腊化世界”? 通过文明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特点 展示 “希腊城邦分布动态地图”:标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讲解:“希腊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难以形成统一国家,前 8 世纪左右出现众多城邦,最大特点是‘小国寡民’(如雅典面积约 2500 平方公里,人口约 30 万)、‘独立自主’(各城邦有自己的法律、军队)。” 呈现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对比表(多媒体动态生成): 城邦经济类型政治制度军事特点雅典工商业、航海贸易民主政治海军强大斯巴达农业、畜牧业寡头政治陆军精锐(全民军事化)
组织学生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雅典与斯巴达的发展差异?”(雅典靠海→发展贸易→思想开放→民主政治;斯巴达多山→发展农业→崇尚武力→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局限 梳理民主发展时间轴(多媒体动态呈现): 前 6 世纪初: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为民主奠基); 前 6 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陶片放逐法”,打破贵族垄断,民主确立); 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时期(民主达到顶峰,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抽签产生)。 呈现雅典民主政治史料:①“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成年男性,才能享有公民权利”;②“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4 次,所有公民均可参加投票表决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分析:民主的进步性(打破贵族专权,公民参与政治)与局限性(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是少数人的民主)。 亚历山大帝国与东西方文化交融 展示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动态地图”:标注起点(马其顿)→征服希腊→占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城)→灭亡波斯→抵达印度河流域,讲解:“前 4 世纪,亚历山大历经 10 年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呈现希腊化文明成果图片(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融合希腊与埃及风格的雕塑、用希腊字母书写的波斯文献),分析东征的影响:①消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战争灾难;②积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影响希腊,形成 “希腊化时代”)。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 雅典公民大会模拟:制作 “雅典公民大会互动场景”,学生可选择 “公民”“议长”“记录员” 等角色,围绕 “是否发动对斯巴达的战争” 进行辩论投票,系统根据 “公民身份”(如妇女、奴隶角色会提示 “无投票权”)限制参与权限,直观感受民主的局限性。 东征影响动态图谱:设计 “亚历山大东征文化交融图谱”,以 “希腊文化”“埃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 为四大节点,用箭头标注交融方向(如希腊雕塑技法→埃及神庙装饰,波斯天文学→希腊数学),点击箭头弹出具体案例(如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亚历山大城著《几何原本》,融合埃及测量技术”)。 城邦 3D 对比:嵌入 “雅典与斯巴达城邦 3D 模型”,对比展示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公民大会会场)与斯巴达军营(训练场地、武器库),搭配文字解说(如 “雅典帕特农神庙体现对神的敬畏与审美追求,斯巴达军营体现全民尚武精神”),强化城邦差异认知。 (四)课堂小结 以 “城邦文明与帝国扩张:希腊的双重遗产” 为核心梳理: 城邦阶段:小国寡民→雅典民主(进步与局限并存)、斯巴达寡头(军事强权)。 帝国阶段:亚历山大东征→地跨三洲帝国→东西方文化交融(希腊化时代)。 历史遗产:希腊民主为现代民主提供借鉴,希腊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拓展提问:“雅典民主政治中‘直接民主’的形式,为何难以适用于现代大国?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间接民主’有何优势?”
板书设计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前8世纪) 1. 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 代表:雅典(民主、工商业)、斯巴达(寡头、军事) 二、雅典民主政治 1. 发展: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顶峰 2. 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除外) 三、亚历山大帝国 1. 东征:前4世纪,地跨欧、亚、非 2. 影响:战争灾难+东西方文化交融(希腊化时代)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5 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罗马发展地图与时间轴,梳理从罗马城邦到帝国分裂的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十二铜表法》条文、罗马帝国扩张史料,理解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帝国兴衰的原因,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的兴衰,认识古代帝国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增强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布匿战争与罗马扩张;罗马帝国的建立(屋大维)与分裂(395 年)。 2、难点:理解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军事独裁出现);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深层因素(统治腐败、外族入侵、经济危机)。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3 分钟纪录片片段 —— 从罗马城起源(母狼哺婴传说)到罗马斗兽场全景,再到帝国军队抵御日耳曼人入侵的场景,结尾提问: 这个从台伯河畔小城邦发展而来的帝国,如何成为地跨三洲的庞大势力? 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为何最终走向分裂与衰落? 通过史诗般的影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罗马城邦与罗马共和国(前 509 年 - 前 27 年) 展示 “罗马共和国扩张动态地图”:标注起点(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征服意大利半岛→通过布匿战争(前 264 - 前 146 年,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征服北非→占领希腊、小亚细亚,讲解:“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大量奴隶与财富涌入罗马,推动奴隶制经济发展,但也加剧社会矛盾(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冲突)。” 呈现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示意图(多媒体动态拆解):①元老院(掌握实权,由贵族组成);②执政官(2 名,主持政务与军事,任期 1 年);③公民大会(形式上最高权力机构,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分析:“三权分立” 的雏形与贵族垄断权力的实质。 展示《十二铜表法》石碑图片,呈现条文节选(“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讲解:“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保护了平民利益,但仍维护贵族特权。”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鼎盛(前 27 年 - 2 世纪) 梳理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关键事件(多媒体时间轴): 前 49 年:凯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推翻元老院统治,实行军事独裁; 前 44 年:凯撒被刺杀,内战爆发; 前 27 年:屋大维被尊为 “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表面共和,实质独裁)。 展示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疆域图”(2 世纪,地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 “内湖”),呈现帝国繁荣景象图片(如罗马大道、高架引水渠、城市建筑),讲解:“帝国前期(前 27 年 - 180 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3 世纪 - 476 年) 分组讨论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多媒体呈现史料提示): 内部因素:统治腐败(皇帝频繁更迭,如 3 世纪危机)、经济衰退(奴隶制危机,劳动力不足)、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外部因素:日耳曼人入侵(如西哥特人、汪达尔人)。 讲解帝国分裂与灭亡: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定都罗马);476 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 帝国扩张互动地图:制作 “罗马扩张动态互动地图”,按 “城邦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 三个阶段,用不同颜色标注疆域扩张范围,点击每个阶段的关键战役(如布匿战争的坎尼会战)弹出战役详情(时间、双方兵力、结果),并显示对应时期的人口、经济数据变化,直观呈现扩张与发展的关联。 《十二铜表法》互动解读:设计 “《十二铜表法》条文检索系统”,按 “民法”“刑法”“家庭法” 分类,点击条文弹出情境动画(如 “贵族与平民财产纠纷案件”“奴隶反抗主人的惩罚场景”),并对比现代法律条文(如 “罗马法‘遗嘱自由’原则对现代继承法的影响”),深化理解。 罗马建筑 3D 模型:嵌入 “罗马斗兽场 3D 拆解模型”,学生可查看看台结构、地下通道(关押角斗士与野兽的区域)、升降机械装置,搭配解说(如 “斗兽场可容纳 5 万名观众,体现罗马建筑技术与社会娱乐文化”),感受帝国的工程实力。 (四)课堂小结(7 分钟) 以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的兴衰逻辑” 为核心梳理: 崛起:城邦(传说)→共和国(民主与扩张)→帝国(鼎盛,地中海霸主)。 衰落:内部危机(腐败、经济衰退)+ 外部入侵(日耳曼人)→分裂(395 年)→西罗马灭亡(476 年)。 遗产:罗马法(影响现代法律)、建筑技术(如拱券、混凝土)、文化(拉丁语成为欧洲语言源头)。 拓展提问:“罗马帝国与同时期的中国汉朝(前 202 年 - 220 年),在国家治理(如中央集权、法律制度)方面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一、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 1. 政治: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贵族掌权) 2. 法律:《十二铜表法》(第一部成文法) 3. 扩张:布匿战争→地中海霸主 二、罗马帝国(前27年-476年) 1. 建立:前27年,屋大维(奥古斯都) 2. 鼎盛:2世纪,地跨欧、亚、非 3. 衰落:内部危机+日耳曼入侵 4. 分裂:395年,东、西罗马帝国 三、西罗马灭亡:476年,西欧奴隶社会结束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6 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2、学生能够理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特点,体会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欣赏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重难点 1、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雕塑等方面的成就。罗马法学和建筑方面的成就。 2、理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分析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繁荣的原因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放一段关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的视频。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起源于哪里吗?为什么奥运会的圣火要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由此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导入新课 ——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讲授新课 一、文学和雕塑 1、展示希腊神话中宙斯、赫拉、雅典娜等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神的形象。提问:希腊神话中的神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希腊神话 “神人同形同性” 的特点。 2、介绍《荷马史诗》,利用多媒体展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一些精彩情节的图片或动画片段,讲述其大概内容,强调《荷马史诗》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展示雕塑《掷铁饼者》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姿态、肌肉等细节,组织小组讨论:从这座雕塑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美的赞美和对运动活力的展现。 二、建筑艺术 1、利用 PPT 展示希腊神庙(如帕特农神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神庙的外观,讲解其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的特点,分析其建筑风格所体现的庄重与和谐之美。 2、展示罗马建筑(如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的图片和视频,对比罗马建筑与希腊建筑的异同。重点讲解罗马建筑在吸收希腊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石拱门、穹顶等创新元素,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同时罗马建筑的功能更加多样化,逐渐走进人类的社会生活,如高架引水桥等体现了其实用性。 三、哲学和法学 介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视频,讲述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提出 “认识你自己” 的观点,以及他坚持信念、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简单介绍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在诸多学科领域的贡献,强调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的追求真理精神。 以案例教学法讲解罗马法学。假设一个简单的案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债务纠纷,在习惯法和《十二铜表法》下会有怎样不同的审判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成文法诞生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罗马法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对后世法律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公历的缘起 利用动画演示,简单介绍罗马的历法从罗马历到儒略历再到公历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公历的起源与罗马文化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总结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强调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 《荷马史诗》 《掷铁饼者》 二、建筑艺术 希腊神庙:廊柱环绕 罗马建筑:石拱门、穹顶,实用多样 三、哲学和法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罗马法学:《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体系 公历的缘起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7 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时间轴与地图,梳理 1-9 世纪基督教传播及法兰克王国发展脉络,形成时空认知。 2、通过分析契约文书、条约文本等史料,理解封君封臣制度内涵及基督教与王权的关系,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认识文明多样性,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重难点 1、重点:封君与封臣制度的权利义务关系;查理曼帝国分裂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难点:区分封君封臣 “契约关系” 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理解基督教从民间宗教到封建精神支柱的转变逻辑。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 “罗马帝国基督徒受迫害壁画” 与 “查理曼教皇加冕油画”,提出问题:①早期基督教遭迫害,为何后来国王加冕需教皇主持?②这一变化反映基督教与欧洲政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调整? 二、新课讲授 1、基督教的传播与地位演变 呈现《米兰敕令》节选,引导学生圈画 “信仰自由” 核心条款,结合罗马帝国统治危机背景,分析基督教合法化的原因(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组织小组讨论 “基督教成为中世纪国教的原因”,从社会(民众精神需求)、政治(王权需要权威背书)、传播(教会组织完善)三个角度总结,明确基督教与封建制度的融合。 2、封君与封臣制度 展示 “臣服礼” 示意图,邀请学生模拟 “屈膝宣誓”“授予信物” 仪式,直观感受双方依附关系,思考仪式中体现的权利义务。 分发 11 世纪法国封君封臣契约片段,分角色朗读后归纳制度特点: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权利义务对等。 查理曼帝国的兴衰 动态呈现时间轴:768 年查理继位→800 年加冕称帝→843 年《凡尔登条约》分裂,引导学生梳理帝国发展脉络。 对比 “查理曼帝国鼎盛疆域图” 与 “分裂后欧洲版图”,找出法、德、意雏形,理解分裂对近现代欧洲国家疆域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采用 “三维框架” 梳理: 时间线:1 世纪基督教兴起→4 世纪合法化→8 世纪与王权结合→9 世纪帝国分裂。 制度核心: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维系封建等级秩序。 文明启示:基督教与王权的互动,体现中世纪欧洲政治文化特点,对比中国古代制度,认识文明多样性。 最后提问:“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有何异同?” 为后续学习铺垫。
板书设计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从受迫到封建精神支柱 1世纪:巴勒斯坦兴起 313年:《米兰敕令》合法化 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 二、封君与封臣制度 纽带:土地(采邑) 核心:权利义务对等 特点:等级森严 三查理曼帝国 鼎盛:800年查理加冕称帝 分裂:843年《凡尔登条约》→法、德、意雏形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8 课 西欧庄园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庄园分布图与结构图,明确庄园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账簿、法庭判决书等史料,还原庄园生产生活与管理模式,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中西古代庄园经济,理解自然经济的多样性,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重难点 1、重点:西欧庄园的土地构成(自营地、份地);庄园法庭的职能与作用。 2、难点:理解庄园经济 “自给自足” 的特征及对欧洲发展的双重影响;区分庄园法庭的 “表面公平” 与 “等级本质”。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1 分钟庄园纪录片片段(领主城堡、农奴耕作、磨坊运转、法庭审判),同步呈现庄园结构示意图,提问:①庄园的生产、生活、管理活动有何共同特点?②领主与农奴的生活差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关系?通过视听结合,初步感知庄园特征,激发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展示 “庄园鸟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自营地(红色,领主所有,农奴耕作)、份地(黄色,分配给农奴)、公共区域(绿色)及功能建筑(蓝色),讲解各区域功能,明确领主与农奴的经济关系(农奴服劳役换份地使用权)。 组织 “庄园法庭模拟审判”:设置 “农奴未完成劳役”“佃户土地纠纷” 案例,学生扮演领主、管家、农奴等角色,审判后讨论判决公正性,理解法庭维护等级秩序的本质。 二、庄园的生产与生活 呈现 12 世纪英国庄园账簿记录,引导学生计算农奴年劳役天数(150-200 天)及贡赋占比(50%-60%),直观感受农奴的剥削程度。 开展小组合作 “绘制庄园经济结构图”,从农业(粮食种植、牲畜饲养)、手工业(纺织、酿酒)、商业(内部集市)三个维度梳理,总结 “自给自足” 特征。 三、庄园法庭 展示两则庄园法庭判决书:①农奴私用石磨被罚;②领主违规增劳役被追责。引导学生分析:①体现领主经济特权;②反映法庭对领主的有限约束,理解法庭 “维护秩序 + 强化等级” 的双重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以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单位” 为核心,梳理: 1、经济基础:自营地与份地构成的土地制度,支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社会管理:庄园法庭通过审判纠纷,维系封建等级秩序。 3、文明对比:西欧庄园依赖农奴劳役,中国古代庄园侧重佃农租佃,体现自然经济多样性。 4、拓展提问:“商品经济发展会对庄园制度产生怎样的冲击?” 衔接下一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庄园的构成 土地:自营地(领主)+份地(农奴) 人群:领主→管家→农奴/自由农民 二、庄园经济 特征:自给自足(农业+手工业) 剥削:劳役地租、实物地租 三、庄园法庭 职能:审理纠纷、维护秩序 本质:维护封建等级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9 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城市分布图与时间轴,明确 10-13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区域及发展历程,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特许状、行会章程,理解城市自治与行会功能,提升史料分析能力。 3、对比中西古代教育机构,认识知识传承的文明差异,增强文化自信。
重难点 1、重点:西欧城市自治的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特点。 2、难点:理解城市兴起对封建制度的瓦解作用;分析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动画《农奴的逃亡》,讲述 12 世纪农奴逃离庄园前往城市的故事,结尾提问:①农奴为何逃离庄园选择城市?② 城市能为农奴提供怎样的生活与发展机会?通过故事化导入,激发对城市生活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分发《琅城起义》史料片段,引导学生找出城市自治的两种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结合教材归纳起义意义(推动城市自治进程)。 组织 “市民与领主谈判” 模拟活动:一组提出 “自治权”“减免赋税” 要求,一组扮演领主权衡回应,总结城市自治的局限性(需依附王权)。 (二)、城市居民的生活 1、展示 “绘制中世纪城市生活场景图” 活动,要求标注手工业作坊(铁匠铺、纺织坊)、商业集市、行会会所,呈现工匠、商人、学徒等职业,直观展示城市社会结构。 2、展示 13 世纪佛罗伦萨纺织行会章程,讨论 “禁止超额雇学徒”“限制低价抛售” 条款的作用(规范生产、维护行业利益,也阻碍竞争)。 (三)大学的兴起 1、呈现中世纪大学课程表(文科:语法、逻辑;理科:算术、几何;专业:法学、医学、神学),分析课程特点(神学主导,兼顾实用)。 2、对比 “巴黎大学课堂” 与 “宋代白鹿洞书院” 图片,从教学方式(集体授课 vs 个别讲学)、教育目的(培养神职人员 vs 君子)差异,理解中西教育传统。 三、课堂小结 以 “因果链” 梳理逻辑: 生产力发展→庄园衰落→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争取自治→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需求→知识需求增加→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传播。 升华提问:“城市与大学的兴起,为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埋下了哪些伏笔?” 引导学生认识其对文明转型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城市兴起与自治 原因:生产力发展、交通便利 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琅城起义) 意义:瓦解封建制度、孕育市民阶层 二、城市居民生活 职业:手工业者、商人 组织:行会(规g范生产、维护利益) 三、大学兴起 代表: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巴黎大学(神学) 课程:基础学科+专业学科 影响: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0 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拜占庭帝国疆域演变图与时间轴,梳理其从兴盛到衰落的历程,建立时空认知。 2、通过分析《查士丁尼法典》条文及拜占庭文化遗产,理解其历史价值,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拜占庭帝国与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原因,认识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重难点 1、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目的与内容特点;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承作用。 2、难点:分析拜占庭帝国衰落的深层原因(如对外战争消耗、内部矛盾、外族入侵);理解《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 “拜占庭帝国鼎盛时期疆域图”(地跨欧、亚、非三洲,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与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油画”,提问:曾经疆域辽阔的拜占庭帝国,为何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其千年历史中,留下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 (二)新课讲授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动态呈现时间轴: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建立)→527 年查士丁尼继位(帝国鼎盛)→1204 年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 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节点,理解帝国疆域从扩张到收缩的过程。 小组讨论 “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从三个维度总结:①外部因素(阿拉伯帝国进攻、奥斯曼帝国崛起);②内部因素(长期对外战争消耗国力、统治阶级内讧);③经济因素(丝绸之路商路受阻,经济衰退)。 二、《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与影响 呈现《查士丁尼法典》节选条文:“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引导学生分析条文体现的法律精神(公平、正义),明确法典编纂目的(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 讲解法典体系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强调其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欧美法律(如《拿破仑法典》)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拜占庭文化的传承与贡献 展示圣索菲亚大教堂图片(融合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与东方装饰艺术)、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古希腊文献手稿,讲解其在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中的桥梁作用(如将希腊典籍传入阿拉伯世界,后经阿拉伯人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三)课堂小结 以 “文明的传承与落幕” 为核心梳理: 历史脉络:395 年建立→5-6 世纪鼎盛→1453 年灭亡,千年帝国见证欧洲中世纪变迁。 文明成果:《查士丁尼法典》奠定近代法律基础,文化传承助力文艺复兴。 历史启示:文明需在传承中创新,过度依赖传统、忽视外部变化易走向衰落。 (四)拓展提问:“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现代国家维护文明延续有何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鼎盛:查士丁尼时期(地跨三洲) 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 二、《查士丁尼法典》 构成:四部法律文献(法典+汇纂+概要+新法典) 目的:巩固皇权、维护秩序 影响:罗马法集大成者,影响后世法律 三、拜占庭文化贡献 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沟通:东西方文化桥梁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1 课 古代日本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社会状况图与时间轴,梳理古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大化改新诏书条文与幕府统治的相关史料,理解日本社会制度的变革,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制度的关联,认识文明交流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开放包容的文明观。
重难点 1、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经济方面)与历史意义;幕府统治的形成与特点。 2、难点:理解大化改新如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分析幕府统治时期 “天皇集权” 向 “将军掌权” 转变的原因。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讲述 “遣唐使吉备真备赴唐学习” 的小故事(653 年吉备真备随遣唐使团来华,学习唐朝政治制度、文化科技,回国后参与日本改革),提问:①遣唐使带回的唐朝制度,对古代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②古代日本如何通过学习外来文明实现自身社会变革? (二)新课讲授 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社会 展示 “大化改新前日本社会结构示意图”(奴隶主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与奴隶,平民处境困苦,社会矛盾尖锐),讲解 6-7 世纪日本社会危机,为大化改新的背景做铺垫。 介绍遣唐使的派遣(从 630 年开始,先后派出十几次),强调其为日本带回了唐朝的均田制、三省六部制等先进制度与文化,为改革提供了思想与制度基础。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与影响 呈现大化改新诏书节选(政治: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二官八省;经济:实行班田收授法,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缴纳租庸调),组织学生分小组归纳改革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核心内容。 讨论 “大化改新的意义”,明确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三、幕府统治的形成 动态呈现时间轴:1192 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幕府统治开始)→1336 年室町幕府→1603 年德川幕府,讲解幕府统治的特点(将军掌握实际政权,天皇成为傀儡,武士阶层成为统治支柱)。 展示 “日本武士形象图” 与武士道精神相关史料,简要介绍武士道的核心(忠君、节义、勇武),说明其对日本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 以 “改革与制度转型” 为核心梳理: 社会转型:大化改新前(奴隶社会,矛盾尖锐)→大化改新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幕府时期(封建割据,将军掌权)。 文明交流:日本通过学习唐朝文明实现社会变革,体现 “外来文明本土化” 的发展路径。 历史启示:主动学习先进文明、适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拓展提问:“古代日本学习中国文明,近现代日本学习西方文明,这种学习对日本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板书设计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大化改新 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遣唐使学习唐朝制度 内容:政治(中央集权)、经济(班田收授法) 意义: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二、幕府统治 开始:1192年镰仓幕府(源赖朝) 特点:将军掌权、天皇傀儡、武士为支柱 影响:长期封建割据,武士道精神形成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2 课 阿拉伯帝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阿拉伯帝国扩张地图与时间轴,梳理其从部落联盟到地跨三洲帝国的发展历程,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古兰经》片段与阿拉伯文化成就史料,理解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提升史料分析能力。 3、对比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唐朝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认识文明交流的双向性,增强国际视野。
重难点 1、重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历程;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如数学、医学、文学)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难点:理解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的关系;分析阿拉伯人成为 “东西方文明桥梁” 的原因。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 “阿拉伯数字传播路线图” 与 “《天方夜谭》故事插画”,提问:①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并非阿拉伯人发明,为何以 “阿拉伯” 命名?②《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蕴含着哪些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文化符号,引发学生对阿拉伯帝国文明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展示 “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图”,讲解 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状况(部落林立、混战不断,商业衰落,民众渴望统一),为伊斯兰教创立背景做铺垫。 介绍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10 年开始传教,教义核心是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讲述其如何借助宗教力量统一阿拉伯半岛(630 年占领麦加,632 年半岛基本统一),明确宗教与国家统一的紧密关联。 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与鼎盛 动态呈现扩张地图:632 年阿拉伯半岛统一→8 世纪中期扩张至欧、亚、非三洲(东至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接黑海,南抵阿拉伯海),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小组讨论 “阿拉伯帝国快速扩张的原因”,从军事(骑兵战斗力强、战术灵活)、宗教(圣战思想激励)、外部环境(周边帝国衰落,如拜占庭、波斯帝国长期战争消耗)三个角度总结。 三、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与文明传播 展示阿拉伯文化成就史料:①数学:代数学的发展(花拉子米《代数学》)、传播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②医学:拉齐斯《医学集成》、伊本 西那《医典》;③文学:《天方夜谭》;④翻译运动:将古希腊、罗马、印度、中国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保存并传播文明。 分析阿拉伯人成为 “东西方文明桥梁” 的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非交界处,控制丝绸之路);②帝国扩张带来多元文化交融;③重视知识传承与翻译,主动吸收外来文明。 (三)课堂小结 以 “帝国崛起与文明桥梁” 为核心梳理: 历史脉络:阿拉伯半岛统一(伊斯兰教推动)→帝国扩张(地跨三洲)→文化繁荣(成就斐然)。 文明贡献:传播阿拉伯数字、保存古典文明、创造独特文化,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历史启示:多元文化交融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助于推动文明进步。 (四)拓展提问:“阿拉伯帝国在传播文明的过程中,既吸收了外来文明,也输出了自身文明,这种双向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意义?”
板书设计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与半岛统一 创立:610年,穆罕默德(麦加) 教义:信仰唯一真主安拉 作用: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632年) 二、阿拉伯帝国扩张 时间:8世纪中期达到鼎盛 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 原因:军事强、宗教激励、外部环境有利 三、阿拉伯文化成就 科技:数学(代数学、阿拉伯数字)、医学(《医典》) 文学:《天方夜谭》 作用: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 11-14 世纪西欧农业、手工业发展图,梳理西欧经济结构的变化,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庄园瓦解、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史料,理解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增强历史辩证思维。
重难点 重点:西欧农业的新变化(如垦殖运动、三圃制);手工业的发展(手工工场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富裕农民、市民阶层)的形成。 难点:理解手工工场的出现如何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分析西欧经济社会发展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呈现两则史料:①10 世纪西欧庄园农奴的日记片段:“每周要为领主耕作 3 天,剩余时间才能打理自家份地,收成大部分要上缴”;②13 世纪西欧手工工场工人的契约:“我为工场主工作,每天工作 8 小时,按件领取工资,可自由选择雇主”。提问:①从农奴到手工工场工人,劳动方式与待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西欧经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通过史料对比,引发学生对西欧经济社会变革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西欧农业的新变化 展示 “西欧垦殖运动分布图”(11-13 世纪,西欧民众向荒野、沼泽地垦荒,耕地面积扩大),讲解垦殖运动带来的影响(农业产量提高,为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粮食基础)。 介绍农业技术改进:三圃制(将土地分为三块,轮流耕种、休耕,提高土地利用率)、重犁使用(深耕土地,增加产量),说明这些变化如何推动农业从庄园经济向商品化农业转变。 二、西欧手工业的发展与手工工场 讲解手工业的变化:从庄园内的家庭手工业,逐渐转向城市集中的手工业作坊,再到 14 世纪后出现的手工工场(工场主提供原料与工具,工人集中生产,按件计酬)。 呈现手工工场运作示意图(工场主→监工→工人,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手工工场的特点:①雇佣关系(工场主与工人);②分工协作;③追求利润,明确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三、新的社会阶层形成 分析社会阶级结构变动:①农村:富裕农民通过购买土地、出租土地成为农村中富有活力的阶层,逐渐取代领主成为农村的主导力量;②城市:市民阶层(手工业者、商人)壮大,其中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讨论 “新阶层的形成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明确其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为后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了经济与阶级基础。 (三)、课堂小结 以 “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为核心梳理: 1、经济变化:农业(垦殖运动、技术改进)→手工业(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 2、社会变动:新阶层(富裕农民、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形成,冲击封建等级秩序。 3、历史关联:经济社会发展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奠定基础,推动西欧迈向近代社会。 4、拓展提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江南纺织业),为何最终发展命运不同?”
板书设计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农业新变化 垦殖运动:扩大耕地,提高产量 技术改进:三圃制、重犁 影响:推动农业商品化 二、手工业发展:手工工场 特点:雇佣关系、分工协作、追求利润 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三、新社会阶层 农村:富裕农民(农村主导) 城市: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4 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 14-16 世纪文艺复兴发源地分布图与时间轴,梳理运动的兴起与传播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文学作品(如《神曲》),理解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认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与批判思维。
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成就(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人文主义如何突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推动欧洲从 “以神为中心” 向 “以人为中心” 转变;分析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在关联。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两幅画作 —— 中世纪宗教画《圣母子》(人物表情呆板、色彩灰暗,突出神的威严)与达 芬奇《蒙娜丽莎》(人物表情生动、背景写实,展现人的情感与个性),提问:①两幅画作在人物形象、主题表达上有何明显差异?②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欧洲思想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通过艺术作品对比,引发学生对思想变革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1、文艺复兴的兴起背景 结合第 13 课内容,回顾 14 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手工工场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讲解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财富与个性解放,不满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成为文艺复兴兴起的经济与阶级基础。 展示 “意大利地理位置图”,分析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优势:①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如古罗马建筑、文献);②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终点之一),为思想解放提供文化基础。 2、人文主义核心思想与代表成就 明确人文主义的核心: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提倡尊重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即 “以人为中心” 而非 “以神为中心”。 分组探究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成就”: 文学组:分析但丁《神曲》(通过描写地狱、炼狱、天堂,批判教会腐败,肯定人的价值),理解 “文艺复兴的先驱” 称号的由来。 艺术组:赏析达 芬奇《蒙娜丽莎》(通过 “晕涂法” 展现人物细腻情感)、《最后的晚餐》(以写实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总结其 “艺术大师” 的创作特点。 戏剧组:介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后期英国代表)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作品中对人性、爱情、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3、文艺复兴的传播与历史意义 动态呈现 “文艺复兴传播路线图”:14 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16 世纪传播至欧洲各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说明运动范围的扩大与影响的深化。 小组讨论 “文艺复兴的意义”,从三个维度总结:①思想上:打破宗教神学束缚,推动思想解放;②文化上:创造了辉煌的人文主义文化,为近代欧洲文化奠定基础;③社会上: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思想动力,推动欧洲迈向近代社会。 三、课堂小结 以 “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为核心梳理: 1、发展脉络:14 世纪意大利兴起→15-16 世纪欧洲传播,从文化领域扩展到社会各领域。 2、核心内涵:人文主义(尊重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3、历史价值:既是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助推器,开启欧洲近代化进程。 4、拓展提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当今社会尊重个体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一、兴起背景 经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东西方交流 思想:不满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 二、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反神学束缚) 三、代表成就 但丁(意大利):《神曲》→文艺复兴先驱 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艺术大师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戏剧巨匠 四、意义:思想解放、文化繁荣、推动近代化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5 课 新航路的开辟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新航路开辟路线图与时间轴,梳理迪亚士、达 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行历程,建立时空认知。 2、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史料与影响史料(如 “价格革命” 数据),理解运动的必然性与深远影响,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新航路开辟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认识不同文明对外探索的差异,增强国际视野与辩证思维。
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济、社会、技术因素);主要航海家的航行路线与贡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对亚非拉、对世界)。 难点:理解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与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如何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双重影响(进步性与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讲述 15 世纪欧洲商人的困境:“传统通往东方(印度、中国)的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香料、丝绸等商品价格暴涨,欧洲商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航线。” 提问: 欧洲商人为何执着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当时的欧洲具备开辟新航线的条件吗? 通过商业困境情境,激发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原因与条件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 分维度分析背景: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欧洲对黄金、市场、原料的需求增加(“寻金热”);②社会根源:《马可 波罗行纪》对东方富庶的描述,刺激欧洲人前往东方;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阻断东西方贸易;④思想根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探索精神。 展示 “新航路开辟技术条件图”,讲解关键技术突破:①造船技术进步(多桅帆船);②航海技术发展(指南针传入欧洲、天文观测仪器改进);③地理知识提升(地圆学说逐渐被接受),为航行提供保障。 二、主要航海家的航行历程 小组合作 “绘制新航路开辟路线图”,每组负责一位航海家: 迪亚士(1487 年):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好望角(首次到达非洲最南端)。 达 伽马(1497 年):沿迪亚士航线→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首次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哥伦布(1492 年):受西班牙王室支持→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误以为到达印度,称当地人为 “印第安人”)。 麦哲伦(1519-1522 年):率船队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麦哲伦病逝)→船队继续航行→回到西班牙(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各组展示路线图,教师总结航海家的共同贡献(打破世界隔绝状态)与差异(航线方向、到达地区)。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从不同视角分析影响: 1、对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与亚洲、美洲贸易频繁);②“价格革命”(黄金白银流入,物价上涨,封建地主衰落,资产阶级崛起),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对亚非拉:①带来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遭屠杀、非洲黑奴贸易兴起、亚洲国家被侵略),造成地区长期贫困落后;②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与欧洲的文化、物种交流(如玉米、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铁器、宗教传入亚非拉)。 3、对世界:①打破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进程开启。 (三)课堂小结 以 “世界从隔绝到整体” 为核心梳理: 1、航行脉络:15 世纪末 - 16 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主导,四位航海家开辟多条新航线。 2、双重影响:对欧洲是 “发展的机遇”(推动资本主义),对亚非拉是 “殖民的灾难”(带来掠夺),对世界是 “整体化的开端”(打破隔绝)。 3、历史启示:探索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但需兼顾公平与正义,反对殖民掠夺与侵略。 4、拓展提问:“新航路开辟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对比当今全球化,两者在交流方式、影响上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一、背景与条件 背景:寻金热、商路阻断、人文主义 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地圆学说 二、主要航海家(15-16世纪) 迪亚士:好望角 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误认印度)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地圆) 三、影响 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亚非拉:殖民掠夺(灾难)+ 物种文化交流 世界:连为整体,世界市场雏形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6 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早期殖民国家分布图与殖民掠夺路线图,梳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的殖民扩张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黑奴贸易数据、殖民掠夺史料(如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方式与本质,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早期殖民掠夺与当今国际秩序,认识殖民主义的危害,树立公平正义的国际观,增强对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关注。
重难点 重点:早期殖民国家的扩张特点(葡萄牙、西班牙的 “暴力掠夺”,英国的 “三角贸易” 与殖民战争);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对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对世界)。 难点:理解 “三角贸易” 的流程与残酷性,分析其如何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辩证看待早期殖民掠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积累财富,却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呈现两组数据:①16 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达 26 万吨,白银达 10 万吨;②17-18 世纪 “三角贸易” 中,非洲损失的精壮人口达 1 亿以上。提问:①西班牙为何能从美洲掠夺大量财富?“三角贸易” 中非洲人口为何大量损失?②这些数据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具有怎样的特点? 通过震撼的数据,引发学生对殖民掠夺残酷性的思考,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早期殖民国家的扩张(16-17 世纪) 展示 “早期殖民国家分布图”,讲解不同国家的扩张特点: 葡萄牙:以 “据点式殖民” 为主,控制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通道(如印度果阿、中国澳门),掠夺东方香料、丝绸。 西班牙:以 “大面积殖民” 为主,占领美洲大部分地区(如墨西哥、秘鲁),掠夺黄金白银,推行 “种族灭绝” 政策(屠杀印第安人)。 荷兰、法国:17 世纪崛起,荷兰凭借 “海上马车夫” 的商业优势,在亚洲、非洲建立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印度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与 “三角贸易” 讲解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的历程:①17 世纪通过 “东印度公司”(具有贸易与殖民统治权)在印度扩张;②17-18 世纪通过三次 “英荷战争” 打败荷兰,通过 “七年战争” 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 重点分析 “三角贸易”: 展示 “三角贸易路线图”:①出程(欧洲→非洲):运输枪支、纺织品等商品,换取黑奴;②中程(非洲→美洲):将黑奴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黑奴贸易” 核心环节,途中黑奴死亡率高达 40%);③归程(美洲→欧洲):运输蔗糖、棉花、金银等原料,获取巨额利润。 呈现 “三角贸易利润数据”(英国商人通过一次三角贸易可获得 300%-500% 的利润),引导学生认识:三角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手段,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额财富,却给非洲带来了人口锐减、经济落后的深重灾难。 三、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 1、组织辩论 “早期殖民掠夺的功与过”,分正反方: 正方(对殖民国家的 “功”):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财富、原料、市场);②推动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如棉花需求刺激纺织业发展)。 反方(对殖民地的 “过”):①经济上:殖民地成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长期依附于欧洲,经济结构畸形;②政治上:丧失国家主权,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陷入长期动荡;③文化上:本土文化遭到破坏,被迫接受欧洲文化渗透。 2、教师总结:早期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原罪”,其进步性(推动欧洲近代化)与残酷性(殖民地灾难)并存,对当今世界格局(如南北差距)仍有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 以 “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 为核心梳理: 1、扩张脉络:16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主导→17 世纪荷兰、法国崛起→18 世纪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2、主要方式:暴力掠夺(黄金白银)、三角贸易(黑奴贩卖)、殖民战争、垄断贸易(东印度公司)。 3、历史影响:殖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加速,殖民地陷入贫困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充满不平等)。 4、拓展提问:“早期殖民掠夺造成的南北差距,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
板书设计 一、早期殖民国家(16-17世纪) 葡萄牙:据点殖民(亚非) 西班牙:美洲殖民(掠夺金银) 荷兰:海上马车夫(商业殖民) 法国:北美、印度殖民 二、英国殖民扩张 东印度公司:印度殖民 三角贸易:欧洲→非洲(黑奴)→美洲→欧洲 日不落帝国:打败荷、法(18世纪) 三、影响 殖民国家: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地:灾难(人口减、经济落后) 世界:市场扩大(不平等)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7 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轴与交战地图,梳理革命从爆发到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完整历程,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权利法案》条文、革命时期史料(如克伦威尔演讲节选),理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提升史料解读与实证能力。 3、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认识政治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增强制度自信与辩证思维。
重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封建专制与议会矛盾)、经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复辟→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内容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难点:理解 “光荣革命” 的非暴力性及其对英国政治稳定的作用;分析君主立宪制如何实现 “王权受限、议会掌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两幅图片 —— 左图为 1625 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强行征税,与议会冲突),右图为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国王与议会代表共同签署)。提问: 从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到议会通过法案限制王权,英国国王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权力变化背后,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革?通过权力对比,引发学生对英国政治制度转型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背景 展示 “17 世纪英国社会结构示意图”:①封建势力(国王、贵族):推行专制统治,随意征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工场主、富裕农民):经济实力增强,渴望获得政治权力,要求限制王权。 呈现查理一世解散议会的史料(1629 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 11 年,强行征收 “船税” 等苛捐杂税),引导学生分析: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1640-1688 年) 1、动态呈现时间轴与交战地图: 1640 年:议会重新召开,革命爆发(议会与国王矛盾激化); 1642-1649 年:内战爆发,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党军(地图标注纳西比战役等关键战场); 1649 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展示处死国王的油画,分析共和制建立的意义); 1653-1658 年: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称为 “护国主”,讲解独裁统治的背景与局限); 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恢复专制,引发资产阶级不满); 1688 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邀请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不流血政变,革命完成)。 2、小组讨论:“为何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提示:非暴力方式解决矛盾,为制度确立奠定稳定基础)。 《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呈现《权利法案》节选条文:①“国王无权废止或停止法律的执行”;②“议会选举必须自由”;③“国王无权征收赋税,需经议会同意”;④“议员有言论、辩论的自由”。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文作用:通过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立法权、财政权、选举权),明确 “议会主权” 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讲解君主立宪制的影响:①政治上:实现了王权与议会的制衡,避免了专制统治,为英国政治稳定提供保障;②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政治障碍,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多媒体课件运用 动态时间轴:制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关键事件动态时间轴”,每个时间节点点击后弹出对应事件的图片(如纳西比战役图、光荣革命场景图)与简短史料,帮助学生梳理历程。 互动地图:设计 “英国内战交战地图”,标注议会军、王党军的控制区域与关键战役地点(如纳西比、马斯顿荒原),点击战役名称弹出战役简介(时间、结果、影响),增强空间认知。 视频片段:嵌入 3 分钟纪录片片段《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治变革》,展示威廉夫妇入主英国、议会迎接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光荣革命” 的非暴力性与历史意义。 四、课堂小结 1以 “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稳定” 为核心梳理: 革命脉络:矛盾激化(1640 年议会召开)→暴力冲突(内战、共和)→曲折反复(独裁、复辟)→和平解决(1688 年光荣革命)。 制度成果:《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实现 “王权受限、议会掌权”。 2历史启示:政治制度变革需兼顾稳定与创新,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才能推动国家发展。 拓展提问:“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现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权力制衡’与‘人民权利’保障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板书设计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革命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查理一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新贵族 vs 封建势力 革命经过(1640-1688) 爆发: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内战:议会军胜(克伦威尔) 共和: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复辟:斯图亚特王朝(1660) 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 制度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核心: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 制度:君主立宪制 影响:政治稳定,促资本主义发展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8 课 美国的独立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北美殖民地分布图与独立战争路线图,梳理美国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历程,建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独立宣言》条文、独立战争史料(如萨拉托加大捷书信),理解美国独立的必然性与民主思想的传播,提升实证能力。 3、对比美国独立战争与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认识民族独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重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殖民压迫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独立宣言》的内容与意义;独立战争的经过与结果(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难点:理解《独立宣言》中 “人人生而平等” 的民主思想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分析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2 分钟动画片段《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年,北美殖民地民众反对英国 “茶叶税”,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倒入波士顿港),提问:①北美民众为何要反抗英国的 “茶叶税”? ②这一事件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什么矛盾?从 “倾茶事件” 到美国独立,北美殖民地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历程?通过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背景 展示 “18 世纪北美殖民地分布图”(13 个英属殖民地,经济分为北部工商业、中部农业、南部种植园经济),讲解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繁荣,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呈现英国殖民压迫的史料:①经济上:颁布《糖税法》《印花税法案》《茶叶税法》,加重殖民地税收,垄断殖民地市场(如禁止北美发展纺织业);②政治上:殖民地没有代表进入英国议会,却要承担赋税,即 “无代表权不纳税” 的矛盾。 小组讨论:“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何会激起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提示:从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两方面分析,本质是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统治的矛盾)。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1775-1783 年) 1、结合 “独立战争路线图” 梳理关键事件: 1775 年:来克星顿枪声(地图标注来克星顿位置,讲解 “独立战争第一枪” 的意义,革命爆发); 1775 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 年:发表《独立宣言》(展示宣言手稿图片,讲解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地图标注萨拉托加,分析战役意义:成为战争转折点,法国等国开始支持美国); 1781 年:约克镇战役(大陆军与法军联合打败英军,英军投降,战争基本结束); 1783 年: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美国成为美洲第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展示华盛顿指挥作战的画像,简要介绍其贡献(领导大陆军取得胜利,成为美国 “国父”),培养学生对杰出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独立的意义 呈现《独立宣言》节选条文:①“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②“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①思想层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启蒙运动民主思想,宣扬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②国家层面:宣告美国诞生,确立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原则,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③世界层面:推动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对世界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讨论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①民族解放战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②资产阶级革命(扫除殖民障碍,发展资本主义)。 多媒体课件运用 动态路线图:制作 “美国独立战争关键战役动态路线图”,用红色箭头标注大陆军行动路线,蓝色标注英军路线,点击战役名称(来克星顿、萨拉托加、约克镇)弹出战役详情(时间、双方兵力、结果),直观呈现战争进程。 史料图片库:设置 “《独立宣言》史料专题”,包含宣言手稿扫描图、签署场景油画、不同语言译本片段,学生可点击查看细节,感受宣言的历史分量。 人物访谈视频:嵌入 5 分钟纪录片片段《华盛顿:美国独立的领导者》,通过历史学者访谈与场景还原,介绍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决策与贡献,帮助学生理解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以 “民族独立与民主奠基” 为核心梳理: 1、斗争脉络:殖民压迫→反抗爆发(来克星顿枪声)→宣告独立(《独立宣言》)→转折胜利(萨拉托加)→最终独立(《巴黎和约》)。 2、思想成果:《独立宣言》宣扬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成为民主思想的典范。 3、历史意义:实现民族独立,确立民主原则,推动世界近代民主革命发展。 3、拓展提问:“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主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保障公民权利、建设民主制度有何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一、革命背景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压迫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 二、战争经过(1775-1783)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巴黎和约》 三、《独立宣言》与意义 核心思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战争性质: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美独立,促民主,影响世界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19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法国大革命时间轴与拿破仑帝国扩张地图,梳理法国从君主专制到帝国统治的历史变迁,建立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人权宣言》条文、拿破仑法典片段,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成果与帝国统治的双重影响,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3、对比法国大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认识民主思想传播的多样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
重难点 重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启蒙思想影响);《人权宣言》的内容与意义;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难点: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君主立宪→共和→帝国);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打击封建势力 vs 侵略扩张)。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并置两幅图片 —— 左图为 1789 年法国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被迫退出,自行召开国民议会),右图为 1804 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拿破仑亲手为自己戴上皇冠,打破传统加冕仪式)。提问:从第三等级反抗等级制度,到拿破仑称帝,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怎样的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体制对比,引发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历程的探究兴趣,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背景 展示 “18 世纪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①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占人口 2%,拥有大量土地与特权,不纳税;②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占人口 98%,承担全部赋税,政治上无权,生活困苦。结合启蒙思想史料(伏尔泰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卢梭 “人民主权说”),讲解:启蒙思想为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激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同时,法国财政危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消耗大量财富)加剧社会矛盾,成为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2、法国大革命的经过(1789-1799 年) 动态呈现时间轴: 1789 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展示攻占场景油画,讲解 “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士底狱象征封建专制); 1789 年 8 月:颁布《人权宣言》(讲解宣言的核心内容,确立民主原则); 1792 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展示处死场景,分析共和制建立的意义); 1793-1794 年:雅各宾派专政(罗伯斯庇尔领导,采取激进措施打击反革命,但也造成 “恐怖统治”,引发民众不满); 1794 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倒台,大革命进入后期,政局动荡); 1799 年:雾月政变(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结束大革命的动荡局面)。 3、小组讨论:“为何说法国大革命具有曲折性?”(提示: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专政→政变,政权多次更迭,斗争激烈)。 二、拿破仑帝国与对外战争(1804-1815 年) 1、展示 “拿破仑帝国扩张地图”(1812 年帝国鼎盛时期,控制欧洲大部分地区),讲解:1804 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巩固统治,颁布《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呈现法典片段:“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的崛起: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的画像和相关生平事迹资料,介绍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崭露头角,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逐渐掌握政权的过程。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讲解 18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史实。 《拿破仑法典》:展示《拿破仑法典》的相关条文,介绍其主要内容,强调它对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问:“《拿破仑法典》与《人权宣言》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两部重要文献的理解。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地图上标注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主要范围和重要战役地点,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经过。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怎样的?它对法国和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专政等,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包括拿破仑的崛起、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和对外战争等内容。 2、强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拿破仑帝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对外战争也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板书设计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人权宣言》颁布 建立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雅各宾派专政(高潮) 意义 摧毁封建统治 传播自由民主思想 对世界影响重大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拿破仑崛起 帝国建立(1804 年) 内外政策 《拿破仑法典》 对外战争 帝国覆灭
第课 时(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课题 第 20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轴与技术传播地图,梳理从棉纺织业到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历程,构建时空框架。 2、通过分析蒸汽机改良史料、工厂制度文献,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变化,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双重影响,树立辩证看待科技发展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市场扩大);关键发明(珍妮机、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提升、工厂制度确立、社会阶级分化)。 难点:理解改良蒸汽机如何成为 “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推动跨领域技术革新;分析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辩证看待其历史作用。
指导学习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 3 分钟对比视频 —— 左半屏为 1750 年英国乡村手工纺织场景(工人使用手摇纺车,效率低下),右半屏为 1830 年英国工厂蒸汽纺织场景(机器轰鸣,流水线生产)。提问:①从手工纺车到蒸汽机器,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质变?②推动这种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它又如何影响了其他行业? (二)新课讲授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背景(英国,18 世纪 60 年代) 展示 “18 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示意图”:①资本积累:圈地运动(掠夺农民土地,为工业提供劳动力与原料)、海外殖民扩张(如东印度公司掠夺,积累工业资本);②市场需求:海外殖民地扩大(如北美、印度市场),手工生产无法满足需求,急需技术革新;③技术基础:手工工场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 呈现英国棉纺织业手工工场史料(1760 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量仅 100 万磅,1780 年增至 500 万磅),引导学生分析:市场需求的激增是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历程 结合 “工业革命技术传播动态地图” 梳理核心发明: 棉纺织业: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 “珍妮机”(展示珍妮机复原图,讲解其 “多锭纺纱” 特点,效率提升 8 倍,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779 年克隆普顿发明 “骡机”,进一步提高纺纱质量。 动力革命: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展示瓦特改良蒸汽机剖面图,对比改良前蒸汽机 “耗煤多、效率低” 的缺点,说明改良后可稳定提供动力,成为工业核心动力)。 交通运输业:1807 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美国,跨洋运输提速);1825 年斯蒂芬森发明 “旅行者号” 蒸汽机车(展示机车图片,讲解其在英国斯托克顿 - 达灵顿铁路试运行成功,标志铁路时代到来)。 小组讨论:“为何说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提示:从动力摆脱自然限制 —— 推动工厂远离河流、带动采矿 / 冶金 / 交通等行业革新两方面分析)。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9 世纪中期) 展示数据图表:①生产力:英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