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单选题1.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时期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是( )A. B.C. D.2.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 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结论 政权分立 ①史实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A.开放交流;东晋 B.开放交流;前秦C.民族交融;东晋 D.民族交融;北魏3. 下列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4.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时期的广州应属于当时哪个政权( )A.魏 B.蜀国 C.吴 D.秦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曹丕称帝 B.赤壁之战 C.刘备称帝 D.孙权称王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气候温暖湿润 B.社会安定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7.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下表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8.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是(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约法三章 D.风声鹤唳9.《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10.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③西晋统一全国 ④西晋从此衰落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车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12.在举行说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A.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C.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D.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13.公元230年,称帝后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什么地方,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A.儋州 B.黄州 C.夷洲 D.惠州14.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有关的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15.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战役,正确的是( )①长平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巨鹿之战。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16.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17.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观察下面表格,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 丝织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高超商业 建康城人口众多,商业活跃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D.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8.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丕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有( )①墙上挂有临摹的《兰亭集序》②墙角放有青铜编钟③书案上有毛笔、纸张④淝水之战的地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00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了灿若群星的诸多军事名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___________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20.“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 )A.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B.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C.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丘穆棱 穆步六孤 陆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2.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2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东晋后期社会安定已无战乱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C.江南地区成为新的经济重心 D.东晋后期已经消灭了贫困现象24.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25.下面两幅地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东汉末期的两场著名战役,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图一:官渡之战示意图 图二:赤壁之战示意图①图一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北方地区的完全统一②图二战役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③两场战役均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④两场战役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6.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27.《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变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28.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有一部分流民还进入了今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的饮食传入南方 B.北方社会得到安定团结C.北方人成功躲避了战乱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9.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B.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C.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D.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30.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十六国 北朝三国 西晋① 南朝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二、综合题31.阅读下列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1)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原因是什么?(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从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32.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文物秦汉史》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摘编自《孝文帝改革》(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33.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二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摘自《魏书·任城王传》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阀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摘自统编版教材(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采取的重要措施及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列举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提示: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角度列举),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2.【答案】C【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3.【答案】D【知识点】八王之乱4.【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5.【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6.【答案】C【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7.【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8.【答案】D【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9.【答案】B【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0.【答案】C【知识点】八王之乱11.【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12.【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13.【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14.【答案】D【知识点】淝水之战15.【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16.【答案】C【知识点】淝水之战17.【答案】B【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18.【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19.【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20.【答案】A【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1.【答案】C【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2.【答案】B【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23.【答案】B【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24.【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25.【答案】D【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6.【答案】C【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7.【答案】C【知识点】淝水之战28.【答案】D【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29.【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30.【答案】C【知识点】淝水之战31.【答案】(1)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工具和技术;③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劳动。(2)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32.【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核心观点: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3)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意义: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4)因素:经济上统一;思想上统一;通过改革,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3.【答案】(1)劳动力的增加(人口南迁),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回答其中任意一点可)(2)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