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温度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探索、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温度,并用语言动作表示冷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温度的大小。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温度的高低,为学生学习认识正负数,进而比较正负数的大小,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作足文章”,从温度计中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 新课程倡导让孩子在情境当中、在生活当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温度”这节课是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之上,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为背景,不拘泥于教材,妥善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 以哈尔滨初冬气温变化明显的特点为课程资源,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在体验、感受温度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动脑,认真观察,采取自主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和问题。比如,教师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注意观察温度计上面的标识。 在零度的处理上,让孩子发现了零刻度线是红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语言引导也是非常到位。比如,让孩子观察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时,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孩子:“零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零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教师不仅用语言去描述,还用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当有的孩子提出“摄氏零度是不冷不热”时,教师因为有充分的课前预设,拿出冰水混合的矿泉水瓶,让孩子摸一摸,感受一下,这就是冰水混合物,这时的温度就是零度,有什么感觉?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到了零度时的温度,使他们从中感悟到零度是特殊的温度,也是冰点。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实现了与科学课的整合。 教师给出某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出这样的温度,在拨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温度计上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这一环节,为后续学习正负数的比较和加减法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师还让学生观察了几个城市的温度,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我国的版图,体会从北向南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是有层次、梯度的。比如,出示零上五度和零上十度、零度和零上三度、零下六度和零下二十度,让孩子去观察温度计,去拨温度计的教具,从中感知到零上温度是有温差的,零下温度也是有温差的。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起到了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