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D.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 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 )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 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告身”为封建社会朝廷颁发给官员的身份证明,是官员“赋役优免、子孙恩荫、永业田申请”的凭证。唐朝告身的颁发程序,是中书省奉皇帝旨意写好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查和皇帝盖章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根据材料可知A.唐朝最早出现告身制度 B.楷书为古代公文书写的主要形式C.告身仅为官员授官凭证 D.告身颁发程序体现权力运行机制5.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人物服饰上有象征吉祥的宝相花纹,它融合了本土牡丹和菊花、印度佛教的莲花、地中海的卷草和忍冬、中亚的葡萄和石榴等图案,造型饱满,雍容华贵。材料说明唐朝( )A.远超前代的工艺水平 B.开放奢侈的社会风气C.范围广泛的物种交换 D.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6.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A.国家大一统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 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与选官制度有关7.下表是元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这反映出元朝( )地区 措施漠北 设置岭北行省,延续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十户制度,并分属诸王、贵戚、勋臣统辖;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屯田,并设有狗站(驿站)西北 通过册封、联姻等政策笼络畏兀儿首领,使之成为维护西北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力量西南 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A.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B.坚持蕃汉分治的政治理念C.中央集权统治出现弱化 D.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 )A.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C.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9.《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10.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 )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 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1.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它采用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生产方式的手段和方法,建立起一系列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该学者的观点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A.目的和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B.促进了工业体系的完善C.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 D.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12.如图为近代英国《顽重杂志》刊载的关于中国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1901年4月6日)。漫画插绘了列强试图孵化中国这颗“巨蛋”的情景。下列说法与漫画主旨相符的是( ) 《难以孵化的巨蛋》A.“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B.“门户开放、利益均沾”C.“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 D.“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3.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 1840 1843 1844 1845货值 524198 1456180 2303619 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 1843 1845 1853出口量 1787 13220 62894A.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早期著作中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的记载,戊戌年康有为上呈给光绪的两本变法参考《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非但不主张限制君权,反而鼓励光绪师法俄日,大张君权。由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B.历史研究需对多项史料进行对比互证C.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了解客观史实D.通过文献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15.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 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 )A.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二、材料题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 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 (《礼记·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材料二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摘自《魏书》《资治通鉴》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17.[唐宋变革]材料一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唐坊市制 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 封闭 开放坊与市的关系 坊、市严格分离 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 封闭独立,官设官管 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 白天规定时间经营 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 200佘种 400余种街道的功能 交通 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街面特点 无侵街装饰物 伞棚、招呢、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8.[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国家观念]材料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的“国家”与“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的“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材料二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和“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国家观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宣扬的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是一种智慧,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是一种通识,读史之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以“见往事”的方式培养人的才略。下面是几本历史著作的标题、作者和出版社信息。历史著作 作者 出版社《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姜鹏 上海人民出版社《 “山中”的六朝史》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 商务印书馆《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 重庆出版社从以上历史著作中选择其中一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择的著作的标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D D D D C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A D B B B16.(1)秦汉时期(秦汉大一统使)华夏族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或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秦朝:统一文字、尊奉法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汉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仿照士族定门第、与汉族士族通婚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北方民族大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唐代:实行羁縻笼络(因俗而治),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元代:直接行政管辖,设置辽阳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7.(1)表现: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强化);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隋唐以前,士族制度盛行,唐宋逐渐形成文官政治,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18.(1)异:梁启超认可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认可民主共和政体;梁启超主张借助清政府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答出一点即可)同:否定封建专制;肯定主权在民原则;均属于近代国家观;注重民族国家建设。(答出两点即可)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推动。(答出两点即可)(2)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建设;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19.著作:《变革中的大宋文明》。阐述:宋代农业出现变革与突破,一年两熟的稻麦在南方已经相当普遍,经济作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制瓷技术得到很大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煤的开采量大增,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商品经济在宋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坊市制度被打破,纸币开始出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宋词创作空前,城市说书非常流行,同时书法名家辈出。科技与创新在宋代取得突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当时已经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很多科技成果。综上所述,宋代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商业变革繁荣,科技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宋文明在变革中发展。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