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老子四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结合《名师》,了解老子作品以及思想主张(自主)2、解释课文注释,翻译全文(自主+合作)重难3、十一章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合作)重难4、第二十四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意在说明什么?(合作)5、第三十三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的?(合作)6、第三十三章老子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合作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了解作者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朴素辩证法太极阴阳了解老子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背景探寻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和泥制作陶器作用门窗中空器具房屋便利1、11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有”和“无” 的相对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论证“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易理解。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有无相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①、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②、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③、读书时的“思考空间”④、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踮着脚跟跨步行自逞己见自以为是站不牢走不远不能明理是非不明自我炫耀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得不到敬重吃剩下的食物身体上的肉瘤厌恶不会这样做众人1、第二十四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意在说明什么?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告诫人们为人应该谦恭自守、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角度否定这四种行为及其后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聪明圣明长寿了解战胜刚强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意志丧失死而不朽2、第三十三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的?作者主张什么?角度: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①、自知之明,经常反思,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个人修养、自我设计主张:②、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的追求自己追求的东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六十四章安定保持和维护迹象图谋脆弱同“判”分离细微做事情祸乱树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土筐招致失败把持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无所作为执着遭受损害人们接近想要以···为贵以···为贵补救犯的过错遵循妄加干预不想要的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给第六十四章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重视细微和小节慎终如始,善始善终把握先兆,懂得预防圣人无为4、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问题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未出现容易解决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3、用一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诫人们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点拨拓展1、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正好说明这个道理。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3、《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4、《老子》二十四章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 __________ ,_________”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当堂练习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________ ,__________ ”,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1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______ ,_________ ”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有道之士遵循规律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不放,所以不会失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 ,_____ ”。1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 _______ , __________ ”。1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