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五石之瓠》单篇梳理基础积累①赠送 ②葫芦 ③种植 ④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⑤宽大空廓的样子 ⑥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⑦击破 ⑧同“皲”,皮肤冻裂⑨漂洗⑩同“纩”,丝绵絮 职业 卖 同“悦”,取悦 带兵 划分土地⑩用绳结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丝絮,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得分点:龟、一、或、洴澼统)一.基础夯实①《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的状态的句子是“ ”,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的状态的句子是“ ”。②《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 ”。其坚不能自举也(则)瓠落无所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惠子讥讽庄子大瓠为其无用而掊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庄子回击惠子寓言:不龟手之药指出惠子的问题宋人:我世世为洴澼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不免于洴澼絖客:客得之,以说吴王→→→以封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蓬之心所用之异也→→文章内容概括以主客问答形式,讲述了一大(惠子与庄子围绕“五石之瓠”之用的不同做法)、一小(庄子讲的“不龟手之药”),阐明了道家“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启示人们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艺术特色1.善于想象、夸张2.善于使用对比手法3.夹叙夹议二.重点梳理1.实词积累、识记2.通假字4.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5.特殊句式6.多义实词7.文化常识8.成语积累“举”本来写作“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與声(韵母相同)。表示举起、抬起。1.实词积累、识记举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识记方法:“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①承受②举起,抬起③举出,提出④兴起,发动⑤克,攻占⑥举荐⑦拿,用⑧尽,全,皆⑨施行秦将灭,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诚心待项王之事,令项王羞愧难当。迁移小练推举攻取举起 尽举出“治”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台(yí)声(韵母相同)。表示治理河道,后引申为“治理”。1.实词积累、识记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识记方法:“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月元他情况依此法译之还与甲出治理侍妤还引由出“治理得好”特指国家太平。①治理,管理②治理得好,安定③审理④讲求⑤医治,治疗⑥惩治,治罪⑦对付,抵御⑧整治,训练⑨整理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迁移小练医治对付 治理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贻”是形声字。从贝,台声,与财富有关,本义是赠送。1.实词积累、识记贻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五石之瓠》)传之子孙,以贻后世(孔安国《尚书序》识记方法: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下”之义。①赠送,送给②遗留,留下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 )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 )李蟠,嘉其好学。迁移小练遗留赠送,送给①自见者不明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③其脆易泮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⑥世世以洴避统为事⑦客得之,以说吴王2.通假字①同“现”,表现②同“形”,形体、样子③同“判”,分离④同“萦”,土筐⑤同“皲”,皮肤冻裂⑥同“纩”,丝绵絮⑦同“悦”,取悦跨者不行 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民之从事 古义: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3.古今异义词①行走不稳②做事①是以圣人欲不欲②其坚不能自举也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能不龟手一也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以……为欲②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硬度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④使动用法,使……冻裂①死而不亡者寿②自胜者强③自知者明④请买其方百金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5.特殊句式①判断句 无标志词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自(宾语)、胜(动词)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自(宾语)、知(动词)④状语后置句无标志词(“百金”前省略了“以”字,“以百金”为状语)⑤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国论》)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⑦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⑧若知我不降明《苏武传》)6.多义实词①聪明②明亮③视力④次一个,下一个⑤明白,清楚⑥明白,懂得⑦说明,阐明⑧明显,明确(1)老子的传世作品《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2)无为:中国先秦时期 家思想术语。“无为”的态度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最后是事无事,为无为。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7.文化常识道德经道A.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之以恒。B.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C.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D.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E.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F.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G.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需从基础做起。H.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8.成语积累①跨者不行②自视不明③自是不彰④自伐无功⑤余食赘行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⑦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⑧慎终如始特别小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老聃死,秦失[注]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子的朋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特别小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B.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C.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D.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问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A特别小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失吊之”与“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不同。B.“是遁天倍情”与“尝以十倍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C.“适来,夫子时也”与“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D.“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与“惠子谓庄子曰”(《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谓”字含义相同。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