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语文小说训练 赵悠燕小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中考语文小说训练 赵悠燕小说(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中考语文小说训练----赵悠燕小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余婆婆的岛
赵悠燕
①突然间,小岛上蜂拥着来了很多人。
②这是一个逼近夏季的日子,上岛的人穿着短袖短裤,戴着凉帽,姑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裙子,白花花的胳膊和大腿晃得余婆婆几乎头都晕了。岛上清凉,余婆婆依然穿着玄色的长衣长裤。
③自从儿子媳妇去城里打工后,这座岛上只剩下像她这样七八十岁不愿挪身的老头老太。
④岛上变得越来越清净,白天,余婆婆做完田头的活,就去砍一些柴禾回来。她的身子还算硬朗,所以拒绝了儿子媳妇跟他们去城里的要求,她知道他们过得也难,城里房子奇贵,他们那点钱只好租个房来住,她不去做他们的累赘。
⑤鸟儿又啁啾起来了,余婆婆抬眼望去,青翠的松树上一只小松鼠快活地跳来跳去,看见余婆婆也不避。余婆婆对小松鼠说:“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人打哪来啊,这里有什么好看哦,就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婆,就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岛。”
⑥有人声传来,几个男孩女孩惊叫着:“快来看哪,这儿有好多鸟。哇,还有只小松鼠呢。”
⑦鸟儿见这么多人,啁啾了一声“扑”地飞走了。
⑧“陆华年,去捉来送给我嘛。”
⑨被喊做陆华年的男孩作势去抓小松鼠,男孩女孩兴奋地尖叫。小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终于失去耐心,“嗖”地一下溜得无影无踪。
⑩男孩女孩站在山头往下看,阳光下的大海宛若玻璃晶莹剔透,金黄色的沙滩像一只煎熟的鸡蛋饼。
一个女孩用嗲嗲的声音拉着余婆婆问:“老婆婆,这些是什么树哦?”
她可爱清新的模样让余婆婆想起了自己的孙女,她笑眯眯地指点着说:“这是铃木、野桐,那些是小槐花,你说那些草啊,这岛上都是啊,大多是茅草。姑娘,你们来这里干嘛?”
“旅游啊。老婆婆,这里好美哦,空气好,景色美,我真不想回家,在这儿当一回神仙。”
“神仙?”余婆婆笑了,“我在这儿住了快八十年了,要成仙早成仙了。”
“哇,老婆婆,你有八十岁了,真看不出,你身子还这么硬朗,看起来比我妈利索精神多了。”
那些年轻人嘻嘻哈哈吵吵嚷嚷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在城里打工的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进岛出岛忙忙碌碌,岛上热闹起来了。
不久,儿子媳妇也回来了,他们跟余婆婆说现在这座岛被外面宣传为仙岛,那些大城市里的人被雾霾吓坏了,说在这儿可以洗洗肺呼吸新鲜空气,就像一部被锈蚀的机器来这儿擦锈上油呢。
他们把原来的老房子翻修了一下,然后隔成一个个独立的房间,在里面装了电视、空调,铺上地板,还有崭新的大床。
第二年的夏天,岛上又热闹起来了,余婆婆家的房间全被那些纷涌而至的游客订满了,那些没地方住的人只好在岸边平缓的礁石上搭起了帐篷,余婆婆的儿子从批发市场批来一些帐篷卖给那些游客。
他们除了提供住宿,还供应饭菜,余婆婆平时在田里种的菜被当做绿色食品上了桌。余婆婆跟儿子说,海里捞上来的鱼虾,田里种的菜不该卖这么贵的价给人家。
儿子说,你瞧瞧,看他们吃的那个高兴样,有哪个嫌贵啦,咱怕还来不及供应呢。
岛上的旅游旺季一般从5、6月份开始至10月底结束,所以,其余半年的时光,儿子媳妇就住在城里不回来,他们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汽车,劝余婆婆跟着他们去城里享享福。余婆婆住了十天后就逃回家来了,她觉得住哪都不如在这岛上过的日子快活自在。
春天的时候,余婆婆忙完田里的活又上山去了,她已经有好久没看见那只小松鼠了。自从岛上涌入了那么多人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它。唉,真搞不明白,这儿有什么好看哦。
余婆婆想起以前过的清净日子,叹口气,摇摇头。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了。
1.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余婆婆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到岛上来—— —— ——余婆婆从城里回到岛上并怀念以往的清净生活。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她笑眯眯地指点着说:“这是铃木、野桐,那些是小槐花,你说那些草啊,这岛上都是啊,大多是茅草……”
(2)那些大城市里的人被雾霾吓坏了,说在这儿可以洗洗肺呼吸新鲜空气,就像一部被锈蚀的机器来这儿擦锈上油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余婆婆的形象。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有你
赵悠燕
①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好,我马上就过来。”
②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③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 上。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④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⑤“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⑥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⑦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⑧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⑨罗成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⑩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成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李台阳的性格。
6.“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作者着意描写“李台阳”走了又回来,这样安排小说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请你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8.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夏天
赵悠燕
①下了好几天雨。那天早上,太阳突然从云朵里露出脸来,也许是被藏了太长时间,想钻出云来透透气。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如铺洒了碎金,点点金光浮动蔓延,一直延伸至黑河湾的尽头。
②叶复光身上痒得不行,好几天没有洗澡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双手在梦里不自觉地往前伸,脚在被窝里使劲踢。早上醒来,原先已有一个破洞的被套被他踹出了长长的裂缝。山里气温低,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他后悔没有早点儿补,这下可好,接下来的日子要盖破被子了。
③他来到黑河湾,早就有几个赶着牛的小孩在河里嬉闹玩耍,叫喊着,互相追逐着,把整条河折腾得几乎翻过来。叶复光来到河的另一边,这个位置远离那些孩子。毕竟,他是14岁的“小大人”了。
④叶复光刚把脚伸到河里,河沿突然塌了下去。他没站稳,“扑通”掉进了河里,然后,像一叶浮萍在水里漂了起来。他暗叫一声“不好”,猛然醒悟:这些天一直下大雨,原本河岸附近的沙子都被大水冲走了,下面变成了一个深坑。急忙中,他伸手往上一探,却触不到任何就手的东西。幸亏近岸的水不深,他的脚踩到了河底,人下意识地往上一射,却离河岸越来越远。这时,他有点儿慌了,嘴里被灌了几口水。他才学游泳没几天,一慌就把什么都忘了。他似乎听到不远处那些孩子的大呼小叫,他想喊救命,却喊不出来。
⑤突然,他想到爸爸曾跟他说过:“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想出办法。”叶复光迅速回忆了一下:河岸应该在身体的右侧。于是,他在水底把自己的身体来了一个转向,闭着眼睛往上游,两手往前一伸,终于爬到了岸上。他的视线触到了草丛里的一簇簇红花,像火焰般绚丽耀眼,他放下心来。天很蓝,几朵白云在上面飘,阳光像一条金黄色的毯子铺满了河岸。叶复光躺在河岸上,刚才还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四肢舒展到说不出地大。
⑥刚才的惊险,是否就像大人们说的“从鬼门关逃了回来”?叶复光想起爸妈,不知道他们的工厂怎么样了。那些工人都被遣散回家了吗?家里的房子是不是卖掉了?还有汽车。那些钱是不是都给了工人发工资?爸妈说,工人家里也有老婆孩子需要养。
⑦“叶复光,爸爸的工厂遇到了困难,可能过不上以前那样的生活了。所以,你要学会生存。”那晚,爸妈郑重其事地跟他说。他们给了他500元钱,乡下有一套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让他去独立生活一段日子。过了这个坎,爸妈就会来接他。
⑧暑假还剩七八天,爸妈还是没有来接他的迹象,他犹豫着要不要打电话过去。爸妈告诫过他,除非特别困难,否则不要随便打电话给他们。那么,刚才自己差点儿在河里淹死,要不要告诉爸妈呢?叶复光想:反正我现在好好的,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了,免得他们担心。
⑨一个小孩在远处叫叶复光:“田婶在到处找你,快去!”他一骨碌爬起来,对了,今天他答应田婶帮她去收玉米的。这些日子,他就用帮她干活的方式换取一日三餐。干活真的好累啊,想起以前过的日子,如同天上地下。
⑩叶复光跑进田婶家的院子,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那里说话。他喊了一声,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赵悠燕。有删改)
9.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出叶复光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事情及体现的人物特点。
主要经历的事情 人物特点
① 。 缺乏生活经验
避开嬉闹的小孩到河的另一边洗澡。 ②
③ 。 冷静机智
帮田婶干活换取一日三餐。 ④
10.结合语境,请任选一句,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1)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如铺洒了碎金,点点金光浮动蔓延,一直延伸至黑河湾的尽头。
(2)叶复光躺在河岸上,刚才还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四肢舒展到说不出地大。
11.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12.王明同学想把这篇文章推荐到校园广播站,你建议他投到下面哪个栏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成长印迹》 B.《孤独之旅》
答案
1. 余婆婆遇到一个女孩并给她介绍岛上的事物 年轻人回到岛上开发旅游业 2.(1)“笑眯眯”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余婆婆对女孩的热情,和善。
(2)“被锈蚀的机器”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被雾霾损害的身体。 3.(1)懂得体谅孩子。她知道孩子在城里过得也难,不愿意去做他们的累赘,就一个人留在岛上生活。(2)善良朴实。她对儿子说海里捞上来的鱼虾、自己田里种的菜不应该卖那么贵。(3)热情诚恳。余婆婆笑眯眯地跟小女孩介绍岛上的各种事物。(4)喜欢自由和清净。她从城里逃了回来,觉得住在岛上最快活自在。(写出两点即可)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开头。
内容上:(1)余婆婆的岛是自由清净的,但如今大量城里人的涌入,破坏了小岛原有的清净,让她再也回不去过去的日子了,表达了余婆婆对过去清净日子的怀念。(2)暗示了主旨,城里人为了躲避雾霾蜂拥着去了小岛,破坏了小岛原有的生活,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分析】1.考查文章情节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找到相应的段落区域,寻找关键语句进行提炼作答。
第一空:第⑥— 段记叙的是余婆婆在岛上遇到了一群年轻人,她向其中的一位女孩介岛上的美丽风景。可概括为:余婆婆遇到一个女孩并给她介绍岛上的事物。
第二空:第 — 段记叙的是在城里找工的年轻人们回到了岛上,他们在岛上开发旅游业,增加了收入。可概括为:年轻人回到岛上开发旅游业。
2.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笑眯眯”是对余婆婆的神态描写。联系语境可知,此时一个来岛上的女孩问余婆婆这是什么树,结合“她可爱清新的模样让余婆婆想起了自己的孙女”可知,这个女孩让余婆婆想到自己的孙女,余婆婆向她介绍了岛上的美丽风景。“笑眯眯”的神态,表现了她对女孩的热情与码头。
(2)加点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在大城市里被雾霾吓坏的人比作“被锈蚀的机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充满了雾霾的大城市里身体受到损害的现状。
3.考查分析人物性格。
根据第④段中的“她知道他们过得也难,城里房子奇贵,他们那点钱只好租个房来住,她不去做他们的累赘”可知她是一个懂得体谅孩子的人。
根据第 段中的“她可爱清新的模样让余婆婆想起了自己的孙女,她笑眯眯地指点着说”可知她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
根据第 段中的“余婆婆跟儿子说,海里捞上来的鱼虾,田里种的菜不该卖这么贵的价给人家”可知她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
根据第 段中的“余婆婆住了十天后就逃回家来了,她觉得住哪都不如在这岛上过的日子快活自在”和第二十五段中的“余婆婆想起以前过的清净日子”可知她是一个喜欢自由和清净的人。
4.考查分析语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从内容上:“余婆婆想起以前过的清净日子”“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了”表现了余婆婆对过去清净生活的怀念,点明了文章主旨:岛上的生活原本清净平和,现在人们为了躲避雾霾来到小岛,年轻人们看到商机,在岛上大搞旅游开发,使岛上原本清净的生活变得喧嚣而浮躁,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破坏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共同维护人类的家园。
从结构上:总结全文;“余婆婆想起以前过的清净日子”照应了开头“岛上变得越来越清净”,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5.(1)重情义。例如因为梦到朋友得了重病,就不顾路途遥远前往看望。(2)真诚淳朴。例如对朋友能过上好日子献上由衷的祝福。(3)踏实,对生活不奢求。例如明知朋友可以帮助自己改善生活处境,却绝不提要求。 6.(1)内容上,使李台阳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李台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不仅出乎罗威的意料,而且令他很惭愧。(2)结构上,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说承上启下也可)。作者这里令罗威反思自己对李台阳的庸俗猜想,然后在李台阳揭晓来意时,罗威的感动就更加顺理成章。 7.(1)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作者着意描写李台阳走后返回,推动了情节发展,李台阳有机会将自己的来意说明,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2)点明了题意。小说题为“梦里有你”,通过李台阳走而复回,道出了谜底。(3)突出人物的性格。这一情节进一步地突出了罗威的世俗心态。(4)深化了文章主题。借助这一情节,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纯洁友情以及对这种美好情感的渴望。 8.(1)情理之中是指罗威和李台阳多年不见,两人是发小,感情深厚;李台阳因梦而担心自己的朋友来看望他,是符合情理的。(2)出人意料是指罗威刚提升,李台阳是小商贩,两人多年没有联系,李台阳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从西城来看罗威必有事相求;两人相见后,罗威处处推测李台阳是来求他的;在罗威看到李台阳送给他的鱼籽干后,下决心帮助他,结果却是李台阳只是因关心而来看望他,没有任何功利需求。从而更突出了李台阳的淳朴和罗威的世俗的性格特点。
【分析】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作答时结合内容来分析。
根据本文第 段“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和第 段“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可看出李台阳对待朋友重情重义;
根据本文第 段“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以及第 段“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看出李台阳为人真诚淳朴;
根据本文第⑩段“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以及第 段“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可看出李台阳容易满足,对生活的不奢求,踏实。
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应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内容上:根据第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联系原文第 段“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以及第 段“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可知,罗威对于李台阳这次的到来不是因为借钱感到意外,同时从李台阳带来的鱼籽干以及李台阳并未向自己提要求可知道李台阳对待自己这个朋友是重情重义的,在与朋友的对比之下,罗威感到自己的那点小心思真的是愧对自己的朋友,反而李台阳的形象更加丰满,因此罗威感到非常的惭愧;
结构上:根据第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可从上文第 段“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得知罗威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根据第 段“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可知,故事情节又有了新的悬念,因此本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联系本文第 段“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可知,这里揭晓了李台阳的来意,更加印证了罗威的自我反思,因此第 段“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所表现出的情感就更加顺理成章,更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7.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的作用通常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结合“‘李台阳’走了又回来”,联系本文第 段“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可知他又回来是因为迷路,再联系 段“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可知又设置了一个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因此这样的情节具有曲折性,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原文第 “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可知在罗威心里李台阳走了又回来是因为有求于自己的事情还没说,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罗威的世俗;
本文标题“梦里有你”通过描写罗威与李台阳之间的故事,体现出的是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同时也批判了庸俗的人际关系,李台阳走了又回来到他道出来罗威家的目的,让人深受感动,点名题意,突出了主题。
8.本题考查小说结局作用的分析。
情理之中:如本文第 段“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第 段“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以及第 段“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等情节可以看出罗威和李台阳的感情非常的好,因此最后的谜底李台阳因一场梦不远千里来看自己的好朋友,最后罗威被李台阳所深深地感动也是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不落俗套:从情节发展看,作者故布疑阵,层层蓄势,借罗威的心理活动,如本文第②段“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以及第 段“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等等,不断暗示李台阳登门拜访一定有所求,并以此构成情节发展的脉络。结局第 段点明来意“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完全出乎罗威以及读者的心理预期。
9. 睡觉把被子踢破,后悔没有早点补 自尊要强 不慎掉入河里,死里逃生 吃苦耐劳 10.(1)示例一: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雨后初晴太阳照在河面上的景象,营造了静谧美好的氛围,烘托了叶复光经历雨天后终于可以出门放松的喜悦心情,为下文他洗澡遇险的情节作铺垫。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后洒在河面上的阳光比作“碎金”,形象地写出了河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烘托了叶复光经历雨天后终于可以出门放松的喜悦心情。
(2)示例一:运用心理描写。写叶复光从河里爬上岸后“很重的心忽而轻松”,表现出了叶复光死里逃生后内心由紧张突然转为轻松。
示例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叶复光从河里爬上岸后“四肢舒展到说不出地大”,表现出叶复光死里逃生后由紧张到极度放松的心理状态。 11.此段插入了“父母向叶复光说明家庭现状及对他暑假的安排”这个内容,解释了叶复光在乡下独立生存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为后文叶复光体谅父母的内容作了铺垫;使文章结构上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12.示例一:建议选择A《成长印迹》。本文写了一个少年逐渐成长的经历。叶复光暑假去乡下独立生活,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生存下去,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担当,内心变得强大,能够冷静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知道了体谅父母,这些都是他留下的成长印迹。《成长印迹》栏目与本文的主题一致。
示例二:建议选择B《孤独之旅》。本文写了一个少年暑假孤身一人在乡下独立生活的经历。叶复光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生存下去,经历了盖破被、自己挣一日三餐、去河里洗澡死里逃生等种种困难,他在惊吓、孤独、无助、自救中内心变得强大,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担当,知道了体谅父母。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也是收获的,如旅程一样。《孤独之旅》栏目与叶复光的身心经历及成长感受一致。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14岁少年叶复光的乡村生活片段,展现了一个城市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蜕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然意象(如“碎金般”的河面)与人物心理的呼应,通过“洗澡遇险”“帮工换食”等典型事件,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主人公从生活笨拙到独立坚韧的转变。文中穿插的家庭困境背景,既丰富了人物行为的动机,又暗含了对责任与担当的思考。结尾父母的出现与眼泪,完成了从“被迫独立”到“主动成长”的情感升华,使这个“夏天”具有了深刻的人生启蒙意义。
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结合第②段中“叶复光身上痒得不行,好几天没有洗澡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双手在梦里不自觉地往前伸,脚在被窝里使劲踢。早上醒来,原先已有一个破洞的被套被他踹出了长长的裂缝。山里气温低,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他后悔没有早点儿补,这下可好,接下来的日子要盖破被子了”可知,叶复光因为好几天没洗澡,晚上睡觉时身体不舒服,在睡梦中不自觉地踢被子,导致原本就有破洞的被套被踹出更长的裂缝。而他后悔没有早点补被子,说明他之前没有意识到被子的问题可能会带来不便,缺乏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处理经验,体现出他缺乏生活经验的特点。可概括为:睡觉把被子踢破,后悔没有早点补;
第二空,结合第③段中“他来到黑河湾,早就有几个赶着牛的小孩在河里嬉闹玩耍,叫喊着,互相追逐着,把整条河折腾得几乎翻过来。叶复光来到河的另一边,这个位置远离那些孩子。毕竟,他是14岁的‘小大人’了”可知,当叶复光来到黑河湾时,看到有几个小孩在河里嬉闹玩耍,把河折腾得很热闹。而他选择到河的另一边远离这些孩子,原因是“毕竟,他是14岁的‘小大人’了”。这表明他不想和那些小孩子混在一起,希望体现出自己与他们不同的成熟,体现出他自尊要强的性格特点;
第三空,结合第④—⑤段中“叶复光刚把脚伸到河里,河沿突然塌了下去。他没站稳,‘扑通’掉进了河里,然后,像一叶浮萍在水里漂了起来……他似乎听到不远处那些孩子的大呼小叫,他想喊救命,却喊不出来”“突然,他想到爸爸曾跟他说过:‘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想出办法。’叶复光迅速回忆了一下:河岸应该在身体的右侧。于是,他在水底把自己的身体来了一个转向,闭着眼睛往上游,两手往前一伸,终于爬到了岸上”可知,叶复光不慎掉入河里后,一开始有些慌乱,嘴里被灌了几口水,甚至想喊救命却喊不出来。但在危急时刻,他想到爸爸的话,迅速冷静下来,回忆河岸的位置,然后在水底转向,闭着眼睛往上游,最终成功爬上岸。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他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表现出冷静机智的特点。可概括为:不慎掉入河里,死里逃生;
第四空,结合第⑨— ⑩段中“‘叶复光,爸爸的工厂遇到了困难,可能过不上以前那样的生活了。所以,你要学会生存。’那晚,爸妈郑重其事地跟他说……这些日子,他就用帮她干活的方式换取一日三餐。干活真的好累啊,想起以前过的日子,如同天上地下。叶复光跑进田婶家的院子,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那里说话。他喊了一声,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可知,由于爸爸工厂遇到困难,叶复光被安排到乡下独立生活,他用帮田婶干活的方式换取一日三餐。虽然干活很累,和他以前的生活相比有天壤之别,但他依然坚持下来,没有抱怨或放弃。这体现出他能够承受生活的艰苦,吃苦耐劳的品质。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从描写角度来看,此句运用环境描写。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雨后初晴时阳光洒在河面上的画面,“波光粼粼的河面”展现出河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的状态,“点点金光浮动蔓延,一直延伸至黑河湾的尽头”进一步渲染出这种美丽的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合前文下了好几天雨,此时天气转晴,叶复光能够出门,这种美好的环境烘托出他经历雨天后终于可以出门放松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为下文他到河里洗澡遇险的情节作了铺垫,因为如此美好的环境才吸引他前往河边。
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洒在河面上的阳光”比作“碎金”。“碎金”这个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时,那种闪烁、细碎而耀眼的光影效果,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河面的美丽。这种美好的景象与叶复光经历雨天后渴望出门放松的心情相契合,烘托出他内心的喜悦,也为后文他在河边遇险的情节形成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2)从描写角度来看,运用心理描写。“刚才还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直接刻画了叶复光从河里爬上岸后的内心感受。之前他在河里遭遇危险,差点被淹死,内心充满了紧张和恐惧,而当他成功爬上岸后,这种紧张的情绪瞬间消散,心情变得轻松起来。这种心理描写细腻地表现出了他死里逃生后内心由紧张突然转为轻松的变化过程,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四肢舒展到说不出地大”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人在极度放松的情况下,可能会感觉身体仿佛舒展到了极致,但“说不出地大”这种表述明显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叶复光死里逃生后由紧张到极度放松的心理状态。他经历了生死考验,在成功脱险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这种夸张的描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当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⑦段中“‘叶复光,爸爸的工厂遇到了困难,可能过不上以前那样的生活了。所以,你要学会生存。’那晚,爸妈郑重其事地跟他说。他们给了他500元钱,乡下有一套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让他去独立生活一段日子。过了这个坎,爸妈就会来接他”可知,该段主要介绍了爸妈郑重其事地跟叶复光说工厂遇到困难,可能无法再过以前的生活,给了他500元钱,让他去乡下爷爷留下的老房子独立生活一段日子,并表示过了这个坎就会来接他。
从内容方面来看,文章第⑦段插入“父母向叶复光说明家庭现状及对他暑假的安排”这一内容,详细阐述了叶复光来到乡下独立生存的缘由。爸爸工厂遇到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改变,无法再过以前的生活,所以父母让叶复光去乡下爷爷留下的老房子独立生活一段日子,等过了这个坎再来接他。这一情节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叶复光在乡下经历的背景,让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加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父母告知叶复光工厂困难,还提到工人家庭也需要养家糊口,把家里的钱给工人发工资。这使叶复光明白了家庭面临的困境,也为后文他体谅父母埋下了伏笔。他在乡下独立生活期间,即便遇到困难,如差点在河里淹死,也选择不告诉父母,以免他们担心,正是基于对家庭现状的理解和对父母的体谅。
从结构方面来看,文章如果按照叶复光在乡下的生活经历一直平铺直叙地写下去,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第⑦段插入父母与叶复光的对话,在结构上打破了这种平淡的叙述节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它像是一个插曲,在叶复光乡下的生活主线中增添了新的元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关注点,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首先,明确两个栏目的侧重点。《成长印迹》:侧重于展现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变化以及所留下的印记,强调成长的主题,可能包括人物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所获得的成长和收获,以及在性格、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孤独之旅》:重点在于突出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经历的旅程,强调孤独的体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通常孤独是贯穿整个经历的重要元素。
接着,分析文章核心内容。成长相关内容:文章讲述了叶复光因家庭变故,暑假去乡下独立生活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诸多困难,如盖破被子、通过帮田婶干活换取一日三餐、去河里洗澡时死里逃生等。他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克服困难,从最初可能缺乏生活经验,到后来变得冷静机智、吃苦耐劳,内心逐渐强大,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担当,还知道了体谅父母,这些变化和收获都是他成长的体现。孤独相关内容:叶复光在乡下是独自一人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他经历了盖破被的无奈、自己挣一日三餐的辛苦、在河里遇险时的惊吓和孤独无助等。整个过程他都是在孤独中面对和解决问题,孤独是这段经历的重要底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变得强大,有成长也有收获,如同经历了一场孤独的旅程。
最后,结合栏目侧重点和文章核心内容阐述理由。若选择《成长印迹》:强调文章围绕叶复光的成长展开,突出他在独立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促使他成长,如性格的转变、能力的提升、对生活的理解等,说明这些成长印迹与《成长印迹》栏目的主题相契合。若选择《孤独之旅》:着重指出文章中叶复光孤身一人在乡下生活的孤独体验,以及在孤独中他如何面对困难、实现自我成长,强调孤独是这段经历的重要特征,与《孤独之旅》栏目所关注的孤独旅程以及在孤独中的成长相一致。
示例一:建议选择 A《成长印迹》。《成长印迹》栏目聚焦于人物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获得的感悟以及留下的深刻印记,旨在展现成长这一核心主题,凸显人物在成长道路上的蜕变与进步。本文围绕叶复光展开,他原本处于父母庇护之下,生活无忧。然而家庭突发变故,工厂遇到困难,父母让他去乡下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挑战。起初,他缺乏生活经验,连被子破了都没及时补;在河里洗澡时又险些溺水,面临生死考验。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逐渐学会了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生存。他帮田婶干活换取一日三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河里遇险时,他想起爸爸的话,冷静应对,成功脱险。这些经历让他懂得了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了担当,内心也变得更加坚强,懂得了体谅父母的难处。这一系列的变化和收获,都是他成长道路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文章所呈现的叶复光的成长历程,与《成长印迹》栏目强调的成长主题高度契合,能够很好地展现少年在困境中成长的主题,所以建议投稿到该栏目。
示例二:建议选择 B《孤独之旅》。《孤独之旅》栏目着重刻画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所经历的独特旅程,强调孤独对人物内心的影响以及在孤独中人物所获得的成长和感悟,孤独是贯穿整个经历的关键元素。叶复光暑假孤身一人来到乡下独立生活,远离了父母和熟悉的环境。他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晚上睡觉盖着破被子,没有父母的关心;为了生存,他要去帮田婶干活,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和鼓励;去河里洗澡时遇到危险,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让他深刻体会到孤独的滋味。然而,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中,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他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更加珍惜亲情。这种在孤独中经历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收获,与《孤独之旅》栏目所关注的孤独体验和成长主题相契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