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论语十二章》单篇梳理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靠近 ②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③形容词作动词,匡正④如果⑤知晓,明白一.基础夯实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②《〈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一.基础夯实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①华美,文采 ②粗野,鄙俗 ③虚饰,浮夸④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⑤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⑥停止⑦盛土的竹筐⑧填平洼地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贤德和才华的人,自己在心里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得分点:贤、齐、自省)一.基础夯实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 ”。③《〈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任重而道远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一.基础夯实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克制,约束 ②一旦 ③称赞,称许④条目,细则⑤实践,从事⑥一个字 ⑦大概⑧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⑨指激发人的感情⑩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指讽刺时政 近 侍奉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基础夯实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向颜回解释“仁”的内涵的句子是“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③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第1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4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6章)朝闻道,夕死可矣(第3章)学《诗》——兴、观、群、怨(第12章)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第2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5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第7章)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第8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9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第10章)非礼勿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1章)外求内修修身养性君子之德《论语》十二章文章内容概括围绕“仁”字,阐述其内涵,并论述了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看法。艺术特色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2.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3.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二.重点梳理1.实词积累、识记2.古今异义4.特殊句式3.词类活用5.多义实词6.文化常识7.成语积累“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所(zhì)声。表示抵押的财物。1.实词积累、识记质质胜文则野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必以长安君为质(《触龙说赵太后》)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了。①质朴,朴实②质地,底子③资质,本性④询问⑤本质⑥同“贽”,见面礼⑦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⑧正,刚刚⑨同“锧”,古代腰斩人用的砧板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 )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 )请罪 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 )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迁移小练本质同“贽”,见面礼 人质同“锧”,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质问质地,底子譬如平地 古义:今义:平坦的土地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2.古今异义①填平洼地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见贤思齐焉3.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②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③仁以为己任④人而不仁,如礼何⑤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 标志词:则②判断句无标志词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仁(宾语)、以(介词)④固定句式标志词:如……何⑤表反问的固定句式标志词:不亦……乎①君子喻于义②喻之以理③引喻失义(《出师表》)5.多义实词①知晓,明白②说明,告知③比喻5.多义实词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回虽不敏①勤勉②聪明,机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③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④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⑤功施到今(《谏逐客书》)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5.多义实词①施加②施行③用④施与,给予⑤延续⑥设置,安放6.文化常识(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 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 的人。(2)“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 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 的人。社会地位高人格高尚社会地位低人格卑鄙7.成语积累①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②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③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④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⑤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⑥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⑦比喻功败垂成。⑧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①朝闻夕死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任重道远⑤死而后已⑥未成一篑⑦为山止篑⑧一篑之功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