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资源简介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 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到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 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刘裕的认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刘裕称帝改元,陶渊明一家被迫成了遗民,他的儿子却主张“不食宋粟”, “淡泊”“清静无为”,这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
B.本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既烘托了气氛,也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3.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
4.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①(节选)
老 舍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们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
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②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像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
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③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撤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地申斥好得多。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愣,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
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
“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
“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
“您歇歇吧,我去!”
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
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儿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
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
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像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
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
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
7.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4.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与情节内涵,判断对人物形象、局势认知的解读是否准确。
(2)本题考查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要求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叙事视角、环境描写、语言效果、结尾作用等,判断对艺术特色的解读是否符合文本意图。
(3)本题考查人物行为动机分析能力。需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相关情节品悟人物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内心矛盾形成的原因,从而领悟人物的思想内涵与精神追求。
(4)本题考查跨文本形象比较与深层解读能力。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提炼人物的核心特征,并比较不同文本中同一人物的形象差异,理解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A、陶渊明“来回踱步”“但愿这不是事实呵”,结合后文“宋王登了大宝”的情节可知,他早已预感东晋王朝将亡,言行中充满对时局的忧虑,A正确;
B、教书先生称刘裕是“大星宿”“如鱼得水”,实则是对刘裕的盲目吹捧,而非“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刘裕“代晋自立”本质是篡权,教书先生只看到其“南征北伐”的表面声势,未看清政权更迭的本质,甚至将篡权者神化,恰恰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无知,B错误;
C、陶渊明告诫儿子“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儿子们却提出“不食宋粟”“清静无为”“请和尚拜忏”等消极主张,可见其过往“乐天安贫”的隐逸思想已对儿子产生消极影响,他的期望与儿子的表现形成反差,C准确;
D、刘裕称帝后,陶渊明一家成“遗民”,儿子们的主张尽显柔弱、逃避,陶渊明厉声喝止“不要胡说”,并“兀自生着气”,明显流露出失望,D准确;
故答案为:B.
2.A、本文是典型的“故事新编”,以陶渊明、刘裕等真实历史人物为基础,结合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的社会现实,虚构陶渊明与儿子的对话、写诗等情节,赋予历史人物反抗精神的新内涵,如借《咏荆轲》暗喻抗敌壮志,A正确;
B、全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与儿子们的对话,展现儿子们消极避世的价值观与他渴望有为的思想冲突,层层递进凸显个体觉醒与时代责任的主题,B正确;
C、文中多次写老鼠“吱吱”叫,并非“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当时晋亡宋立,陶渊明内心悲愤、对儿子失望,院子与房间“一片静”,老鼠的叫声反而反衬出环境的压抑与人物的孤寂,烘托的是沉重、悲凉的气氛,与“趣味”无关,C错误;
D、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中,三个“我”强化了陶渊明的个体意识,他不再仅以隐者自居,而是主动承担留教训、传精神的责任,标志着其面对现实的觉醒,D正确;
故答案为:C.
3.陶渊明“写诗”“写到寅时”“还要写”,本质是其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的外化,可从三方面分析:
抒怀:排解内心的矛盾与悲愤。刘裕篡晋后,陶渊明既为东晋灭亡悲愤,又为自己“当年不曾辞官”“现在已年老”无法直接抗争而愧悔,“心里一片乱麻”。写诗是他唯一的情感出口,通过文字释放压抑的情绪。
言志:以诗为武器进行精神反抗。他写《述酒》揭露刘裕杀晋恭帝的丑行,写《咏荆轲》歌颂“铲强除暴”的壮举,这并非单纯的创作,而是以文学为载体,表达“不肯与篡权者同流合污”的立场,是一种无声却坚定的精神反抗。
留教:弥补对儿子的失望与内疚。儿子们或“神经衰弱”逃避,或“请和尚拜忏”空谈,全无“血气”,陶渊明既失望又内疚,认为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儿子。他“留一点教训”的想法,本质是希望通过诗传递“有为精神”,弥补对后代的精神引导缺失。
故答案为: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4.本文中陶渊明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比较: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核心形象是“安于田园的隐逸者”。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描写,勾勒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他远离官场的“樊笼”,将耕种、赏菊视为人生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更凸显其心境的平和超脱。此时的他,追求的是个人层面的闲适与自然,对官场黑暗的反抗方式是“避世”:主动脱离权力场域,以田园生活的恬淡对抗世俗的纷扰,情感表达温和而内敛,全无激烈的外露,核心是“向内求”的个人精神安顿。
而本文中的陶渊明,则突破了“隐逸者”的单一形象,更接近“心怀家国的忧士”与“倡导有为的先行者”。从生活态度上看,他不再是置身事外的田园闲人:开篇便因担忧东晋局势“胡思乱想了一夜”,赴宴时主动打探“京城里宋王的消息”,听到刘裕称帝、晋朝覆灭的消息后,深夜难眠甚至“悲愤悔愧”。他虽身处乡野,心却始终系于政权更迭与家国命运,全无《归园田居(其一)》中“悠然忘世”的闲适,反而满是对时代变局的焦虑与关切。
在人生追求上,两者的差异更为明显。《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核心是“隐逸避世”:他拒绝官场的束缚,不追求“建功立业”,只愿在田园中实现“复得返自然”的精神自由;但本文中的陶渊明,却明确倡导“积极入世”。他厉声驳斥儿子“清静无为”“请和尚拜忏”的消极想法,直言“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甚至自己深夜写诗到寅时,誓要“留一点教训”,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抗争精神。这种对“有为”的渴望,与《归园田居(其一)》中“避世”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他对“个体责任”的主动承担。
从精神特质与情感表达来看,《归园田居(其一)》的陶渊明是“温和恬淡”的:“悠然”的心境贯穿全诗,即使有对官场的不满,也被田园的宁静消解,情感基调平和;而本文中的陶渊明,却多了“金刚怒目”的激昂。面对刘裕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写《述酒》揭露其丑行,借《咏荆轲》歌颂“铲强除暴”的壮举,以诗歌为武器进行精神反抗;面对儿子们的柔弱与逃避,他“厉声喝道”“兀自生着气”,悲愤与焦虑直白而强烈。这种情感的爆发,打破了“悠然”的固有印象,凸显出他在时代危难面前,不再满足于个人精神的安顿,更渴望以行动唤醒他人、反抗黑暗的精神特质。
故答案为: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答案】5.C
6.C
7.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8.①比喻和夸张,如文中“历史尘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旗人形成的惰性,而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旗人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旗人忽略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的做法。③细节描写,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地点出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筛选与精准理解能力,要求准确提取与判断关键信息,比如人物特点、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等,避免夸大、无中生有、曲解人物动机。把握小说中细节与主旨的关联。
(2)本题考查小说艺术手法鉴赏能力,要求准确分析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的作用,鉴赏人物塑造沸手法(细节描写)的识别与效果判断,把握讽刺性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对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进行关联理解分析。
(3)(4)本题考查小说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要求准确识别幽默手法,区分比喻、夸张、反语、细节描写等不同类型。对手法与效果进行关联分析,手法如何产生幽默,幽默又如何服务于讽刺主题。并能从语言表层”到“情感深层”解读,思考幽默背后的辛酸与批判。要注意举例的典型性与多样性,避免例子重复或手法单一。
5.A、原文“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仅指出“历史尘垢”是旗人自身堕落的原因,而非“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清朝覆灭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A夸大了该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原文明确提到“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说明大姐丈并非“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能力用错了地方”。选项B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准确,B错误;
C、前文“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对旗人生活方式的核心概括,无论贫富,均追求表面体面,忽视实际生计。后文“门垛子上的白道道”是赊账标记,体现“没钱却仍要先吃先用、维持表面生活”的状态,与“穷讲究”形成直接呼应,逻辑一致,C正确;
D、母亲“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基于传统民俗观念,对神灵的敬畏。原文未提及“希望灶王爷帮助摆脱困境、过上姑母的生活”,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D错误;
故答案为:C.
6.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如“以我们家里说”“在我降生的前后”,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符合自传体小说的特点,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分析正确,A正确;
B、刻画大姐时,“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递送烟袋的姿态”“嘴唇微动吹燃火纸”等细节,精准展现了她作为卑微媳妇谨小慎微、讨好长辈的形象,属于典型的“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分析正确,B正确;
C、小说语言的“幽默”本质是讽刺性幽默,如“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目的是揭露旗人“不务实、耽于享乐”的弊端,而非“写出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选项对“幽默的情感基调”判断错误,C错误;
D、小说无曲折情节,围绕旗人日常生计展开,如领饷、还钱、侍奉长辈等,但出场人物中母亲、大姐丈、姑母、大姐均通过典型行为(母亲算账、大姐丈护鸽、姑母游荡)凸显鲜明个性,分析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C.
7.第一步:定位场景核心内容。
母亲还钱场景包括:领银后用铜钱核账(“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手心出汗的纠结(“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又补回”)、面对亏空的呆滞(“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二姐提议省开支(“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母亲想找活计的挣扎。
第二步:关联“作用”的核心维度。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核账细节”“手心出汗”“不愿低三下四求情”等,凸显母亲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有尊严的底层妇女形象。如“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补充了前文“母亲会勤俭持家”的概括性描述,使人物更立体。
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领银即还债,所余无几再赊欠”)直接对应“铁杆儿庄稼歉收”“赊欠成制度”的晚清旗人社会现状,让“旗人家庭经济衰败”的背景更具体可感。
渲染氛围:母亲“鬓角出汗”“坐着发愣”“脸上没个笑容”的状态,营造出压抑、艰难的家庭氛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沉重以及旗人阶层的生存危机。
深化主题:母亲的经历是晚清底层旗人生活的缩影,通过她“还钱、发愁、省开支”的循环,深化了晚清社会底层人民生计艰难的主题,避免了主题的空泛。
故答案为: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8.第一步:明确“幽默”的本质与手法类型。小说的幽默是“讽刺性幽默”,需从“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语)和“表现手法”(细节描写)中筛选不同类型的例子,确保手法不重复且分析紧扣“幽默效果”。
第二步:举例与分析。
例1:“历史尘垢”是比喻,将旗人长期形成的惰性、陋习比作“尘垢”(肮脏、积累性的负面事物);“二百多年”是夸张,放大时间长度,凸显陋习的根深蒂固。
幽默效果:用生活化的“尘垢”比喻抽象的社会弊病,搭配夸张的时间,既通俗又尖锐,讽刺旗人“长期堕落却不自知”的状态,幽默中带批判。
例2:“讲究”本是褒义(指注重品质、得体),此处反用为贬义,指“无论贫富,均追求表面体面(如养鸽子、讲规矩),忽视实际生计”。
幽默效果:通过词义的反差,精准概括旗人“舍本逐末”的生活方式,语言简练却极具讽刺性,让“荒谬的生活状态”通过“反语”变得可笑又可悲。
例3:“喝沙壶热茶”是细节描写,写出母亲应对额外开销的习惯动作;“不知须喝多少”是夸张,放大喝茶的数量,凸显母亲的焦虑程度。
故答案为:①比喻和夸张,如文中“历史尘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旗人形成的惰性,而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旗人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旗人忽略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的做法。③细节描写,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地点出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
1 / 1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 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到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 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刘裕的认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刘裕称帝改元,陶渊明一家被迫成了遗民,他的儿子却主张“不食宋粟”, “淡泊”“清静无为”,这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
B.本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既烘托了气氛,也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3.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
4.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
【答案】1.B
2.C
3.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4.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与情节内涵,判断对人物形象、局势认知的解读是否准确。
(2)本题考查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要求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叙事视角、环境描写、语言效果、结尾作用等,判断对艺术特色的解读是否符合文本意图。
(3)本题考查人物行为动机分析能力。需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相关情节品悟人物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内心矛盾形成的原因,从而领悟人物的思想内涵与精神追求。
(4)本题考查跨文本形象比较与深层解读能力。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提炼人物的核心特征,并比较不同文本中同一人物的形象差异,理解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A、陶渊明“来回踱步”“但愿这不是事实呵”,结合后文“宋王登了大宝”的情节可知,他早已预感东晋王朝将亡,言行中充满对时局的忧虑,A正确;
B、教书先生称刘裕是“大星宿”“如鱼得水”,实则是对刘裕的盲目吹捧,而非“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刘裕“代晋自立”本质是篡权,教书先生只看到其“南征北伐”的表面声势,未看清政权更迭的本质,甚至将篡权者神化,恰恰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无知,B错误;
C、陶渊明告诫儿子“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儿子们却提出“不食宋粟”“清静无为”“请和尚拜忏”等消极主张,可见其过往“乐天安贫”的隐逸思想已对儿子产生消极影响,他的期望与儿子的表现形成反差,C准确;
D、刘裕称帝后,陶渊明一家成“遗民”,儿子们的主张尽显柔弱、逃避,陶渊明厉声喝止“不要胡说”,并“兀自生着气”,明显流露出失望,D准确;
故答案为:B.
2.A、本文是典型的“故事新编”,以陶渊明、刘裕等真实历史人物为基础,结合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的社会现实,虚构陶渊明与儿子的对话、写诗等情节,赋予历史人物反抗精神的新内涵,如借《咏荆轲》暗喻抗敌壮志,A正确;
B、全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与儿子们的对话,展现儿子们消极避世的价值观与他渴望有为的思想冲突,层层递进凸显个体觉醒与时代责任的主题,B正确;
C、文中多次写老鼠“吱吱”叫,并非“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当时晋亡宋立,陶渊明内心悲愤、对儿子失望,院子与房间“一片静”,老鼠的叫声反而反衬出环境的压抑与人物的孤寂,烘托的是沉重、悲凉的气氛,与“趣味”无关,C错误;
D、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中,三个“我”强化了陶渊明的个体意识,他不再仅以隐者自居,而是主动承担留教训、传精神的责任,标志着其面对现实的觉醒,D正确;
故答案为:C.
3.陶渊明“写诗”“写到寅时”“还要写”,本质是其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的外化,可从三方面分析:
抒怀:排解内心的矛盾与悲愤。刘裕篡晋后,陶渊明既为东晋灭亡悲愤,又为自己“当年不曾辞官”“现在已年老”无法直接抗争而愧悔,“心里一片乱麻”。写诗是他唯一的情感出口,通过文字释放压抑的情绪。
言志:以诗为武器进行精神反抗。他写《述酒》揭露刘裕杀晋恭帝的丑行,写《咏荆轲》歌颂“铲强除暴”的壮举,这并非单纯的创作,而是以文学为载体,表达“不肯与篡权者同流合污”的立场,是一种无声却坚定的精神反抗。
留教:弥补对儿子的失望与内疚。儿子们或“神经衰弱”逃避,或“请和尚拜忏”空谈,全无“血气”,陶渊明既失望又内疚,认为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儿子。他“留一点教训”的想法,本质是希望通过诗传递“有为精神”,弥补对后代的精神引导缺失。
故答案为: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4.本文中陶渊明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比较: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核心形象是“安于田园的隐逸者”。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描写,勾勒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他远离官场的“樊笼”,将耕种、赏菊视为人生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更凸显其心境的平和超脱。此时的他,追求的是个人层面的闲适与自然,对官场黑暗的反抗方式是“避世”:主动脱离权力场域,以田园生活的恬淡对抗世俗的纷扰,情感表达温和而内敛,全无激烈的外露,核心是“向内求”的个人精神安顿。
而本文中的陶渊明,则突破了“隐逸者”的单一形象,更接近“心怀家国的忧士”与“倡导有为的先行者”。从生活态度上看,他不再是置身事外的田园闲人:开篇便因担忧东晋局势“胡思乱想了一夜”,赴宴时主动打探“京城里宋王的消息”,听到刘裕称帝、晋朝覆灭的消息后,深夜难眠甚至“悲愤悔愧”。他虽身处乡野,心却始终系于政权更迭与家国命运,全无《归园田居(其一)》中“悠然忘世”的闲适,反而满是对时代变局的焦虑与关切。
在人生追求上,两者的差异更为明显。《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核心是“隐逸避世”:他拒绝官场的束缚,不追求“建功立业”,只愿在田园中实现“复得返自然”的精神自由;但本文中的陶渊明,却明确倡导“积极入世”。他厉声驳斥儿子“清静无为”“请和尚拜忏”的消极想法,直言“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甚至自己深夜写诗到寅时,誓要“留一点教训”,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抗争精神。这种对“有为”的渴望,与《归园田居(其一)》中“避世”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他对“个体责任”的主动承担。
从精神特质与情感表达来看,《归园田居(其一)》的陶渊明是“温和恬淡”的:“悠然”的心境贯穿全诗,即使有对官场的不满,也被田园的宁静消解,情感基调平和;而本文中的陶渊明,却多了“金刚怒目”的激昂。面对刘裕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写《述酒》揭露其丑行,借《咏荆轲》歌颂“铲强除暴”的壮举,以诗歌为武器进行精神反抗;面对儿子们的柔弱与逃避,他“厉声喝道”“兀自生着气”,悲愤与焦虑直白而强烈。这种情感的爆发,打破了“悠然”的固有印象,凸显出他在时代危难面前,不再满足于个人精神的安顿,更渴望以行动唤醒他人、反抗黑暗的精神特质。
故答案为: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①(节选)
老 舍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们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
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②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像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
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③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撤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地申斥好得多。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愣,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
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
“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
“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
“您歇歇吧,我去!”
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
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儿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
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
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像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
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
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
7.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5.C
6.C
7.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8.①比喻和夸张,如文中“历史尘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旗人形成的惰性,而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旗人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旗人忽略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的做法。③细节描写,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地点出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筛选与精准理解能力,要求准确提取与判断关键信息,比如人物特点、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等,避免夸大、无中生有、曲解人物动机。把握小说中细节与主旨的关联。
(2)本题考查小说艺术手法鉴赏能力,要求准确分析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的作用,鉴赏人物塑造沸手法(细节描写)的识别与效果判断,把握讽刺性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对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进行关联理解分析。
(3)(4)本题考查小说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要求准确识别幽默手法,区分比喻、夸张、反语、细节描写等不同类型。对手法与效果进行关联分析,手法如何产生幽默,幽默又如何服务于讽刺主题。并能从语言表层”到“情感深层”解读,思考幽默背后的辛酸与批判。要注意举例的典型性与多样性,避免例子重复或手法单一。
5.A、原文“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仅指出“历史尘垢”是旗人自身堕落的原因,而非“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清朝覆灭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A夸大了该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原文明确提到“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说明大姐丈并非“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能力用错了地方”。选项B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准确,B错误;
C、前文“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对旗人生活方式的核心概括,无论贫富,均追求表面体面,忽视实际生计。后文“门垛子上的白道道”是赊账标记,体现“没钱却仍要先吃先用、维持表面生活”的状态,与“穷讲究”形成直接呼应,逻辑一致,C正确;
D、母亲“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基于传统民俗观念,对神灵的敬畏。原文未提及“希望灶王爷帮助摆脱困境、过上姑母的生活”,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D错误;
故答案为:C.
6.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如“以我们家里说”“在我降生的前后”,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符合自传体小说的特点,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分析正确,A正确;
B、刻画大姐时,“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递送烟袋的姿态”“嘴唇微动吹燃火纸”等细节,精准展现了她作为卑微媳妇谨小慎微、讨好长辈的形象,属于典型的“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分析正确,B正确;
C、小说语言的“幽默”本质是讽刺性幽默,如“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目的是揭露旗人“不务实、耽于享乐”的弊端,而非“写出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选项对“幽默的情感基调”判断错误,C错误;
D、小说无曲折情节,围绕旗人日常生计展开,如领饷、还钱、侍奉长辈等,但出场人物中母亲、大姐丈、姑母、大姐均通过典型行为(母亲算账、大姐丈护鸽、姑母游荡)凸显鲜明个性,分析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C.
7.第一步:定位场景核心内容。
母亲还钱场景包括:领银后用铜钱核账(“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手心出汗的纠结(“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又补回”)、面对亏空的呆滞(“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二姐提议省开支(“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母亲想找活计的挣扎。
第二步:关联“作用”的核心维度。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核账细节”“手心出汗”“不愿低三下四求情”等,凸显母亲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有尊严的底层妇女形象。如“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补充了前文“母亲会勤俭持家”的概括性描述,使人物更立体。
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领银即还债,所余无几再赊欠”)直接对应“铁杆儿庄稼歉收”“赊欠成制度”的晚清旗人社会现状,让“旗人家庭经济衰败”的背景更具体可感。
渲染氛围:母亲“鬓角出汗”“坐着发愣”“脸上没个笑容”的状态,营造出压抑、艰难的家庭氛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沉重以及旗人阶层的生存危机。
深化主题:母亲的经历是晚清底层旗人生活的缩影,通过她“还钱、发愁、省开支”的循环,深化了晚清社会底层人民生计艰难的主题,避免了主题的空泛。
故答案为: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8.第一步:明确“幽默”的本质与手法类型。小说的幽默是“讽刺性幽默”,需从“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语)和“表现手法”(细节描写)中筛选不同类型的例子,确保手法不重复且分析紧扣“幽默效果”。
第二步:举例与分析。
例1:“历史尘垢”是比喻,将旗人长期形成的惰性、陋习比作“尘垢”(肮脏、积累性的负面事物);“二百多年”是夸张,放大时间长度,凸显陋习的根深蒂固。
幽默效果:用生活化的“尘垢”比喻抽象的社会弊病,搭配夸张的时间,既通俗又尖锐,讽刺旗人“长期堕落却不自知”的状态,幽默中带批判。
例2:“讲究”本是褒义(指注重品质、得体),此处反用为贬义,指“无论贫富,均追求表面体面(如养鸽子、讲规矩),忽视实际生计”。
幽默效果:通过词义的反差,精准概括旗人“舍本逐末”的生活方式,语言简练却极具讽刺性,让“荒谬的生活状态”通过“反语”变得可笑又可悲。
例3:“喝沙壶热茶”是细节描写,写出母亲应对额外开销的习惯动作;“不知须喝多少”是夸张,放大喝茶的数量,凸显母亲的焦虑程度。
故答案为:①比喻和夸张,如文中“历史尘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旗人形成的惰性,而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旗人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旗人忽略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的做法。③细节描写,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地点出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