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及重难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一、重点:
二、难点: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新课讲授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①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2、明朝的措施
②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
①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田地,实行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移民路线图
洪武丈量鱼鳞图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
影响: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相关史事





①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②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发展。
3、清朝的措施
③明朝引进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玉米
约16世纪中叶
甘薯
约16世纪末
花生
约16世纪前期
马铃薯
约16世纪末
宋“苏湖熟,天下足”
清“湖广熟,天下足”
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棉花
甘蔗
茶叶
④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影响:
清《耕织图·耕》
清《耕织图·织》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农业发展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明朝的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②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③这一时期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2、清朝的手工业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运用珐琅彩、仿哥釉、青花、窑变釉、斗彩等十几种施釉方法,集高低温釉、彩于一身,有“瓷母”之称。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丝绸中最高贵的,有“寸锦寸金”之说。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是皇家独有的御用丧葬物品,用藏羚羊绒、香樟绒、金线等,采用双面缂丝织就而成,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13年被拍出1.3亿天价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问世,雍正时粉彩瓷器技术已达登峰造极。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根据教材分析手工业工场的特点。
①人数多、规模大
②分工合作
③面向市场,雇佣关系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的发展
北京、苏州:
工商业繁荣
汉口镇:
大宗商品贸易
佛山镇:
主要从事手工业
天下四聚
《姑苏繁华图》(局部)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徐扬
①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材料: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为7000至10000吨,约2.24亿两至3.2亿两白银。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
兑换银钱
②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③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晋商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徽州·徽商
主要从事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
1、表现:
1亿
3亿
明朝鼎盛时期
1.5亿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康熙时期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人口增长迅速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三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 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人头税负担全转移到土地上。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p119-120思考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①清前期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③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税收制度)
④高产作物引进与推广
2、原因:
清朝人口数量增长,有哪些影响?
①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年份 1651年 1766年 1812年
耕地数(亩) 约2.9亿 约7.4亿 约7.9亿
人口数 约0.1亿 约2.1亿 约3.3亿
3、影响:
清朝人口数量增长,有哪些影响?
②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促进边疆社会繁荣。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
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课堂思考: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
我们所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纵向比较而言。如果把乾隆取得的成绩做横向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那就会呈现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清朝马车
英国蒸汽机车
清朝手工织布机
英国纺织工厂
清朝水师旧式帅船
英国汽船
曾经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如今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
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商业
发展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表现
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增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流向边疆地区,促进边疆开发和繁荣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2024·山东日照·6)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 “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2、(2024·山东济宁·5)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 )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2024·山东聊城·8)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4、(2024·佛山顺德区七下期末·21)明朝弘治时,徽州人多努力读书和耕田,不愿离开故土;万历时,“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地矛盾加剧 B.徽州的经济萧条
C.晋商迅速崛起 D.农作物亩产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