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重要内容。地球运动作为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成因,为后续学习气候、自然带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占据着基石性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太阳和月亮等天体有了初步认识,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这些认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尚未深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球运动原理。(二)认知能力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种较为抽象的空间运动,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但在将具体现象抽象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规律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三)学习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喜欢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想法。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面对较为复杂、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时,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三、核心素养目标1. 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动画模拟等活动,准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相关示意图能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地理实践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通过认识地球运动与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成因。四、评价任务(一)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参与地球仪演示、实验操作等活动,对积极参与者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2.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能否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与小组成员有效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对于合作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全班展示和表扬。(二)作业评价布置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书面作业,如填写地球运动特点表格、绘制太阳直射点示意图并标注相关信息、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对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进行展示和表扬,针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五、学习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播放数字人万户对太空探索的感想,看到地球在动,是眼花了吗? 回答是运动 承接上课时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球的自转 1.教师介绍有关地球仪地轴、南北极点的相关知识,示范演示地球的自转。 2.关于地球的自转,如果从南北极上空俯视会怎样呢? 自传绕转中心地轴周期一天(约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1.观察地球的自转,结合课本自主完成表格的填写。 2.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分别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 自转情况。 1.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情 况。 2.学生动手演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理解。过渡 地球一直自转,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呢 ? 发现地球自转的证据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参照物,在没有明显参照物 的情况下,人类很难感知到地球的自转。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许多地球正在自转的证据。 思考问题 从学生身边现 象出发,培养 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1.介绍昼夜的产生,影响人们作息习惯。 2.提出问题,北京的小丽给美国的姨 妈打电话,应用哪句问候语?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朝 向太阳的半球处在白昼,为昼半球; 背向太阳的半球处在黑夜,为夜半 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昼 夜现象交替出现。 3.引导学生感悟地球自转产生时差,影响人们生活。 产生的现象: 时间差异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作晨昏线(圈)。 【沿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变白天为晨线;由白天转为黑夜则是昏线】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东边的 地点会先转过去见到太阳 人们习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 定时间,即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位当地 的12点,并以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 “地方时间”(简称地方时) 北京12:00,美国纽约为23:00 晚上好! 4.补充太阳直射点的相关知识,探究一天早中晚气温不同的原因。 概念补充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和地面获得热量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结论: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高 ,气温就越高 。 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中, 气温较高的是中午 此时太阳高度最大 1.读图,在教 师的引导下思 考,并能结合 生活,感悟地 球自转产生自 然现象和对人 们生产生活的 影响。 2.观看太阳直 射和斜射对气 温的影响的实 验,总结结论。 1.通过教师的 引导,学生生 活中地球自转 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地理 思维。 2.通过实验, 得出太阳高度 角和获得太阳 光热多少的关 系,为后续学 习做铺垫。地球的公转 1. 播放地球公转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 介绍黄赤交角知识,教授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为学习昼夜变化做铺垫。 观看视频,结 合课本内容, 自主学习完成 地球公转的基 本知识。 培养学生空间 想象能力和自 主学习能力。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1.播放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昼夜变化的 动画。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 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 成66.5°的固定夹角, 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 不变。这样,地球在公 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 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 就不完全相同。 昼夜长短不同 2.组织学生边观察动画,边记录。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无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无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1.观看动画演示,记录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 2.小组交流观察记录表完成情况。 3.学生展示观察记录表。 1.通过具象化 的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地球 公转具象化, 让学生感知地 球公转、太阳 直射点移动、 昼 夜 变 化 过 程。 2.通过观察记 录表的填写, 突破难点,学 生交流记录内 容,培养合作意识。1.突出重点,通过动画演示,经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2.总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 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3.总结出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地球五带 1.观看动画演示,绘制太阳 直射点运动平 面图。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 结相关规律。 2.通过自主学 习、动画演示,总结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假如地球停止自转或公转,会怎样呢? 播放地球停转视频。 学生小组交流,表达观点。 认识地球运动 的重要性,树 立人地协调观小结作业设计 以地球的运动为主题,创作手抄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