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道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道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漳浦道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加工精细的小石镞(如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这表明古人类
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 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
2.某文化遗存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该文化遗存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4.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5.《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 )
A.启继禹位事实存疑 B.史书文献缺乏实证
C.史料矛盾均不可信 D.历史论证需要慎重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诸国变法
7.孔子主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观点反映了( )
A.诸子百家思想融合 B.社会转型势在必然
C.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D.封建地主阶级兴起
8.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B.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D.鼓励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9.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10.下图是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行政体系示意图。据此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中朝②颁布“推恩令”③创立刺史制④实行察举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 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12.《魏书 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西域、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至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朝贡贸易体制较完备
C.区域经济得到了开发 D.孕育国家统一的因素
13.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疆域开拓 B.社会环境动荡 C.南方得到开发 D.人地矛盾突出
14.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C.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D.农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15.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沿线农业发展
C.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D.加强了南北方交通
16.唐太宗时,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说明科举制
A.体现出公正平等的原则 B.彻底打破了血缘门第等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材料题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个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原住民,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
18.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秦统一后,开始了对北方匈奴和岭南越地大量用兵……为了打击匈奴,秦始皇出兵占领了黄河以南地及黄河以北的五原地……为了开拓南方疆域,秦朝同样也大量用兵岭南。
——摘编自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
材料二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臣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
——摘编自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统治边疆地区的举措及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武帝经略边疆的措施分别说明“战”与“和”及其成效,并指出西汉“采取郡县”和“专设统治机构”的史实。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制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等《晋书》
(1)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根据材料一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确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0.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虽是分裂时期,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其独特作用。图4是根据川本芳昭的著作《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绘制的思维导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D D C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C B D
17.(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2)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
(3)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18.(1)举措: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主要特点:武力征服。
(2)“战”及其成效: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和”及其成效: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或开辟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史实:“采取郡县”: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写出任意2郡即可)“专设统治机构”:设置西域都护府。
19.(1)现象:使用并推广铁制农具。制度:土地私有制。
(2)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恰当的统治政策。
20.示例1: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利于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示例2: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