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
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
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意境,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理解“悲”的内涵,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与忧思,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 字、号
官职
别称
诗派
诗风
家世
时代特征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诗圣、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
西晋杜预、祖父杜审言、父杜闲
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开元盛世,身经安史之乱
作者简介
读书壮游(35岁之前)
杜甫聪颖早慧,7岁能诗,9岁善书,14岁出入翰墨场,称誉时辈 。20岁起,结束读书生活,开始漫游吴越。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与李白、高适先后相遇,三人同游梁、宋。李杜之交,世传佳话。这时期杜甫年少时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乐观自信,奋发向上,有豪情壮志,诗呈现浓郁浪漫色彩。留下的诗篇以《望岳》为代表。
困守长安(35-44岁)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长安求仕。玄宗“召征天下士人有艺者”,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骗局,成为受害者。理想落空,生活困顿,忍辱含悲,向达官贵人奔走献赋,乞求援引,明显效果,穷愁潦倒。长安苦等10年,得小官,看守兵甲器仗,掌管门禁钥匙。回奉先探家,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时期的杜甫接近人民,看到民生痛苦,社会黑暗,诗风走向现实主义。写了很多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兵车行》《丽人行》等产生,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
陷贼与为官(44—48岁)
天宝十四载,安史乱发。杜甫开始颠沛流离生活,和难民流亡。肃宗即位。杜甫认为国家有希望,将家小寄寓羌村,只身奔灵武。途中为叛军虏回长安。官位卑微,未被囚禁,困居长安9个多月。后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认为肃宗是中兴之主,欲尽忠报国。《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不久抗颜直谏,触怒皇帝,放还鄜fū州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后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远离朝廷。期间作品有《羌村》三首、 “三吏三别”等。
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
到达成都,友人相助,修建草堂。严武去世,生活失去凭依,再度飘泊,举家离开成都,遂乘舟东下,欲出川归乡。开始了长期的漂泊生活,孤舟载着老病,客死湖湘。期间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三年之后病逝)。
①国家--时局动荡: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②亲友--离散、逝世: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③个人--漂泊潦倒:长期漂泊,极端困窘,晚年多病(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重阳节登高,百感交集,遂作《登高》。
写作背景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 ,成熟于唐初。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中间两联须对仗。
文体知识
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绝、七绝,偶有六绝。
诵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思考:2.整首诗情感基调(诗眼)是怎样的?
请在诗中找出。
诵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节奏:七律一班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可作一停顿
沉郁:感情低沉郁闷凝重
顿挫:(语调、韵律)停顿转折
沉郁顿挫:感情深沉蕴藉,表达抑扬跌宕,含蓄屈折
诵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思考:2.整首诗情感基调(诗眼)是怎样的?
请在诗中找出。

赏析诗歌
思考:
1.首联和颔联哪些意象染上了“悲”之色?这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怎么写秋景的?
2.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作者“悲”什么?
3.“艰难”“潦倒”是形容国家还是个人?造成杜甫“悲”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悲”情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思考1.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仔细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意象染上了“悲”之色?
首联和颔联这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怎么写秋景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迅疾猛烈
于老弱的诗人而言,急风是多么的凄惨寒凉
高远
衬托人的渺小孤单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

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凄切,浓浓哀愁诗人内心的无限悲苦
清、白
冷色调,冷清苍凉,凄冷寂寥
飞回
无枝可依,无家可归,漂泊流离的哀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萧萧下
此句写山景萧索。黄叶飘落,想到韶光易逝且短暂,人生迟暮;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落木”比“落叶”好
“木”在这里要比“叶”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滚滚来
此句写江景。长江奔流不息,联想到时间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小结
前两联的典型秋景,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已明显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从广阔的空间,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从无尽的时间里,感受到人生的短暂。
与一般的诗人悲叹“小我”不同,杜甫的悲叹,是放眼整个天地的,是一种充斥天地的大悲哀。
意境:雄浑高远
空旷壮阔
肃杀凄凉
手法: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重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思考:2.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作者“悲”什么?
——远离家乡
——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
——客居他乡,羁旅之愁
——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晚年,迟暮之年
——百病缠身,病痛折磨
——重阳登高
——非亲友家人齐登,孤苦无助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高,还饮菊花酒,为祈求避邪除灾。高处不胜寒。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
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衰败忧心如焚。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极高。
思考:3.“艰难”“潦倒”是形容国家还是个人?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思考: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悲”情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小 结
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及忧国忧民等复杂情感。前两联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后两联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
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已经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更加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因此,杜甫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后来中国文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心理程序,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
—————《余秋雨》
补充:
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再次品读全诗,跟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说说你的看法。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的漂泊孤苦、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
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格律上追求极致
这首诗不仅仅写意上十分的高超,在对句上都是工整有序,八句皆对,而且格律上运用自如,达到了“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高超境界。由此可见,这首诗当选“七律之冠”自然也就实至名归了。而且这首诗在格律上和意境上都是难得的佳作,因为是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诗,也是有原因的。
律诗
篇幅固定: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押韵严格: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讲究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