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秋季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积累(23分)
回首我们即将告别的童年,童趣、求知、成长都值得我们好好体会、领悟。小语书写了下面的三段感悟,请你阅读后完成1~5题。
【童趣】童趣是鲁迅笔下的“我”在 (地广人稀 人迹罕至)的百草园采食像小珊瑚珠 cuán( )成的覆盆子; ①童趣是于漪面对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能百看不厌如“徜徉于山水之间”;童趣是 。
【求知】②从“学而时习之”到“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中处处有孔子求知的痕迹。孔子一生求知乐学,不因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改变,“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因年龄增长而减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因无常师而松懈,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长】人生是路,成长亦是路。③《往事依依》让我们知道了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再塑生命的人》让我们知道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 (茫然无措 惊惶失措),但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是无比幸福的。④成长中的我们,需要海浪的洗礼,需要阳光的润泽,需要雨露的照耀。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好汉字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请把“求知”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楷书书写在下面的格子里。(2分)
2.阅读“童趣”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cuán( )成 (2)徜徉( )
3.回忆我们步入初中以来学过的课文,结合语境,在“童趣”语段横线上再写一句话。(2分)
4.请从语段括号里所给的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依次填在横线处。(2分)
5.语段画横线的①~④句子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6.求知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求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学完《〈论语〉十二章》后,老师让同学们抓紧时间背诵这篇课文。小语准备下午第三节自习课开始背,小文打算下午放学后回家去背,小广计划第二天早读的时候背。请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以描述大脑遗忘规律的“遗忘曲线图”(见下图),说说这三位同学谁的背诵时间安排最合理,为什么?(3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7.请根据内容理解,在横线上准确填写相应的内容。(10分)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一个抒情传统,怀乡则情溢于景,“① ,②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观海则意溢于海,“水何澹澹。③ ”(曹操《观沧海》)。情有时含蓄,“遥怜故园菊,④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有时直白,“乡书何处达,⑤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情难遣,李益在《⑥ 》中望乡关而愁,“⑦ ,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情复杂,⑧ 在《峨眉山月歌》中,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⑨ ,⑩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8.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鲁迅为什么在五篇文章中都提到了长妈妈。(3分)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狗·猫·鼠》)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打开《朝花夕拾》,走进文学巨匠鲁迅的童年生活,任选下面童年鲁迅的一个特点,仿照示例,写下你的阅读发现。(4分)
示例:活泼贪玩。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
会在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抓虫子、摘覆盆子,冬天跟着闰
土父亲学捕鸟;还会在先生读书入神时用“荆川纸”描画
小说中的绣像。我发现童年的鲁迅活泼贪玩,原来贪玩是儿
童的天性。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操场上的字和画
崔修建
①少年时,乡村小学的操场,绝对是一块神奇的黑板,我在上面留下过许多有趣的图画和文字。
②那十几间土坯房是教室,推开教室的门,就是面积不小的操场。操场十分简易,只是稍稍平整了一下。风吹过,会扬起灰尘;雨下过,会泥泞难行。
③操场周边十多排疏密有间的杨树丛,围墙一样让校园安然静谧,我和同学偶尔会钻入其中捉迷藏、掏鸟窝。树丛外有大片的庄稼地,种满小麦、玉米、大豆,还有白菜、大葱。内容丰富而生动的天然教材,我们尽可以随时翻阅。
④每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会飞奔到操场上,跳绳、踢毽、玩弹子、翻纸卡、看蚂蚁搬家、吹蒲公英的绒球、摘苍耳的种子;更有淘气的孩子,壮着胆子去捅野蜂窝……短短10分钟的课间休息,我们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⑤那会儿,我特别喜欢在操场上写字和画画。先用削铅笔的小刀在泥地上画一堆方格,再随手捡一截小木棍,一笔一划地在格子里写刚学过的生字,或者画一只麻雀、一只长尾巴的小松鼠,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
⑥雨后的操场会变得松软,野花野草也被洗得更加水灵。赶上周末,我会借口去捡蘑菇而跑到操场。然后,独自面对大大的操场,像一个设计师般聚精会神地思考,琢磨着该在哪里画座村庄,在哪里安排房屋、石桥、小溪、柳树、打谷场和麦秸垛……构好蓝图,便开始动手创作,拿一把捡来的粗细不均的木棍,调换着“建”房屋。
⑦等到耐心画好村口那棵老柳树,画美了小石桥,还有流淌的溪水、几缕上升的炊烟……我肆意地涂抹着自己的想象,湿湿的泥地如一块上好的画布,将我欢喜的画作妥妥地收藏。
⑧当老师布置了作文《我可爱的家乡》,我刚写下标题,后面的句子,便仿佛在脑海里存储了许久的泉水听到了流淌的召唤,倾泻而出,只一会儿工夫,已流成一条欢快的文字小溪。
⑨落雪的冬日,我们也会兴奋地跑到操场,用双脚踩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径;有时也会追跑着打雪仗,快乐地翻滚出一幅幅意象画。
⑩待到寒假,雪一停,我就会穿戴好棉衣棉帽棉手套,扛一把铁锹跑到被皑皑白雪掩盖的操场,在雪地上开始我随心所欲的“创作”。
树丛附近,很厚的积雪被凌厉的北风吹成一道硬实的雪冈,足足一人高,站上去也不会陷住双脚。那样的雪冈,适合挖隧道。我先挖一个圆坑,再用方正的大雪块堆砌雪碉堡。然后以碉堡为中心,挖交通壕、弹药库和防空洞。
正干得起劲,村里的一群小伙伴们也都带着工具蜂拥而来。我们一起卖力地挖掘出“工事”,架起粗的木棍当大炮,端起细木棍当长枪,像电影里那些勇敢、英武的解放军战士,嘴里模仿着枪炮声,不停地“射击”、投掷雪团“手榴弹”。
我们每个人都在雪地里摔了跟头,有的还是故意摔的,似乎只有那样才跟雪地更亲近,游戏也显得更有乐趣。攻占一处阵地,我就用木棍在雪地上写一句:“我们胜利了!”直到暮色时分,我们才意犹未尽地撤出“战场”。
我就读过的那所小学和承载过我们无数欢乐的操场,如今已经变成了蔬菜大棚。在那个缺少照相机的时代,我们拥有的欢乐情景,并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但所有生动的画面和文字,都早已凸凹分明地印刻进我的记忆深处。
有天再读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忽然感慨:我的乡村小学那么简陋,那块操场那么朴素,却并未妨碍它们成为我童年的乐园。多年之后,我仍能记得那些清纯、美好,以及实实在在的快乐。
(选自《品读》,有删改)
10.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时间 画面
① 同学们在操场上肆意玩耍,“我”在操场写字和画画。
雨后 ②
③ ④
寒假 “我”和伙伴们一起挖掘出“工事”,模仿解放军在雪里作战。
1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12.文章的语言轻松活泼而又生动形象,适合大声朗读。文中第④段画线句有两种朗读方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说说你的理由。(3分)
方案一:“跳”“踢”“玩”“翻”“看”“吹”“摘”“捅”等动词重读。
方案二:“一……便……”“飞奔”等词语重读。
1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你说说为什么百草园和“简陋”的乡村小学操场会成为鲁迅和“我”难忘的“童年的乐园”。(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写了这首诗。
B. 诗中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既表明了时间,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C. 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实则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D. 月亮在诗人的笔下富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充分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15.小语打算选择这首诗参加“声情并茂诵古诗”活动。为了更好地表现该诗的意境,小语想在舞台屏幕上插入一幅月亮图片,请帮他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并说明理由。(2分)
A(圆月) B(缺月)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③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④、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候:看望,问候。②绥:安抚。③邺(yè):古都邑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6.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B.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C.久而益敬 人不知而不愠 D.弱者抚之以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性格急躁、言而无信,但是知错能改。
B.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元方这一人物形象。
C.乙文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故意出难题来为难陈元方。
D.两文都使用敬称或谦称。“尊君”是谦称,“孤”是敬称。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0.甲文中,元方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父亲友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分)
2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元方有怎样的共同特点。(3分)
三、综合(7分)
22.《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七年级(1)班正在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拟写标题】同学们出了一期黑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在某一栏目下面粘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个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1分)
伯牙绝弦 桃园结义
割袍断义 负荆请罪
(2)【任务二:选择交友】唐朝诗坛“顶流”李白的好友无数,请走进他的朋友圈,根据他与其好友交往的事迹,选择相应的关系填入括号中。(填字母)(3分)
①李白与贺知章( )
两人相差 40多岁,但一见如故,贺知章极其欣赏李白的才华,还在皇帝面前推荐过李白,李白也认为贺知章是难得的知己。
②李白与杜甫 ( )
两人相见恨晚,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并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③李白与郭子仪 ( )
郭子仪曾在军中犯事,被李白所救。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而后兵败被杀,李白因依附永王而被论罪。郭子仪知道李白遇难后,向皇帝求情,并甘愿自解所有官爵为恩人李白赎罪,最终帮助李白逃过一劫。
A.患难之交 B.忘年之交 C.君子之交
(3)【任务三:自我介绍】开学时,老师安排你与小文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她的面前说: (介绍中提到自己的名字,可用“小语”代替)(2分)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少年征途中,常听见“跟着我”的指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心也萌生起“自己走”的想法。请以“这一次,让我自己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一定要跟着吗?
这一次,让我自己来!
) “跟我回家,不要出去!”
“跟我走,就是这条路!”
“你跟着我,不会错的!”
“跟着我的方法做更容易!”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度秋季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用楷书书写正确且工整1分,美观1分。书写只要有一个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2.(1)攒 (2)cháng
3.示例:莫怀戚笔下的小男孩在田野散步时向往有意思的小路。
4.人迹罕至 茫然无措
5. 第④句,应将“润泽”和“照耀”互换位置。
6.示例一:小语的背诵时间安排得更合理(1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1分)。学完《〈论语)十二章》后,小语趁着还没怎么忘记的时候及时背诵,效率会比较高。(1分)。
7.①枯藤老树昏鸦 ②小桥流水人家 ③山岛竦峙 ④应傍战场开 ⑤归雁洛阳边 ⑥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不知何处吹芦管 ⑧李白 ⑨峨眉山月半轮秋 ⑩影入平羌江水流
8. 示例:长妈妈是个女佣,地位低下,但她给鲁迅讲故事、买书,处处关心鲁迅,所以她在鲁迅心目中地位非常(1分)。鲁迅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长妈妈,表明他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1分),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同情(1分)。(意思对即可)
9. 好奇心强(1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听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便常常拔它起来,还曾因此弄坏了泥墙(1分);听到一种名为“怪哉”的虫后,便很想了解它,甚至向先生请教(1分)。我发现童年的鲁迅好奇心强,看来好奇是儿童的天性(1分)。(选择其他特点,言之有理亦可)
10.①下课 ②“我”拿木棍调换着“建”房屋。 ③雪日 ④用脚踩出小径、打雪仗。
11. 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操场上的字和画”(1分);②引出下文“我”对在操场上写字和画画的美好回忆(1分);③将操场比作黑板,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2.示例一:我选方案一(1分)。这些重读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的情景(1分),表现了操场带给孩子们的欢乐(1分)。
示例二:我选方案二(1分)。“一……便……”“飞奔”等词语重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奔向操场的急切心理(1分),表现了同学们对操场的向往、对游戏的热爱,突出了操场带给同学们的快乐(1分)。
13. ①童年的鲁迅在“三味书屋”受到了规矩的束缚,却在“百草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1分);②“简陋”的乡村小学操场,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的趣事(1分)。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和“我”在小学操场的生活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充满了快乐、温馨的回忆(1分)。(意思对即可)
14.D(应是“浪漫主义”)
15.示例一:A,圆月象征团圆(1分),诗人与友人两地相隔,无法相见,圆月更能表现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用圆月图能增强朗诵的感染力(1分)。
示例二:B,缺月暗含别离之意(1分),与诗人和友人两地相隔无法相见的悲凉气氛相契合,用缺月图更能增强朗诵的感染力(1分)。
16.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7.D(都译为“……的人”。A.太阳/每天;B.同“否”/否定词;C.表顺承/表转折)
18.D
19.(1)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2)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20.从友人“无信”“无礼”两个方面进行反驳(2分)。父亲友人的态度从质问到愤怒,到最后变为惭愧(1分)。
21.示例一:有“礼”(1 分)。面对友人、袁公的正常发问,元方的回答落落大方(1分),讲究礼节(1分)。
示例二:机智冷静(1分)。面对友人的责骂,元方没有慌乱,冷静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指出友人“无信,无礼”,维护了父亲的尊严(1分);面对袁公的刁难,元方机智应答,既巧妙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又保全了袁公的面子(1分)。
示例三:善于言辞(辩驳)(1分)。面对友人的责骂和袁公的刁难,元方的辩驳有理有据(1分),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1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看望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2.(1)交友典故/交友故事 (2)①B ②C ③A
(3)小文,你好!(1分)我是小语,性格活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乒乓球迷(1分)。我俩同桌真是有缘分,今后请多关照(1分)。(称呼1分,自我介绍1分,发出请求1分)
23. 【写作指导】
一、审题立意。“这一次,让我自己来”传达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一个情境:在之前的某些时刻,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依赖、犹豫、害怕等),个体没有选择自己去完成某件事情,而现在,个体希望并且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立意方向:①成长与独立,探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从依赖到独立,从被动到主动,强调自主性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②勇气与决心,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表现个人的勇气和决心;③自我认知与成长,通过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二、选材构思。选材建议:①生活琐事,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做饭、洗衣服、修理小物件等,展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②学习挑战,描述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如独自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决一个难题等,强调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③情感成长,讲述在面对亲情、友情中的问题时,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加深与他人的关系。
三、构思技巧。①引入情境,开篇简要描述一个情境,让读者了解背景,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②情感变化,通过描述个体面对挑战时的情感变化(如犹豫、害怕、不安到坚定、勇敢、自信),展现个体的成长和变化;③具体细节,在描述过程中,加入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④深化主题,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并表达对未来更加独立、自信的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