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演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演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演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
2.春秋末年,郡初设在边地,面积大但地位低于县。战国,尤其是中后期,随着边地发展,县数增多,为便于管理,县纳入郡的管辖,形成郡下统县的模式。这一过程( )
A.适应了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 B.提升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效能
C.体现了中央对郡县垂直管理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3.如图是考古学者在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出的两汉时期的封泥(部分),据此可知,该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B.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C.推恩令实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D.中央集权治理模式的基本奠定
4.《新唐书》与《旧唐书》均记载,唐德宗时期,驸马刘士泾弹胡琴(胡琵琶),“多游权幸之门,以此为之助”,“善胡琴,故得幸于贵人”,这一现象体现了唐朝( )
A.政治制度的开明 B.民族关系的和谐
C.华夷之辨的淡化 D.中外文化的交流
5.据《吴江县志》记载,吴江县市(今松陵镇)“元以前无千家之聚,明成弘间,居民乃至二千余家。坊巷井络,栋宇鳞次,百货俱集,通衢市肆以贸易为业者,往来无虚日。嘉隆以来居民益增,贸易与昔不异”,这最适于研究明朝( )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江南市镇的发展
C.商人群体的兴起 D.城市功能的转变
6.
政策 颁布时间 内容
迁海令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强制要求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摧毁沿海房屋,禁止渔民出海,烧毁船只和沿海树木,设立界碑和界墙,越界者斩
展海令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允许沿海居民返回故土,恢复出海经商,设立江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粤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表中由“迁海”转为“展海”的主要因素是( )
A.海禁政策的调整 B.戚继光平定倭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清政府统一台湾
7.“他从岳麓墨香中走来,既以实业燃洋务之火,又于西北烽烟里请缨西行,涤荡外侮,筹设行省固边。”他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8.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这几天庆祝战胜,实在是热闹的很。可是战胜的,究竟是哪一个?我们庆祝,究竟是为哪个庆祝?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这里的“新精神”是指( )
A.民族主义精神 B.民主科学精神 C.社会主义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9.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收到张学良“盼速派代表前来共商大计”的电报,随即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中国共产党这一行动主要基于( )
A.国民党放松了对红色政权的围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需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实际考量
10.如图是1942年美国“联合援华会”的宣传海报,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B.美国援华在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C.美国政府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D.中国政府借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支持
11.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逐步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近年来,我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发展。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
A.强化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C.体现了对经济成分的合理整合 D.为了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
12.如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这主要体现了( )
A.文明的多样性 B.艺术的创新性 C.文化的传承性 D.教育的包容性
13.11至13世纪,法国部分城镇的居民联合起来,通过集体行动要求封建主或君主赋予他们特权,免除向他们征收的苛捐杂税,并达成“公众”协定。法国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公社运动”,其影响波及西欧。该运动的核心诉求是( )
A.推翻封建王权,建立市民政权 B.争取城市自治,摆脱封建束缚
C.联合农民阶级,反抗教会压迫 D.废除农奴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4.19世纪末,德国通过“柏林一巴格达铁路计划”逐步获得奥斯曼帝国筑路权,国内舆论欢呼:“开足马力前进,到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波斯湾去……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已为德国所掌控。”此举导致( )
A.德奥同盟巩固 B.非洲殖民化加速
C.英德矛盾加剧 D.协约国集团形成
15.在苏联发展史上的某一时期,全国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引进美国技术设备,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使用德国和美国制造的设备,并由美国人出任总工程师。这表明苏联正在( )
A.执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一五”计划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新经济体制”
16.1958年美苏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美国新闻署(USIA)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下表为部分展览名称。由此可知( )
部分展览名称
时间 展览会名称
1959年 莫斯科美国国家展览
1961年 塑料美国、运输美国
1962年 美国医学
1964—1965年 通讯美国
1965年 美国建筑
1969—1970年 美国教育展
1973—1974年 美国户外娱乐展
1975—1976年 美国家庭技术展
1978—1979年 美国农业展
1989—1991年 美国设计展
A.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B.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苏联注重引进美国技术 D.美国奉行冷战政策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条奏。
一明黜陟(改革官吏进退升迁制度);二抑侥幸(改革现行恩荫任子制度);三精贡举(改革贡举取士及学校教育);四择官长(加强地方官考核,选贤黜庸,严审慎荐,防冗滥);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均衡地方官吏职田分配);六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七修武备(整治军备);八减徭役(合并县邑,缩减吏员);九覃恩信(落实朝廷惠政,确保政令畅通,民众受益);十重命令(严肃对待并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摘编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认为“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的“条陈十事”被朝廷采纳后,演化为的事件及其核心内容,并对事件进行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存在大量小市镇,许多市镇甚至缺乏城市的特征,人口很少,规模也小,曼彻斯特、伯明翰就属于这样的小市镇。但到17世纪晚期,赫尔和利物浦等港口,伯明翰等制造业城市迅速发展,它们成为地方中心,并且经济活动的影响超过了其直接腹地的范围……地区内部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摘编自李群《近代早期英国工业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有些城市开始改造旧城,拓宽街道、铺砌路面,设置路灯,并对住房建筑实行统一规划。60年代,一些市议会获得强制购买和拆除贫民窟的权力。1875年又通过《工匠住宅法》,允许有关当局购买和拆除大片地区的贫民窟,企图改善城市住房过分拥挤的状况。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于19世纪中叶开始兴建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和其他娱乐设施。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城市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以下革命年代铸就的精神丰碑,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中华文化瑰宝。
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部分)
精神名称 形成时期 精神内涵
①井冈山精神 土地革命初期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②__________ 土地革命后期 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依靠群众
③__________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前期 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④西柏坡精神 解放战争后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人民至上、依靠群众、敢于斗争、勇于胜利
——据《人民日报》整理
(1)表中划线处应填写的是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选项字母)。
A.建党精神 B.遵义会议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E.延安精神
(2)从①和④中任选一种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并阐释其当今的时代价值。
三、材料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相关统计表
时期 对外贸易总值(亿美元) 主要贸易对象 出口主导产品类型 进口主导产品类型
50年代 约400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占比70%以上) 农副产品(粮食、茶叶等)、初级原料(矿石等) 成套机械设备(冶金、电力等)
60年代 约500 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占比超50%) 轻纺产品(服装、纺织品)、农副产品 工业原料(钢材、化工原料等)
70年代 约2900 日本、美国、发展中国家 轻纺产品、少量机械产品 先进技术设备、工业原料
80年代 约4700 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含港澳地区转口) 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起步) 先进设备、消费品、工业原料
——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数据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时代特征”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B
6.D
7.B
8.C
9.D
10.A
11.C
12.C
13.B
14.C
15.B
16.D
17.(1)历史经验教训:历代朝政积弊不除,会引发祸乱。北宋现状:政治:官僚体系积弊深重(或冗官);财政:冗费负担沉重,赋役繁重,民生困苦(或冗费);边防与社会稳定:内外危机交织(或冗兵)。
(2)事件:庆历新政;核心内容:整顿吏治。评价:积极性:庆历新政是北宋的第一次政治改革尝试,改革切中时弊,针对性强;为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局限性:阻力巨大,最终失败;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推行时间短暂即告失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统治危机。
18.(1)
有利因素:农业发展;工场手工业壮大;政治制度的变革;重商主义思想;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或黑奴贸易)。(如果答出: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等也可给分)
(2)特点:住房治理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多元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如果答出:政府规划和议会立法相结合、城市功能增强等也可给分)
(3)启示:以人为本,调节贫富分化;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市改造升级。(如果答出:加大城市发展的资金支持、注重城市全面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等也可给分。)
19.(1)②:C;③:E。
(2)选择:④西柏坡精神
背景: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面临向执政党的转变;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党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内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需要团结各阶层力量,巩固革命成果进而建立新中国。
时代价值:有利于党和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保持优良作风;坚持人民立场,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国家发展;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的深水区,西柏坡精神激励我们坚定信心,应对各种风险,维护国家利益。
20.示例:论题:(50-8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折射国家战略与时代变迁。
阐述: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对象与产品结构始终与国内外环境和国家政策紧密关联。50年代,对外贸易以农副产品换苏联成套设备,服务于工业化起步,体现“一边倒”外交与计划经济特征;60年代,轻纺产品出口占比上升,进口转向工业原料,反映中苏关系破裂后对西方市场的适应;7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世界兴起及对外开放萌芽呼应;80年代,纺织品、机电产品成出口主力,贸易对象多元化,印证改革开放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综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演变反映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重要缩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